APP下载

风雨十年育栋梁

2020-11-09李戈力

党史文汇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学师生学校

李戈力

2020年8月1日,是晋冀鲁豫边区太岳中学建校80周年纪念日。这座中学是在抗日烽火中诞生成长起来的。1940年4月黎城会议后,根据会上关于根据地教育建设的要求,中共太岳区党委决定,调派牺盟会上党中心区宣传部部长刘舒侠筹建太岳中学。受命后,刘舒侠在太岳区党委宣传部教育科科长龚士其协助下,给区党委写报告,提出太岳中学的建校原则是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任务是培养县、区两级干部,办学方针是“对敌斗争,劳动生产,学习文化”。太岳区党委宣传部部长顾大川批示:“这个报告很好,很有创新精神。”

太岳中学首任校长由太岳区第三专署路西办事处(太岳行署前身)副主任裴丽生兼任。为充实学校领导力量,区党委把新军第二一三旅五十七团政治处主任郭林军和在区党委妇委会工作的石磊以及在沁源县政府工作的段墨田调到太岳中学工作。因当时党组织还处于秘密时期,所以从部队和各地调来担任支部书记的南川等同志的公开职务均为训导员。学校成立后,太岳区各县先后送来一批学生,部队和党政机关也送来一批青年和战士来学习深造。

教学与对敌斗争相结合

为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太岳中学从成立之日起,就以抗大为榜样,以毛泽东为抗大题写的教育方针和校训为准绳开展教学工作。具体内容可概括成“三句话”和“八个字”,“三句话”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八个字”即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太岳中学诞生在抗战时期,实行的是战时性质的组织体制,以队为单位,下设班,学生进校后首先要进行军事训练,学会打枪和投弹,要轮流站岗和放哨,经常进行紧急集合演练,规定一有情况必须在十分钟左右离开驻地。为保障师生安全,学校编有一个战斗班,配有轻机枪、步枪、手榴弹等装备,领导战斗班的是军事队长,第一任队长是从抗大调来的杨左直,第二任队长是从决死队第三十八团调来的老红军、警卫连长申秉刚。

日军对抗日根据地每年都要进行“扫荡”,还经常采取突袭、奔袭、合围、清剿等方式发起攻击,因而学校经常转移,没有一个固定的校址。太岳中学先后在安泽县神圪垛村(今属古县),沁源县肖寨、李成、干炭垴、鱼儿泉、王家湾,绵上县(后并入沁源县)黎和村,洪洞县广胜寺,赵城县(今属洪洞县)苑川村等地驻扎办学。

仅1941年,日军就对太岳区进行了5次大“扫荡”。1941年10月,日军集中3000多人围攻以沁源县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妄图歼灭我主力部队和太岳区首脑机关。因为太岳中学是非战斗单位,不直接参加战斗,所以都是单独行动。在这次反“扫荡”中,全校师生分散隐蔽,一是离学校近的同学回家与家人行动;二是其他学生由校领导分别带领向平遥县花沟一带和祁县、武乡、平遥交界处的芦则沟地区以及洪洞、赵城靠山的地区活动隐蔽。为不耽误课程安排,教官还分别到学生隐蔽的地方为学生上课。

1943年4月,经校领导推荐,我和5位同学到太岳中学学习。当年10月,日军集中2万余人对太岳区实施所谓的“铁滚式三层阵地新战法‘大扫荡”,妄图一举摧毁太岳区。10月上旬的一天半夜,我们正在熟睡,突然被哨声惊醒,聽到军事队队长申秉刚大声喊:“大家迅速到村外大树下紧急集合。”大家集合后,他严肃地说道:“敌人的铁滚式‘扫荡已经开始,从北面压下来的敌人,已离我们不远了,我们必须立即转移。”他命令全校师生,一切行动都必须听从指挥,“咱们这次反‘扫荡,根据行署和军分区的部署,是从霍山突围,向赵城方向转移”。我们迅速离开住地,沿着一条羊肠小道转移,天亮时到达霍山东边一个只有三四户人家的小村庄仁坡峪。在这里短暂休整时,龚士其提醒全校师生说:“大家要高度警惕,严守纪律。”为安定大家情绪,他叫教官武光天和程勉斋给大家讲课。吃早饭时,哨兵报告:“日军已到离我们不远的大窑头村。”众人便马上向村后山上转移,刚到半山腰,就听见西南方向枪炮声大作。师生们在战斗班的掩护下进入一条深沟,隐蔽了一天。天黑后,我们100余人进入路边有着茂密树林的山上。校领导对大家说:“这里山大林密,落地树叶很厚,大家可用树叶把身子埋上,只要不出声,不乱动,就是敌人到你的近处也不会发现。”我们在这里隐蔽了一天一夜。在夜里可以看见山上敌人点燃的火光,听见敌人的喊声和马叫声。第二天晚上,刘舒侠校长带着战斗班下山侦察,回来后说:“兴唐寺的日本人已撤走了。”我们立即下山,迅速突围。

天亮时,我们到达赵城县城南边的苑川村附近,在这里校领导宣布,家在附近的同学可以回家隐蔽,年纪较小的同学到离县城不远的学校隐蔽,其余师生分两路行动,一路由校长带领到赵城县的窑垣、桃花渠、金沟子一带隐蔽,一路由训导员南川带领到洪洞县广胜寺附近的村庄隐蔽。我们6名年纪小的同学通过当地的地下党同志,被送到距县城不远的一所学校以读书的名义隐蔽。一天下午,几个日伪军士兵带着军犬到学校巡察,他们刚走,刘舒侠就来到这个学校,找到我们说:“敌人已经怀疑这里有八路,你们得马上离开。”他把我们带到苑川村后边山上的一个窑洞内交给一位地下党同志,在这里住的第五天,来了一位在区里工作的同志说:“据了解,敌人近期要对这一带进行清剿,你们6人分成3组到敌占区隐蔽。”我和高学贤同学为一组,被送到离日军据点只有几里地的胡坦村一位老乡家隐蔽。

1944年秋,日军又对太岳区进行大“扫荡”。学校决定由教官张树民带领年小体弱的20多名同学转移到平遥县二区隐蔽。为防备敌人发现,我们几乎两天就要搬一次家,有时白天在一个村子活动,晚上又到另一个村子睡觉。在同敌人兜圈子时,我们还用“汉中部”的名义撒传单、写标语,攻击日军,瓦解伪军。敌人发现“汉中部”就是太岳中学后,立即贴出通告:“抓住一个太岳中学学生,奖给金票500元(旧币,下同)。”而我们一面与敌人周旋,一面秋收,取得了反“扫荡”与秋收双胜利。

在多次反“扫荡”中,全校师生互救互济,共渡难关。在战争年代,这种好风气和好传统对战胜各种困难起了积极作用。全国解放后,遍布全国各地的太岳中学师生依然是心连着心,相互关怀。曾任太岳中学军事队队长和主任的杨左直很有感触地说:“我曾担任过不少学校的领导,但哪一处也没有对太中的感情深。”1990年,太岳中学师生在沁源县举行50周年庆祝活动时,年过八旬的原太岳中学训导员南川同大家见面座谈合影留念,杨左直也从临汾赶到沁源参加庆祝活动。

教学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1942年至1944年,是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时期。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蒋介石顽固派也对根据地实行封锁,加上连年灾害和从外地到太岳区的几十万灾民,使太岳区的财政经济状况发生了严重困难。太岳中学也同样处于极端困难的状态,师生们缺衣少食,但为救济灾民,每人每天还主动节约1两口粮。

1942年,毛主席发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指示,1943年10月1日又提出“党委、政府和军队必须于今年秋冬准备好明年在全根据地内实行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大规模生产运动”。太岳中学师生响应号召,着手策划开展大生产运动。1944年春,根据太岳行署的指示,学校依照“教学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开始了大生产运动。

1944年2月,学校组织师生搞运输。第三、四两个队的同学,在申秉刚带领下担负运输任务。同学们从住地安泽县的神圪垛村出发,爬过霍山到赵城县苑川一带,背上棉花籽,再爬过霍山运到安泽县和川镇。学校规定每个人要背36市斤,但有的同学背50到70市斤,最多的一位同学用扁担挑了100市斤,每次运输来回要走200多公里。总共花了3个多星期,同学们为学校挣到运费11.8万元。与此同时,在校的女同学开展纺线活动,而她们用的棉花也是男同学背回来的。

经过调查,经上级批准,学校决定在绵上县黎和村开荒种地。这个村子有几十户人家,经与该村商量,学校把开荒地点定在该村西南方向约3公里的一座长满茅草和树林的大山上。农业生产是要赶节令的,必须在小满与芒种之间将种籽下到地里。当时离这个节令只有两个多月了,而学生们又缺少生产工具和开荒经验,所以学校除请村民介绍开荒播种经验外,还组织部分学生到附近城镇购买借不到的生产工具。

一切就绪后,全校师生带着生产工具,到山上按照已量好的地段,各就各位,打响一场向荒山要粮的战斗。为激发大家的生产热情,队与队、班与班展开劳动竞赛。劳动效率不断提高,由开始平均每人每天开荒2分地,提高到每人每天可开5至7分地。同时,学校还组织部分学生负责养猪种菜。

大生产运动获得物质与精神双丰收,师生们共开荒120余亩地,收粮近万斤,纺纱120余斤,生产各种蔬菜2000余斤,打山核桃仁榨油300余斤,采山蘑菇2000余斤。学校还在王和镇与北平镇办起两家酒厂,在郭道镇开办一个土产商店,共收入922470元,克服了自身的衣食困难,还为上级节约不少经费。师生们经过劳动锻炼,增强了体质和战胜困难的毅力,提高了改造思想的自觉性。

学校领导还编了两首歌,一首是《开荒歌》,歌词是“开荒在山岗,杀林要紧快,镰斧要合作,前进莫慌忙,先杀小敌人,后砍大家伙,小树从根拿,大树中间截,杀林开荒,畴畴在望”。另一首是《纺纱歌》,歌词是“纺车嗡嗡叫,纺娘抽线忙,将纱织成布,衣被有保障,男耕女织分工好,革命家务集体搞,丰衣足食,全靠勤劳,吃米不忘种谷人,幸福全靠毛主席领导好”。

教學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太岳中学在开展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的同时,还经常组织师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将它作为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首先是积极参加各项会议。1944年10月,太岳行署和军分区在地委统一领导下,为纪念青浮战役牺牲的烈士,在沁源县下兴居村举行追悼大会,由太岳区一地委书记顾大川担任主祭人,追悼会的祭文由刘舒侠亲笔写成。祭文有理有据地把阎锡山顽固派进攻太岳根据地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祭文由太岳中学学生邓溪晨宣读,几万人的会场上鸦雀无声,与会者肃穆倾听,深受感动。追悼大会后,又召开群英会,太岳中学几十位代表参加的太中剧社为大会演出。1945年1月1日至23日,太岳区在士敏县(后并入沁水县)郑庄召开全区英模大会,表彰1944年全区各条战线涌现出的英雄模范,参加大会的有近万名群众。会前,区党委决定由太岳中学学生为大会服务,一部分担任大会招待员,一部分担任各项展览的解说员,一部分担任记录员,另一部分为大会进行文艺演出。

其次是成立太中业余剧团。剧团的成立是太岳中学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个剧团是在太岳中学原有剧社基础上成立起来的,刘舒侠为名义团长,龚士其为顾问,南川为团长,武光天、程勉斋两位教官担任编剧。全团有30余人。剧团成立后,即与当地群众剧团共同演出,活跃了当地群众和学校的文化生活,也密切了与群众的关系。他们使用的行头和乐器都是从黎和村附近剧社借来的。从此,凡领导机关、部队和当地村庄有重要活动,都邀请太中剧团演出。

最后是参加实践活动。1945年8月,由杨左直带队,一些学生先后到洪洞县马头村、赵城县道觉村,发动群众开展“反奸清霸”斗争,组织民兵参加反顽军的战斗。他们帮助健全农村基层组织,组织群众支援前线。经过近3个月的实践,提高了大家的思想水平,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了基础。由龚士其主任带领的40多名学生到赵城县的农村参加土改试点工作,使大家了解到农村阶级斗争的真实情况,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

太岳中学从成立到1950年与平遥中学合并,历时10年。其成就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为革命和建设培养了1300多名党、政、军干部;二是为在敌后实现新式教育作了有益尝试;三是为太岳革命根据地的对敌斗争和建设作出了贡献。解放后,太岳区党政军领导干部纷纷为太岳中学题词,薄一波的题词是“太岳中学为革命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裴丽生的题词是“太岳中学为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干部,成绩卓著,作用巨大”,刘舒侠的题词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劳动生产相结合”,龚士其的题词是“革命熔炉,英才辈出”。

筚路褴褛,栉风沐雨,边战斗、边教学、边建设的太岳中学树立了面向群众、服务革命、注重实践的办学理念。沁源县第一中学为继承和发扬其光荣传统,在纪念太岳中学建校60周年时,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在校门口悬挂起两块牌匾,分别书写“沁源县第一中学”“晋冀鲁豫边区太岳中学”校名,以示纪念。

(责编 王燕萍)

猜你喜欢

中学师生学校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学校推介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