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军旅作家杜鹏程的忘年交
2020-11-09艾斐
艾斐
鲁迅有句名言:“文学是战斗的!”以军事题材小说名世的作家杜鹏程,正是终生将战斗与人民奉为文学的永恒法则与创作的至高追求。
杜鹏程有长期军旅生活的历练,其自身也极具军人的丰采与气质。这不仅体现在他创作的著名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中,而且在非军事题材的《夜走灵官峡》《平常的女人》《记一位青年朋友》,尤其是《在和平的日子里》等作品中,也都时时激扬着战斗气息,处处展露着军人丰采,既富有朝气和锐气,又兼具刚性与韧性。
作品是作家气质、品格、理想、追求的形象化与艺术化的生动体现。长篇军旅题材小说《保卫延安》的名世,就是其作者杜鹏程朴实气质和硬朗精神的真实写照。对于此,我耳濡目染、感同身受。这种感受,最初是缘于杜鹏程在陕西韩城的一次演讲。就在《保卫延安》熠世的次年,杜鹏程趁在西安铁路工程局挂职体验生活的机会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韩城,而我当时正在县城中学读初中。
那是一个秋阳明丽的下午,杜鹏程来到我们学校,作了一次别具特色的演讲。同学们纷纷从各自教室将板凳搬出来,团团围坐在校园里的一棵大树下,听起了他的演讲。可能是考虑到小孩子们听不懂文学创作之类高深内容的缘故,杜鹏程索性将演讲题目定为《西游记》。果然这个题目一开讲,便引得大家兴趣盎然。
因为就在不久前,杜鹏程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出访苏联和东欧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他所谓的“西游记”,完全与古典名著《西游记》毫不搭界,而是讲他出访苏联和欧洲国家时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所思所想。一如莫斯科的红场以及安放在那里的列宁墓,又如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冬宫以及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巡洋舰,再如波兰华沙和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城市风光与热闹情景等,尤其是当他讲到排着长队拜谒列宁墓时的庄严与肃穆,特别令人向往和感动。总之,他所讲的每一项内容,都无不深深地引发我们的好奇。特别是杜鹏程在演讲过程中还时不时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而进行着富于乡土韵味的诠释,加上他自身的军旅经历和朴实气质,以及他那淳挚的乡情和浓郁的乡音,更使同学们倍觉亲切。
就这样,穿着一身灰黑色呢子中山装的杜鹏程站在大树下给我们这些家乡的小娃娃讲了整整一个下午。临散场时,同学们争相把自己的小本子递给杜鹏程,请他题签。他在我的本子上写下两行字,一行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另一行则是“文学是人民的,文学是战斗的”。我端详着本子上的字句,再打量这位出自韩城的大作家,不由得便想起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转折与军旅生涯。
杜鹏程(1921—1991)本是韩城县城南中苏村(亦称杜家苏村)的一个农家子弟,上完小学便辍学了。辍学之后就到西庄中学做杂役或打临工,后来参加革命到延安,全靠刻苦自学掌握了诸多文化知识,从为部队写战地通讯开始逐渐走上以笔当枪的创作道路。长期的军旅生活和战斗经历,使他获得了丰饶而厚重的生活积累与资料攒集,这使他的写作不需要刻意体验生活和专门收集材料,而是一切皆出于自然,水到渠成,有感而发。《保卫延安》中的许多战斗场景,其实就是对他亲历生活的形象化回溯与艺术化创作。小说中周大勇们的壮伟精神与绮丽情怀,则是他对诸多亲密无间的战友们的怀念记忆与深情回望。当然,写作毕竟不同于打仗,要做以笔为枪的战士,对于只念过小学的杜鹏程来说,最严峻的考验更在于如何闯过文化关!而这一比战斗还“战斗”之任务的完成,则只能依靠他抓住机会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了,他利用战斗间隙挤时间读书,光是字典就翻“烂”了几本。至于《保卫延安》的写作过程,那更是怎一个“拼”字了得!手稿反反复复修改了多少遍、誊抄了多少次,连他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反正在他任职新华社新疆分社时的宿舍和办公室里,到处都堆放着一沓沓写废了或经反复涂抹、修改过的手稿纸本。直至后来,居然连椅子也不用了——叠垒起来的废稿能当椅子坐,足见他攻书不怕难、攻文不怕烦的钻劲、狠劲与韧劲。
我上初中时听杜鹏程讲“西游记”所留下的深刻记忆,特别是他在我小本子上所写下的两行字,尤为对我启悟巨大,以至永蓄心间,经久不泯,遂成督促我进步的源泉。自那之后,虽然经年未曾与杜老师谋面,但每当他有新作问世,我则必当认真拜读。直至1985年我赴西安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时,才又与到此参会的杜鹏程会面。经主持人介绍莅会来宾之后,他知道我已评上了研究员,而且是全国最年轻的研究员,就特意走过来搂着我的肩膀,對一旁的胡采和王汶石说:“知道么?这可是我的小老乡啊!”待学术会议结束,我又专程看望杜老师,并与他畅谈良久。临末,当我将新出版的几本书送给杜老师时,他看了看书名,一迭连声地说:“好!好!我好好学习。”我说:“不是学习,是批评指正。这不都是你当年在我小本子上写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所结出来的果实么!”他笑了,笑得那么欣然、怡然、灿然。
自此之后,我同杜老师虽然见面不多,但频有电话沟通与交流。每当我有新作出版,都会寄给他请予指正、赐教,而他也总要通过电话或者写信畅谈他的想法和看法。在我迄今出版的20余部书中,凡早一些时间问世的都获有他的观感与评定,但他始终所强调和所凸显的,则都是“文学是人民的,文学是战斗的”。作家的生命在于作品,而作品的生命则在于对生活和人民的忠贞与挚爱,在于要对作品赋予战斗精神。他甚至在一封给我的信中写道:“你这样年轻,大部头著作一部又一部,作为同乡,真是让人高兴。你寄书给我,是给我增添前进的力量。有的人愿意升官,有的人追求发财,我们这些人把写书看作崇高的事业——也可以说,把书看得比生命还宝贵。你寄赠书,使我心里充满欢欣之情。”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不知不觉间,杜鹏程老师已离开我们近20年了,但彪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册的《保卫延安》《在和平的日子里》等鸿篇巨制,已成为时代的鲜明标识,也定当会成为历史的永恒记忆。其作者杜鹏程以此所体现、所确证、所追求的“文学是人民的,文学是战斗的”,则笃定要成为创作的不二法门和作家的永恒遵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和要求的那样,凡欲作传世之文者,必先要有传世之心。这就不仅要对生活和人民“身入”“心入”“情入”,而且要在坚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施行与实践过程中,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精艺术,切实通过崇德尚义、求新臻美而赋予文学创作以高度统一的党性和人民性、强烈的战斗性和鲜明的时代感。
(责编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