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在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中的重要性
2020-11-09张魏霞
张魏霞
摘要:在党和国家极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今天,不断加强并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高校都面临着巨大政治任务和至关重要的战略工程,这关系到高校的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关系到高校职能的有效发挥、也关系到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质量,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继承者和建设者。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辅导员,在高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分析高校辅导员在育人机制中的地位及其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中遇到的困难,并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二者更好的协同育人并发挥最大的效用。
关键词:辅导员;重要作用;育人;策略
一、协同育人概念的界定
关于协同育人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无确切的定义,但“协同”二字在《辞海》中的释义是“共同,一起”,《词源》中的释义是“合和,一致”,而协同理论则是于1976年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提出。这里“协同”二字必须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在一定的区域内或某个子系统内部相互之间形成联系并在某一方向或目标一致出力。需要注意的是,各要素之间或者各子系统之间在区域中形成的“协同力”是要大于各要素的简单相加之和的。而“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四种解释,分别为“生育”“、养活”“、教育”和作为一个“姓氏”。本文提到的“育人”在这里义为教育,即“教育、培养”,对受教育者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教育。因此“协同育人”是指高校系统中的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通过环境条件的改变,使“决定性因素”出现,形成同一育人目标的相互配合,从而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为我国培养出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校辅导员在育人机制中的地位及意义
高校辅导员担负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7》中有数据显示,大学生认为高校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他们德育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其比例占24.7%。而思政课教师政治理论教育和其他课程的德育作用比例分别为22.2%、16.7%。为什么辅导员会有如此高的地位?原因在于高校辅导员身处校园一线,是学生与专任教师,与学生各管理部门相互联系的主桥梁。并通过校园多种文化活动、党团建设以及社会实践等来实现对大学生的“三观”引导,从而为大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品行及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
三、高校辅导员在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许多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来看,高校辅导员在协同育人机制中遇到某些困难和阻碍。本文将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个案,探究其存在的问题。
四川文理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自办学以来,一直重视德育,近几年来也逐渐在探索一条适合本校协同育人的道路。在育人的过程中,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辅导员队伍文化背景多元化,且偏年轻化。
近几年,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导致辅导员管理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师生比例不协调。而在招录辅导员老师时,准入条件也没有限制专业应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因此导致辅导员队伍理论功底薄弱,特别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研读和品位方面相对欠缺。这使得高校辅导员在协同育人变换思政课教师角色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没有真正发挥出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领域的最大价值。另一方面,协同育人的主阵地近年频频流失人才,新进辅导员教师是刚从高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普遍年轻,比较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引领这一块缺乏可信度和说服力。
(二)辅导员队伍工作重心不同,任务繁重。
專职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学校对学生在校安全,心理动态方面较为看重。此外,专职辅导员要负责几个专项工作,诸如学生党建、团学工作、国家三金评定、“优干三好校优省优”、迎新晚会、新生军训、毕业生就业等。特别是在我校近年来试行专兼职辅导员制度,因制度的不成熟,无形中增加了辅导员的负担。而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侧重培养发展学生的素质,重点在于育人。因此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重心与思政教师工作重心是完全不同,也没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执行协同育人中的部分工作。因而与思政课教师基本是零沟通状态,两支队伍就像两条平行线,各自在分管的部门,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但是,高校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辅导员在协同育人中是不可或缺的,若日常工作中缺乏交流,相互学习机会少,沟通途径不畅,交流的平台并未完善,那么会影响学生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三)辅导员在协同育人中缺乏考核机制。
在我校,目前还未实施协同育人的相关机制。辅导员分属学工管理,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辅导员考核是按专兼职辅导员制度来考核,考核分数由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分别是学生考核、学院考核和学生工作部考核。学生考核通常是常规考核,主要是日常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学院考核,主要是完成学院任务情况的考核。而学生工作部考核,主要包括分项工作完成的情况,其中对创新点考核更多。这种考核有其优点,也存在一定不足。若要实现协同育人,那么辅导员考核机制是需要加以完善,并且协同机制也待实施。
四、关于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提出的对策及思考
长期以来,我校有校党委书记牵头负责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和学生工作委员会,在思政工作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探索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中的困难解决方案,并提出笔者的思考。
(一)关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背景,注重管理能力、对学生日常管理事务的处理能力等。
由于我校学工队伍人才流动非常频繁,新进辅导员普遍年轻化。在这样的形势下,我校在此后的聘用辅导员时,应通过多项测试考查应聘者处理学生日常工作的能力。另外,我校也应着力打造学工队伍,目前,我校已有意识到学工队伍的重要性。但对于新进辅导员在岗前培训和进校培训时,培训课程和内容还有待改善。新进辅导员也应积极学习思想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真正实现辅导员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引领。
(二)明确辅导员工作重心,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
由于我校近年来实施专兼职辅导员制度,其有优点,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学校在此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也多次进行调研,而调研的结果也在促进此制度的不断完善。但是,制度是在慢慢的完善,可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压力异常大,一方面需要进行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一方面要负责专项任务,另一方面在协同育人实施中,让辅导员教师担任思政课教师,这一举措使得辅导员需精心备课,又需与思政课教师加强交流,以此来提高理论水平。那么辅导员的工作重心将有所倾斜,压力也无形的增加了许多。若要更好的实行协同育人的目的,那么明确辅导员的工作重心,协调好专兼职辅导员制度的实施,减轻辅导员压力是必要的。因为这样辅导员才会有时间精力去更好的进行协同育人,否则,协同育人只是空谈。
(三)线上线下互动,制度保证辅导员协同育人常态化。
辅导员协同育人,没有制度的实施和保证,协同育人就会不复存在。我校应进一步建立起协同育人制度,使辅导员队伍和思政教师两支队伍有相应交流的平台。此外,辅导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辅导员与学生在线频繁互动,时刻了解学生思想走向。利用好课堂、新老生教育与学生进行交流。线上线下始终保持与学生的交流和融合。最后,努力缩小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工资差异,同时完善职称评审,待遇考核制度化等,以期辅导员队伍能更好的完成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目的和要求。
参考文献:
[1]“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刘兴.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1)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张青,张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3)
基金项目:2020-2022年校级教改项目《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探讨——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0JY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