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2020-11-09张格军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5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摘 要:中国革命文化植根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作为革命文化载体的革命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与价值。淮海地区有着丰富多样且颇具独特性的革命文化资源,但未能充分有效地应用于当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驻地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全方位推动地方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关键词:革命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部党的经典政策性文件对于革命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领域的地位进行了界定。

一、革命文化释义

关于“革命文化”的理解纷繁复杂,不过本文中是专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

中国共产党缔造了中国革命文化,在性质上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特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中国化的成果。中国革命文化的基本内涵,如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中国革命文化形成与发展历经不同阶段,内涵不断丰富但核心本质始终如一。旧时代,中国革命文化是推翻封建主义、殖民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独立的有力武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革命文化是开展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自立自强的基本动力;进入新时代,中国革命文化又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自主改革与超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中国革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百年史的任何一个节点,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决心,这是中国革命文化的核心特征。

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革命文化必然深刻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影响,传统文化部分基因的植入丰富了中国革命文化的内涵。比如变革思想,《周易》中就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传统文化中的“革命”,突出“顺乎天而应乎人”,强调新统治者登位乃“天意如此”,实为强化统治阶级的控制力,而革命文化之革命“突出了“顺应时代发展”,强调为人民利益。中国漫长的专制时代,革命以不同形式存在,一方面是朝代更替,另一方面是基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的渐进性改变,此间不乏当制度无法容纳生产力、生产关系需求而发生的剧烈变革。

革命文化之重要特征在于“革”,即变革,不能狭隘地理解为革命就是暴力反抗或推翻政权统治,这只是特定时代社会变革的激烈形式;革命本身涉及到社会阶层、集团利益的重新分配,因而,与此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性质与结构的调整本质都属于革命范畴。革命常在,改革本身也是新形势下的一场伟大革命。历经时代淬炼而成的中国革命文化在新时代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又赋予其新的内涵。

革命文化本身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意识形式,这种精神的载体就是革命文化资源。我们理解、传承这种文化正是通过有形或无形的革命文化资源这可以结合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活动轨迹遍布全国,所以革命文化资源在全国各地广泛分布,有些无形革命文化资源属于跨空间的不具有地方属性 ,但许多资源形成于不同时期、不同形势,革命文化资源的性质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亦有所不同。

二、淮海地区革命文化资源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屬性

淮海地区包括苏鲁豫皖交界的约十多个地市,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个亿。中国共产党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的长期革命、建设与改革奋斗,形成了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这些资源至少具有以下特点。

革命文化资源规模大。淮海地区各种革命文化纪念馆场所众多,各种革命战役战争遗址遍布,革命历史文化非物质遗存亦极为丰富,革命英雄人物和事件闪耀,所有这些共同生成了极具教育价值的革命文化资源富矿。

革命文化资源类型多样。资源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类型划分。如果从文化角度看,有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划分,前者比如革命历史遗迹、场馆等,后者比如红色故事传说、作品等;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划分,可以分为共产党初创时期、国内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等不同时期的革命文化资源。

革命文化资源分布的片区性差异。全淮海地区遍布革命文化资源。我们的调查可以清楚看到不同地方革命文化资源分布情况,即淮海地区固然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革命文化资源,但具体到地区内的各个片区,其革命文化资源留存还是有差异的。比如在徐州,关于淮海战役的历史遗存和纪念馆资源较为丰富,而临沂等地抗日战争方面的遗迹较多,在江苏山东交界的微山湖地区,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历史遗存比较多。

革命文化资源主题相对集中。可以说,从1921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在徐州及淮海地区领导和支持开展革命活动,贯穿着全部革命斗争时期。但综合淮海地区的历史遗存来看,最为突出的仍然是抗战主题和解放战争主题。而这些主题鲜明的革命文资源更为集中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精神风貌和内在品质。

三、淮海地区高校在地方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

地方革命文化资源利用效果学生自身意识问题,更多的与学校对地方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有关。据调查,相比当前国内省内做得较好的高校,淮海地区高校在地方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存在以下比较突出问题。

总体看,淮海地区高校并没有建立起依托地方革命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特别是缺乏深度的革命文化教育意识与做法。多数高校仅仅停留于让学生简单地自行参观,没有为大学生提供深刻的背景知识介绍,也没有做必要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意义的解读;甚至,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根本没有利用地方革命文化资源辅助教学的意识。

地方革命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利用尚未形成规范模式,特别是对于革命文化资源的“地方性”关注不足。目前,除了江苏师大有一定的徐州地方革命文化研究基础,其他学校几乎是空白。没有足够深入的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就无法为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深厚的理论基础,直接导致在资源的利用方面,无法真正起到地方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入脑入心的效果。

与地方合作共同推动地方文化资源研究和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较少。虽有已有多所高校与淮塔管理局等相关革命纪念馆签订了实践基地协议,但实际上关系非常松散,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密切的研究、教育教学合作关系。

校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地方革命文化资源的形式单调,缺少足够吸引力。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地方革命文化宣传活动并没有太大兴趣。如何实现地方革命文化资源转为有吸引力、有针对性的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需深入探索。

四、地方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及拥有的资源各有不同,兄弟高校经验可以借鉴但不宜照搬。在地方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需探索适合自身情况方式方法。

从全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建立地方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划。充分认识地方革命文化资源的重要价值,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将地方革命文化资源与各个专业、各个年级相联系,从学校宏观层面、从学生受众角度,形成相对稳定便于执行的规划,经过几年的实施,将之打造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特色做法。

将地方革命文化资源转换为教学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革命文化本来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地方革命文化资源的思想性理论性,将其融入革命文化教学,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生动性和效果,让学生更感兴趣;并且更便于学生近距离体会革命文化。从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本身而言,也正需要以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人才培养效果。

以地方革命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作。一般来说,地方革命文化资源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在理解这些地方革命文化资源的深刻内涵后,发挥学校师生不同专业特长,将这些资源深入加工,进行艺术化创作,可以是诗歌文学、可以是音乐舞蹈、可以是雕塑绘画,还可以是视频或行为艺术等。总之,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可以对地方革命文化资源进行更深入地发掘和转化应用。

將地方革命文化资源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校园文化及活动作为学生成长的环境,对学生价值观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地方革命文化资源通过恰当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予以体现与传播,更易于为学生接受,产生积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通过各种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推介地方革命文化资源。当前,在纷繁复杂的媒体信息环境中,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是关键因素,也是巨大挑战。综合各种媒体优势,以显性和隐性方式进行地方革命文化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强化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度。

建立与淮海地区高校及地方密切联系,建立地方革命文化教育联合体。与其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联合开展地方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探讨,尝试建立地方革命文化教育联盟;与地方机构优势互补,互助合作,充分有效便利地利用地方革命文化资源的同时,高校亦应积极利用自身优势为地方革命文化资源管理机构提供智慧服务。

参考文献

[1] 梁化奎.概念的张力与边界-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党史文化辨析[J].前沿,2016(11):75-80.

[2] 杨洋.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8(5):10-16.

[3] 本报编辑部.弘扬淮海战役精神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N].徐州日报,2018-6-29(4).

基金项目:本文系徐州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地方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驻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课题号YGJ1931)成果。

作者简介:张格军(1976-),男,江苏徐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