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有效预防校同暴力的探讨

2020-11-09杨秀华牙钧世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学生管理预防

杨秀华 牙钧世

【摘 要】本文分析“互联网+”环境下校园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及造成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论述有效预防校园暴力的做法,提出注重教育对校园暴力的预防作用、制订完善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家长合理引导等对策,以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关键词】“互联网+” 学生管理 预防 校园暴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B-0004-02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人生轨迹。校园暴力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消极因素,虽然经历了长时间的禁止和打击,但依然难以完全禁绝。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校园暴力的作用范围相应扩大,有了新的实施途径,形成了新的特征。在以往的校园暴力和互联网带来的校园暴力的双重威胁下,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严重的隐患。基于此,对互联网环境下如何有效预防校园暴力进行探讨尤为必要。

一、当前校园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关于校园暴力预防措施的探讨应当建立在正确认识校园暴力现状的基础上,以下介绍和分析校园暴力的集中表现形式。

(一)以往的校园暴力。以往的校园暴力区别于互联网暴力行为,是在线下实体相互作用的暴力行为。具体暴力行为可以分为语言暴力、身体侵害暴力和心理暴力。(1)语言暴力是校园暴力中最常见的类型,暴力行为的实施主要表现为谩骂、诋毁、恶意嘲笑等,这种暴力行为的实施往往会激发学生间的矛盾,从而诱发身体侵害暴力和心理暴力等。(2)身体侵害暴力的性质比较恶劣,近年来出现的身体侵害暴力行为不乏凶杀和过失杀人事件,这种暴力事件产生后,轻则造成暴力实施双方肢体伤害、暴力受者心理伤害,重则危及生命。

相较于以上两种暴力形式,心理暴力的实施过程更加隐蔽,这种暴力行为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学生间的矛盾未能妥善解决,从而在不成熟价值观念的影响下选择冷暴力,排除或孤立个体学生。这种暴力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可能会让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陷入自卑、焦虑状态。

(二)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暴力。互联网设备的普及使学生有了更多接触外界的机会,但是网络并非净土,血腥暴力、煽动攻击的网络暴力充斥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由于学生认知能力不足,所以很容易受到此类意识的影响,从而在现实中有样学样实施暴力行为。实际上,以往的校园暴力有迹可循,教师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态进行预防,但是互联网暴力的受众在现实生活中的关联性不强,教师及学生安全管理单位很难做出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二、造成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因素。尽管青少年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校园内度过,但是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难免会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上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暴力现象不在少数,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接触恶性暴力事件后,自身行为也会相应受到影响。另外,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批不正当价值观念的生长,这种价值观念在网络文学方面的体现尤为明显,部分网络作家为了吸引青少年的目光,有意在网络小说中塑造借助校园暴力获取利益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接收到通过校园暴力可以让别人信服、让自己获得成功的错误观念。当然,社会给学生带来的暴力影响不只来源于网絡小说,暴力图片、视频、游戏等都是学生接受校园暴力影响的途径。

(二)学校因素。校园暴力的发生学校有很大的责任,首先是教育上的缺失。实施校园暴力的学生绝大多数成绩都比较差。结合教学实际可以认识到,教师比较喜欢成绩好、纪律性强的学生,而成绩不理想、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学生会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在自卑、挫败的积累下,“双差生”的心理状态也比较消极,容易选择具有攻击性的行为表达不满。除了教育上的缺失外,学校学生安全管理不到位也是校园暴力频发的重要原因。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的暴力行为形式更加多样,完全依赖以往的安全管理制度已经无法妥善进行管理,有效地预防校园暴力更是无从谈起。

(三)家庭因素。校园暴力的发生和家庭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多数实施校园暴力的学生在家庭方面有或多或少的问题。如因变故导致的家庭结构不稳固、父母离异等,学生未能享受到完整原生家庭带来的温暖,心理方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另外,部分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如家长坚信“棍棒底下出才子、孝子”的说法,在教育学生时不注意方法,盲目使用暴力,给学生做出了用暴力解决问题的错误示范。还有,留守少年的问题也很容易导致学生走向歧途。家长忙于生计,孩子缺乏管教,容易受到不良同龄人和社会青年的影响,从而养成骄横跋扈的性格。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很多家庭没有意识到互联网可能带给孩子的消极影响,早早地为学生配置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而且对学生使用电子设备不加管制,让学生从网络上吸收到过多的暴力因子。

(四)学生自身因素。青春期的学生精力充沛,好胜心很强,对事物的处理缺乏周到的考虑,很容易就因为小矛盾而爆发口角,然后再将矛盾激化为肢体冲突。尤其在缺乏认知能力的情况下,青少年难以辨别互联网内容的性质,盲目崇拜不合逻辑的行为和故事,将恃强凌弱、自私自利当作是理所当然,从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逐渐成为暴力行为实施的主体。

三、校园暴力的预防措施

(一)注重教育对校园暴力的预防作用。互联网环境下的校园暴力形势严峻,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只有从教育方面入手才能从本质上预防校园暴力的产生。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当中,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加强德育教育,做好统筹工作,尽可能地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给出针对性较强的教育策略。正如上文中提到的校园暴力实施者多为成绩不理想、个人约束能力差的学生,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放下成见,和学生交心,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然后再给予帮助。当然,面向全体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必不可少,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教材背后的精神价值,让学生明白正确的价值观念应当是积极向上的,而非欺凌弱小的浑浑噩噩。互联网环境虽然会给学生带来价值观念上的影响,但是教师不必矫枉过正,完全限制学生使用互联网相关的电子设备,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获取对自身有益的信息。在 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搭建交流平台,以更好地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二)制订完善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校园暴力短时间内无法清除,学校在强化教育作用的同时不能忽略管理的重要性。就目前来说,很多学校对校园暴力事件的预防和处理还未形成正确的认识,只是按照处理突发事件的套路执行,这样做显然无法有效预防和制止校园暴力。对此,学生安全管理单位要根据学校实情建立完整的预防和处理机制。具体措施如下:加强教职工思想工作建设,明确教职工在预防和处理校园暴力事件中的定位和责任;寻求公安机关帮助,建立安全方面的稳定合作关系,配合公安机关整治校园周遭治安环境;严格校园准入规则,防止社会闲散人员来校寻衅滋事、扰乱课堂秩序;借助网络平台开设师生交流平台、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扰,防止学生持续受到校园暴力伤害或成为施暴者。

(三)邀请公安人员到学校做相关报告。恶性校园暴力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学校应当让学生群体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定期邀请公安机关工作人员来校讲解法律知识,让学生明白自身的行为应当在法律范围内展开,从而克制自己的不理性行为。针对互联网线上的校园暴力,也应当让学生明白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另外,部分学生可能因为认知不足而学习或模仿网络文学、漫画中的恃强凌弱行为,公安机关工作人员不妨挑选出网络中比较典型的暴力内容进行重点解析,向学生阐明利害,说明校园暴力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对校园暴力受害者的阴影到底有多大。当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认识到校园暴力的恶劣后果时,校园暴力的发生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四)家長树立榜样,合理引导。家庭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不言而喻,学生很多不良习惯的养成大都来源于家庭,或是有样学样,或是过分纵容。因此,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进行引导,而非强硬地使用暴力行为使孩子屈从。在与人交流方面,家长要与人为善,切不可向孩子灌输自私、暴力的错误观念;在孩子的管教方面,要把握适度原则,不能因过分纵容孩子而让其走向歧途,如当孩子在学校和其他学生发生肢体冲突后,应当及时问清事实真相,然后再向对方道歉并承担相应责任,让孩子明白自己做的事情就要自己承担后果和责任;在互联网使用方面,家长要适当管控,既要保证孩子在合理的时间内使用互联网,也要保证孩子使用互联网的合理性,即孩子完成学业任务后,可以用互联网进行拓展学习或者适当放松,但是要尽量避免接触暴力信息和腐朽文化,这样才能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总之,在“互联网+”环境下预防校园暴力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学校、家长及社会都要承担起责任,用合理的方法、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在和谐的环境中实现自身发展。因此,学校、家长、社会要积极作为,共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保护罩,防止青少年受到校园暴力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史锦程.新形势下我国校园暴力预防与惩治机制探微[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7(1)

[2]陆士桢,刘宇飞.我国未成年人校园暴力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3)

[3]叶文雅,唐巧琳,张敏,等.校园暴力问题:成因与预防[J].教育教学论坛,2018(20)

[4]林旺金,苏丽嫔.应对校园欺凌:国外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8)

[5]吕定燊.中小学校园暴力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J].商,2015(19)

[6]汪 敏.校园暴力多元治理路径探索[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职校园暴力预防与应对策略研究——以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为例”研究成果(GXZZJG2018B166)。

【作者简介】杨秀华(1981— ),女,汉族,广西河池人,工学学士,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牙钧世(1987— ),男,壮族,广西东兰人,工学学士,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制动化。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学生管理预防
青少年恶劣事件频发引发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