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意象体味情感
2020-11-09李增超
摘 要: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体系当中,古诗词教学是其中的一项基础模块,也是教师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有效的古诗词鉴赏环节,不仅能够使学生得到审美熏陶,也能使学生与诗人形成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意象是古诗词表现美感的集中体现,由诗人所创设,体现了外界的景物与诗人内心感受的统一,是思想情感借助外景的一种表达形式。分析意象能使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内涵形成深入理解。文章以初中古典诗歌意象为切入点,对古典诗歌审美意象的一般规律以及初中古典诗歌鉴赏之意象教学策略作一个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意象教学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意”和“象”相互交融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觀的物象相结合的最终呈现。在我国的古诗词发展历程中,从《诗经》《楚辞》一直到唐代的诗歌,诗人们通过描写大量的意象,将诗歌的内涵呈现出来。因此,初中语文教学的诗歌鉴赏活动中,若要使古代诗歌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应该注意讲究意象教学的策略,准确把握诗歌意象,从而理解诗歌内涵与主旨,迅速提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效率。
一、 古典诗歌意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意象”一词,古已有之,如老子的“大象无形”说。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诗歌中的意象,有景物,有事物,有人物,有象征性、比喻性、描述性等等多种呈现,而这些林林总总的意象,归纳起来,主要可分为“通用意象”和“独特意象”。
所谓“通用意象”,指的是古诗词中的审美意象并不会受到时间、人物以及地点等条件的限制,能够在不同场合、不同作者的诗歌中共同使用,也就是某个意象在不同的古诗词中都可以建立共同的审美意象,在每一首古诗词中也具有相同或近似的含义。例如,“明月”这个意象,在很多古诗词中都有出现,体现为基本审美涵义大致相同。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当中的“明月”所代表的意象是思念家乡,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这些“月”也具有同样的涵义,都明确代表着思乡之情。这就是诗歌意象“普遍通用”的特点。
所谓“独特意象”,是指某个意象在具体诗作中代表着独有和特别的涵义。从古诗词审美意象的角度来看,独特主要指的是一些意象在具有普遍通用的特点之外,在一些具体的场景中又具有独特的含义。例如,尽管在“今夜月明人尽望”与“床前明月光”当中的“月”都表示思念家乡,但是在两首不同的古诗中“月”又表现出独特的意思。其中,“今夜月明人尽望”这句诗中,诗人描写了在中秋佳节人们抬头仰望月亮的状态,而诗人在月下独自徘徊,勾起了思念家乡的情感。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自己望月感怀的心情,而是将他人眼中的月亮作为寄托,表达了“秋思落谁家”的感叹。在这首古诗中,诗人以比较委婉的方式将“明月”意象的思乡涵义表达出来,展现出一种比较朦胧的美感。而“床前明月光”这句古诗中诗人所描写的月亮是自己直接看到的景物,虽然在这里“明月”也蕴含着思乡之义,但是李白的表达方式更加朴素直接,体现了放旷自然的独特的语言艺术。
二、 古典诗歌审美意象的一般规律
大多数事物的存在都具有特定的内在规律,古诗词中的意象审美也同样存在一般规律。纵观我国大量的古典诗歌,承载诗人情感的意象是极为丰富的,比如“梅花”“明月”“落日”“大漠”“菊花”“子规”“大雁”“燕子”等。这些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意象都存在一定的规律。例如,“月亮”是古诗词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意象,其被赋予了较多种理解,但是从大的角度来看,其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渲染离别,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的是诗人对于友人、家乡的思念所带来的愁绪。第二,富含哲理的人生感慨。比如,“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些句子都有人生的感伤,但哀而不伤,更多的是诗人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第三,感叹人生失意,抒发孤寂愁苦的情怀。如李白的《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独酌成醉,邀月为朋,心中何等孤寂愁苦!第四,创设一种阔大磅礴的情境。很多诗人都会借助月亮来描写景物的特点,将辽阔的画面呈现出来。比如,“月涌大江流”“欲上青天揽明月”等,都带给人豪放不羁、雄浑苍茫的意境,激发读者的向往旷达之情。上述的四种意象就是“月亮”的一般规律。尽管不同的诗人对于月亮的描写方法存在差异性,月亮出现的时间以及环境都不相同,但是其所承载的意象却具有通用的特点,比如“兰花”“荷花”“菊花”等意象,都常常用来表示高洁的情操品节。
三、 初中古典诗歌鉴赏之意象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理解意象的内涵
对于初中生而言,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发挥自己的想象,使得诗人通过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思想能够直观的浮现在头脑当中,从而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优美以及深远的意境。这种体会很难通过教师直接的语言描述使学生形成理解。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拓展想象空间,理解意象的内涵。意象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以及共鸣性,是一种外在形式与情感思想相互融合的状态。例如,教师讲解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古词时,针对其中的“明月”意象,引导学生从月圆的景物状态逐渐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团圆,通过月缺的状态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离别。以形式作为切入点找到二者的相通之处,并以此进行想象,从而深刻理解意象的含义。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也能够使学生理解“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句诗文的内涵,并能进一步理解诗人为什么有“明月几时有”之问,理解“不应有恨”的自我安慰与超然解脱,通过品读意象的内涵而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二)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分析意象的特征
从意象的内涵来看,其表达的是一个以典型物象作为载体的表意形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与具体性,能够被读者所感知。意象不仅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景物,也是诗人通过审美以及文字所创造出来的情感与思想的载体,表达了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心世界之间的统一。意象是一种表象与意义相互融合的状态,使得思想情感能够被给予现实寄托。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对于意象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例如,教学到《商山早行》这首古诗时,古诗的颔联只有十个字,却具有多个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几个意象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一种具有深邃意义的情境。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这些意象的组合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形神兼备地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氛围,烘托出早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如果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分析这些意象的表意特征,让学生体会诗歌中所用意象创设的特殊意境,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从而提升诗歌鉴赏的能力素养。
(三)深入研读古诗创作手法品味意象情境
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并不是随意堆砌,而是一种艺术的呈现。诗人通常会采用较为巧妙的表现手法,将意象进行灵活的组合,创设与自己情感相符的意境。初中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时,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古诗创作手法,比如,对偶、拟人、比喻等,也可以通過虚实结合、寄情于景、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突出诗词中的意象。通过鉴赏对诗词意象进行深入分析,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呈现诗词中的情境,使学生能够通过诗句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与情感世界当中,从而对诗词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例如,教师讲解到王维的《使至塞上》这首古诗时,其中一句“征蓬出汉塞归,归雁入胡天。”诗人用“蓬”与“雁”进行自比,表示自己好像在风中飘飞的蓬草,以及向北飞的大雁。这是一种对偶与比喻手法相结合的表达形式,呈现了诗人漂泊的身影以及孤寂落寞的心境。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手法的分析,能够强化学生对于诗词意境的理解。
(四)品读古诗意象感受诗歌的意蕴之美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品读古诗词的意象也就是从综合性的角度对古诗词的思想内涵以及文学特点进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可以从意境、写法、修辞等方面进行。对于古诗词中的字、词、句所呈现的特色进行细化的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通过品读古诗意象感受到诗歌的意蕴之美。例如,教师讲解到《天净沙·秋思》这首古词时,几乎在整首词中每一句都包含意象的成分,比如,“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这些意象的组合勾勒了一幅游子在秋天傍晚踽踽独行的景象,其中的每一个意象都能使人感受到孤独凄凉,而“小桥、流水、人家”则描绘了乡村炊烟袅袅,温馨祥和的景象,两相对比,游子之断肠也就更好理解了。另外,在一些古诗词中,很多的意象仿佛达成共识,都被赋予了固定的含义。这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比如,“大雁南飞”代表着游子们的思乡情怀;“折柳”是一种对于分别之苦的暗示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初中语文教师通过带领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意象,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强化其对于古诗词意象的认知。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教材中古诗词中的意象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内涵以及特征,并通过分析诗歌的创作手法,品味意象创设的不同情境,感受诗歌的意蕴之美、情感之美。通过文章对古典诗歌审美意象的一般规律以及初中古典诗歌鉴赏之意象教学策略展开的一系列浅谈,希望能为提高初中古诗词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尉红斌.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20(1):57.
[2]刘晓梅.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美育渗透[J].新课程研究,2019(30):92-93.
[3]李健.古韵新编 后继有人:初中生古典诗歌创作教学的一点尝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1):29-30.
作者简介:
李增超,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