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青年群体政治吸纳的现实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2020-11-09孙小旋周凯
孙小旋 周凯
[摘 要] 政党对青年群体的政治吸纳能力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任何执政党而言,准确把握和及时回应青年利益诉求,有效吸纳青年群体有序政治参与,不断建构青年人对政治体制的政治认同与内在自信,是巩固执政基础和实现长期执政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内涵界定、传统模式、现实挑战、策略思考四个层面深入探讨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群体政治吸纳的主要机制及其现实困境,对提升青年人政治吸纳有效性能够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有益参考。
[关键词] 政党;政党执政;政治吸纳;青年群体
[中图分类号] D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0)11-0049-08
一直以来青年都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吸纳的重点对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1]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也明确提出:“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2]对青年人的政治吸纳不仅关系着党能否在复杂环境下不断获取新鲜力量的支持与加入,更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否接续推进和不断向前。当前,党对青年群体政治吸纳的主要机制有哪些?在经济全球化浪潮、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以及互联网新媒体地冲击下,青年一代的政治吸纳存在哪些现实挑战?新时代如何建构青年群体政治吸纳的有效机制?针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不仅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不断发展壮大、永葆生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于中国共产党始终赢得青年、引领青年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一、政党与政治吸纳
政治吸纳是政党价值观及意识形态输出、维持政治组织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机制。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吸纳普遍指精英吸纳,即将社会中的精英分子吸纳到政治生活中,但随着近代西方票选政治的发展,政治吸纳对象不只局限于社会的精英群体,扩大为特定阶层乃至普通的公民。总体而言,学界现有关于政治吸纳的研究呈现出三种主要的理论视角:
1. 政治领导权视角。共产党人对社会各阶层政治吸纳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在政治吸纳中保持阶级领导权的認识最早源于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革命的工人政党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关系是: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一起去反对工人政党所要推翻的派别;而在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企图为自己而巩固本身地位的一切场合,工人政党都对他们采取反对的态度”[3] 556。换言之,无产阶级政党“在政治上为了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结成联盟,只是必须肯定,是你领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领着你走”[4] 443。列宁也指出“现在感到力量奇缺,而群众中存在着可以利用的力量。要充分相信工人群众,并善于从他们中间吸取力量。办法就是把青年中和工会中的同情者吸收到党内来”[5] 45-46。概言之,共产党人对其他社会阶层的基本态度是:将进步者吸收到党内;对中间者和反对者既斗争又联合;对反对者则坚决斗争。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之下,政治吸纳是无产阶级政党在特定政治目的下对其他社会力量进行党内吸收或党外联合的重要方式,而其中最关键之处在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始终掌握领导权。
2. 政治合法性视角。袁明旭认为政治吸纳是“政治系统获致和维系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基本方法,是政治系统中的统治者通过建立特定的制度体系,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把特定的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纳入到国家的主流政治生活之中的活动”[6] 31。郎友兴也提出,“政治吸纳主要指执政党建立一种能够表达政治意愿的政治结构,让社会上有些群体或阶层可通过这个结构表达出他们的政治意愿,从而使其利益得以实现”[7] 109。简而言之,政治吸纳是执政主体为了获取特定的或新兴的政治力量或社会群体认同与支持,以巩固其执政合法性而采取的积极干预策略。正如金耀基所指出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把社会中精英或精英集团所代表的政治力量,吸收进行政决策结构, 因而获致某一层次的精英整合,此一过程,赋予了统治权力以合法性,从而,一个松弛的、但整合的政治社会得以建立起来”[8] 43-44 。因此,政治吸纳成为现代社会政治系统获得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3. 政治整合视角。景跃进、张小劲等认为政治吸纳是指“政治体系对社会变迁过程中新兴利益群体的权力诉求和政治参与的纳入和整合过程”[9] 114。王华华认为政治吸纳是指“掌握政治系统的社会政治精英,对于政治系统外部的公民诉求输入,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措施,来‘容纳—消化公民的政治参与诉求,并体现在输出的政治决策与执行当中,正是通过‘诉求表达—接纳回应机制使得公民政治参与活动在制度内有序运行”[10] 36。肖存良认为政治吸纳“是政治体系基于功能实现而对社会的一种制度安排,体现为政治体系的社会吸纳功能”[11] 74。由此,这一理论视角是着眼于社会变迁的背景之下,政治主体对公民的多元政治意愿及政治诉求进行接收、协商、反馈等主动性策略,侧重突出对公民利益诉求的整合与满足。换言之,政治吸纳是在变动社会中实现社会整合和政治稳定的必然举措。
总之,现有研究从政治领导权、执政合法性、社会整合性等角度对政治吸纳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不同角度勾勒出政治吸纳的多维功能和认知视角。基于上述的文献梳理与分析,笔者认为政治吸纳是政治主体采取制度化的举措把特定群体纳入政治生活并对其政治诉求进行反馈的过程,是实现政治领导、巩固执政基础、促进社会整合的战略保障。
二、对青年群体政治吸纳的传统模式
政党对青年群体的政治吸纳能力对政党兴衰乃至国家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早在1918年,布尔什维克专门针对苏俄青年群体成立了政治组织——俄罗斯共产主义青年团。共青团对布尔什维克的执政以及国家建设起了重要作用,被斯大林称誉为“联结党与劳动群众的引带之一”。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随着苏联社会内部诸多问题显现,共青团开始出现组织运作官僚化悬浮化、难以吸引广大青年群体加入等现象——其团员总人数从1985年到1989年锐减了400万,尤其是入团年龄在14~15岁之间的人数下跌了四分之一[12] 49。苏联共青团的崛起与衰落,对苏共执政及苏联政体存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也不断警示着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群体政治吸纳的高度重视与实践探索。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建党史,必然离不开青年群体的身影。早至20世纪初,以青年学生为主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就成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等运动中,一批青年积极吸取进步思想,特别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学习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建党以来,为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更是高度重视对青年的政治吸纳工作以巩固执政基础、保持政治稳定,并形成了团组织吸纳、党组织吸纳、统一战线吸纳三种传统模式。
1. 团组织吸纳。共青团是党联系广大青年(主要是14到28周岁的青年)的重要纽带和关键抓手,源源不断地为党培养输送后备力量。早在1920年,上海、北京、武汉、长沙等地纷纷成立共产主义小组,这些党的早期组织也领导创建了一些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早期组织。1921年建党之后,党中央立即开始筹划建立全国性的青年社会组织,即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此后,青年共产国际关于建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的指示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共青团的成立——从1921年11月到1922年5月,全国有17个城市建立了地方青年团组织,团员总数达5000多人[13] 。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共青团员8124.6万名,其中学生团员5795.1万名;全国共有基层团组织357.9万个,基本实现了全国各区域覆盖[14]。从成立初期的数千人,到如今的数千万人,共青团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联系、服务、引导青年的有力助手,致力于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信念、奋发努力,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 党组织吸纳。党组织吸纳是党对青年群体政治吸纳的直接路径和核心机制。党组织对发展青年党员有着明确的要求,即年满十八周岁、认同党的纲领章程、拥护党的领导的进步青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青年群体对党的认知产生了一些偏差。如何有效吸纳优秀青年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回应的重大议题。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强调“不断增加党的新鲜血液。加强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发展党员的工作,重视培养和吸收青年和妇女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共青团要进一步做好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的工作”[15] 9。党组织对青年群体的政治吸纳工作不断深化并取得了积极成效。根据2018年党内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新发展的党员总数为205.5万名,35岁及以下的党员164.4万名,占到新發展党员总数的80%[16]。由此可见,相较其他年龄段,党对青年群体进行政治吸纳的力度和成效极为显著。将不同社会阶层社会领域的进步青年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既为党增添了新鲜血液和新的活力,使党员队伍的结构和分布得到改善和优化,更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接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 统一战线吸纳。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政治吸纳党外各界精英和社会人士的重要制度安排。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各种新兴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纷纷涌现,社会思想观念的独立性、差异性、多样性明显增强。统一战线成为党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行业领域的青年群体政治吸纳的战略依托。在2015年5月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将三类群体列为重点团结对象:留学人员、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17]。 由此,统一战线在对新兴青年群体和党外青年的政治吸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党对青年的政治吸纳途径依然是以团组织吸纳和党组织吸纳为主,统一战线吸纳是一种必要的补充手段和战略机制,其针对对象主要为35周岁以下未加入党组织和团组织,或者已达到28周岁退团年龄但尚未加入党组织的青年群体。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针对青年群体形成了以团组织吸纳、党组织吸纳为核心,以统一战线吸纳为补充的政治吸纳制度体系。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传统政治吸纳方式愈加无法满足青年群体快速变化的多元需要和个性特征,党对青年群体政治吸纳的有效性面临着新挑战新考验。
三、对青年群体政治吸纳的现实挑战
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既产生了众多发展机遇,同时也蕴含着发展过程的诸多挑战。这些机遇和挑战耦合在一起,形成极其复杂的影响和变化。党对青年群体的政治吸纳也势必要迎接和应对新的现实挑战。
首先,团组织对青年群体的有效覆盖呈现下降趋势。虽然团组织在组织设置上早已实现了全覆盖,即形成了“哪里有团员青年,哪里就有团组织”总体布局。然而,随着城市化速度加快和人口流动化程度提高,团组织对青年群体的组织吸纳和政治引领也出现滞后。例如一项针对北京共青团在青年中的覆盖率的调查显示:“整体看来,明确表示自己所在学校或工作单位有团组织的北京青年的比例仅为47.53%,不足一半。明确表示没有共青团组织的比例约为23.96%。”[18] 174 换言之,组织设置上全覆盖的团组织未必能真正有效深入到青年群体的现实生活和心灵意识层面。近年来,关于共青团组织脱离群众、作风漂浮以及“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问题的反思,更是从某种角度反映了团组织对青年群体有效政治吸纳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发展高度多元化和社会需求多样性,境内外越来越多的针对吸引青年群体的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开始与团组织“争夺”青年人——争夺青年一代思想和心灵的斗争正在各个领域展开。总之,在网络科技日新月异和娱乐生活日益多样的今天,团组织自身存在的形式化和行政化等问题,使得其对新一代青年人逐渐缺乏吸引力,而众多自发形成的青年自组织快速发展,逐渐对共青团的政治吸纳功能产生了较大冲击。
其次,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年群体的感召力面临挑战。党组织能否有效吸纳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换言之,当代青年是否愿意向党组织靠拢,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信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受到外部势力的攻击渗透,青年群体仍处于思想成熟和三观塑造的关键阶段,其本身存在易冲动偏激、看问题片面等问题,更容易被舆论煽动以及被其他社会思潮和外部因素干扰。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数据显示:11.0%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信仰宗教,10.2%的受访大学生有信教意愿,此外,14.6%的大学生表示受多样社会思潮(个人主义、民族主义、普世价值思潮等等)影响比较大[19]103。上述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面临多方面的竞争是不争的事实。各种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是客观存在的,并导致部分青年存在政治信仰缺失和价值观偏离等问题。由此而来的影响是,一些青年人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向党组织靠拢的问题上“利”字当头,入党积极性不高、入党动机不纯,部分青年党员党性缺失以及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党组织对青年群体的政治感召力和政治吸纳力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最后,统一战线对青年群体的政治吸纳工作需要创新。近些年,统一战线工作得到了充分重视,也取得重大发展。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首次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中央也连续召开了关于统战工作的多个重要会议,统一战线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如何落实落细落地中央的统一战线新理念是重中之重。一方面,基层统战工作存在“统战观念淡薄、机制体制不顺、队伍建设欠精、工作方法单一”的困境、举步维艰[20] 49;另一方面,针对青年群体的统一战线必须要根据青年群体的特点与需求寻求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新时代青年统一战线的内涵、机制及工作体系必须与时俱进,政治吸纳工作始终需要从思想上引领与感召,从感情上呼唤与凝聚。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对党外青年群体开展统战工作、争取政治认同、获取感情共鸣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统一战线政治吸纳的功能发挥离不开利用新媒体等新兴传播手段进行宣传、组织活动,在活动的形式上需要不断创新。此外,近期因《逃犯条例》修订事件,香港青年被境外反动势力利用在香港发动的种种暴乱事件更表明,针对海内外青年同胞的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仍需改进。总之,针对党外青年的统战工作运行机制仍有很大完善空间,有效政治吸纳的实现仍然任重而道远。
综上所述,对青年群体的政治吸纳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的重要任务。团组织吸纳、党组织吸纳、统一战线吸纳在当前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均面临着许多现实挑战,需要从实践层面进行策略思考和路径优化。
四、对青年群体政治吸纳的策略思考
毋庸置疑,青年群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何从体制机制上进一步优化针对青年人的政治吸纳成效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续发展和不断推进。由此,须在巩固和发展现有的政治吸纳体系之下,探索创新党对青年群体政治吸纳的新策略新方法。
(一)强化团组织对体制外青年群体的关心关怀和引领作用
共青团在进一步巩固其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学校等体制内单位的传统组织优势外,必须加强对体制外青年群体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一方面,充分发挥团组织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的职责使命,特别是针对现代社会流动性大、人口迁移频度高、职业变动速度快等特点,应积极借助社区网格化体系对体制外的青年群体提供关心帮助,构建更加扁平化、基层化的团组织服务青年的机制体制。同时,应当重视青年需求,根据青年成长背景、生活环境等特点分别开展团组织活动和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推进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提高共青团组织有效覆盖率。
另一方面,团组织须主动对接和引领各类青年自组织的发展成长。当前,中国社会的青年自组织数量类型繁多、对目标群体的吸引力较强,甚至在某些方面具有巨大影响力。根据中国青年工作蓝皮书(2013-2014)数据显示,青年社会组织的类型分布排名前三的是:公益服务类(48.5%)、兴趣类(20.4%)、职业类(8.7%);而青年社会组织经费来源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通过赞助获得经费(40.0%)、参加活动的成员AA制(37.3%)、会费(30.9%)[21] 6-14。可见青年自组织以公益服务类和兴趣类为主要活动类型,而且大多数青年自组织经费来源不稳定。在这一背景下,共青团应通过经费资助、项目扶持、服务外包等方式主动加强与青年自组织的联系与合作,有效引导青年自组织发展,并不断强化自身的政治引领功能。共青团与青年自组织之间可以形成分工协作和功能性互补的格局,从而为团组织对青年群体的凝聚覆盖以及自身转型提供重要推动力。
(二)借助创新手段展现良好政党形象和政党软实力
政党形象建设对政党的前途具有重大影响。良好的政党形象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需要政党有意识地去建构和维系。1990年,苏联《西伯利亚报》开展了一次民意调查。在回答“你认为苏共的政策代表谁的利益”的问题时,受访者回答代表苏共全体党员的占11%,而回答苏共代表党的机关工作人员的比例竟高达85%[22] 175。民意调查揭示了当时在苏联人民心中苏共政党形象不佳的严峻问题,这也构成了苏联解体背后的众多复杂原因之一。历史经验证明,政党形象关乎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是任何政党都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
推进政党形象构建和提升政党软实力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对青年群体政治感召和组织吸纳的重要抓手。首先,针对中国社会出现的信仰多元化和功利化等倾向,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領导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讲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故事,客观展现党自身所具备的优良品质和独特优势,充分反映世界第一大政党的使命与担当,赢得广大青年对党的思想认同和感情认同,激发青年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向党组织靠拢的主动意识和自觉行动。其次,加强党对青年人的政治吸纳离不开合理运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话语风格和传播手段。从话语风格上,要从政治语言、文件语言向青年语言、生活语言转变,让青年人听得懂、听得进、听了信;从传播手段上,可围绕青年人活跃的虚拟空间展开,例如在微博、豆瓣、知乎、B站等积极营造良好政党形象,从多维视角构建党员群体可亲可敬的真实形象,引导青年人听党话、跟党走。总之,党组织对青年群体的政治吸纳的实践创新时不我待,必须从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和做好这一伟大工程。
(三)提升统战工作的精准性与统战人才培养的专业性
统战工作需要针对当代青年群体的鲜明特点而精准施策。青年人是各种社会活动和公共事务的活跃参与者,他们思想活跃且勇于表达。无论是针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还是民族和宗教工作,以及海内外同胞等等统战工作,都应有意识地对青年群体予以特别关注。特别是要考虑到青年人的政治参与热情,引导他们在制度许可的范畴内进行合理有序的政治表达与政治参与。例如,涉港澳台统战工作要在发挥原有的经贸互动和文化交流的同时,针对现实情境中港澳台青年高度关注的政治问题给予必要的理论回应和政治引导,以港澳台青年人的人心回归作为统战目标开展统战工作。总之,统战工作不仅是与青年人联络情感和加强交流,更是统一思想和凝聚共识的重大任务。发挥统一战线的政治吸纳功能,必须准确把握并及时回应青年群体的重大关切和利益诉求,并对青年人进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精准化政治引领和思想宣传。
此外,应当健全统战工作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统战人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为统战工作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高校统战学科和理论建设起步较晚,2015年“统一战线学”才作为独立学科在少数高校开始硕博士招生,使统一战线学科“开门立户”。要让统战工作更有效地发挥政治吸纳、凝聚人心的功能,需要借助专门性的学科支撑和系统性的学术研究,为统战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特别应当注重教材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扩大硕博士甚至本科生招生名额,从而为各级统战部门提供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兼具的专业性统战人才。总之,统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政治性、政策性、艺术性都很强,离不开专业性人才培养培训机制的有力支撑。
正如亨廷顿所言,“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23] 31 。现代化进程带来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繁荣,但过速的现代化、政治参与的扩大与政治体制的滞后发展并不匹配,世界范围内的罢工、内战等政治动乱时而发生。如何在经济发展同时实现政治稳定成为各国迈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政党的政治吸纳能力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青年群体的有效政治引领、政治整合、政治动员的意义更加突显。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当今世界,青年群体往往是街头政治的狂热参与者,这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政党对青年人吸引力和政治吸纳有效性逐渐下降的严重问题。相比之下,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群体政治吸纳机制相对成熟并取得了诸多成就,但当前党对青年群体政治吸纳工作仍面临着外部势力长期“渗透”和内部机制有待完善等现实挑战。因此,对青年群体的政治吸纳问题仍需要更为系统性、整体性和现实针对性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N].人民日报,2017-04-14.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5] 列宁.列宁全集:第35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 袁明旭.从精英吸纳到公民政治参与——云南边疆治理中政治吸纳模式的转型[J].思想战线,2014,(3).
[7] 郎友兴.政治吸纳与先富群体的政治参与——基于浙江省的调查与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9,(7).
[8] 金耀基.中国政治与文化[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1997.
[9] 景跃进,张小劲,等.理解中国政治——关键词的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0] 王华华.政治参与、政治吸纳与政权合法性的相生机理——重读李普塞特的《政治人》[J].理论导刊,2017,(7).
[11] 肖存良.政治吸纳·政治参与·政治稳定——对中国政治稳定的一种解释[J].江苏社会科学,2014,(4).
[12] 陈保平.苏维埃青年团面临的困境[J].当代青年研究,1989,(1).
[13] 团史展览馆——团史纵览[EB/OL].中国共青团网,2019-11-10.http://www.gqt.org.cn/695/gqt_tuanshi/gqt_ghlc/tszl/.
[14] 最新数据统计:全国共青团员8124.6万[EB/OL].中国共青团网,2019-11-10.http://qnzz.youth.cn/gzdt/201805/t20180531_11632923.htm.
[15] 中共中央關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1994,(20).
[16] 2018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EB/OL].共产党员网,2020-03-31.http://www.12371.cn/2019/06/30/ARTI1561860413392572.shtml.
[17] 习近平.明确三类人将成重点团结对象[N].人民日报,2015-05-12.
[18] 张翼,熊卓.青年与社会发展——来自北京的调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19] 沈壮海,段立国.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分析——基于全国30所高校的调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8).
[20] 沈笑天.微观-统战工作理论与实践初探[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6.
[21] 刘俊彦.青年与青年社会组织[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22] 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3]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