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爆发性心肌炎后永久起搏器植入1例
2020-11-09方鹏,韩璐
方 鹏,韩 璐
(1.黄石市第五医院,湖北 黄石 435005;2.湖北科技学院基础医学院)
1 病例资料
患儿,陈某,男,2岁7月,因“发作性抽搐10余次”,于2017年6月24日入院。患儿既往有发热抽搐1次;腹泻伴抽搐1次。出生史:第2胎,足月,出生体重3.4kg,母亲孕期营养及健康状况可。发育史大致正常。预防接种史:按国家计划接种。入院查体:体温39.0℃,心率76次/min,呼吸9次/min,血压87/59mmHg,体重10.5kg,昏迷状,全身皮肤灰暗,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软,呼吸节律不齐,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触诊软,肝脏肋下3cm可触及,质软,四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检查未及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WBC 16.41×109/L,N 77.5%,L 18.8%,Hb 103.0g/L,PLT 228.0×109/L;生化示:CRP 20.8mg/L;NT-proBNP 46 232pg/mL,TNI 2515.8pg/mL,ALB 33.2g/L;血气分析:pH7.36,PaCO239.3mmHg,PaO2166.3mmHg(呼吸机辅助呼吸);EB病毒衣壳抗原IgG抗体定量167.0U/mL(参考区间:阴性<20U/mL,阳性>20U/mL),EB病毒核抗原IgG抗体定量452.0U/mL(参考区间:阴性<5U/mL,可疑5~20U/mL,阳性>20U/mL)。心电图示: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②交界性逸搏心律。动态心电图示:①窦性心律;②双支主干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左右束支传导阻滞);③多形性室性早搏、短阵室速;④Q-T间期延长;⑤心肌受损。见图1。心脏彩超示:左心扩大(LA 20mm,LV 44mm)并收缩功能降低(EF 25%),心动过缓。床边胸片示:气管插管术后;双肺纹理增强;心影增大。结合病史考虑诊断:①爆发性心肌炎;②严重心律失常: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③阿斯综合征;④心源性休克;⑤心力衰竭;⑥缺血缺氧性脑病;⑦营养不良。
图1 入院时心电图
入院后立即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给予抗休克、抗心律失常、抗感染、抗病毒、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及丙种球蛋白抗炎、抑制免疫等药物,再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物理降温、脑保护等治疗。起初,患儿父母因经济原因及预后考虑,拒绝植入临时起搏器。但患儿反复出现室速及心脏骤停,后于6月29日上午穿刺左锁骨下静脉,植入临时起搏器电极至右室心尖部,术后起搏器工作良好。但至临时起搏器植入2周,仍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考虑放置永久心脏起搏器,但放置技术有一定难度,风险高,随着患儿年龄增长,起搏器位置调整、更换等可能需要多次手术,反复与家属沟通。等待1月后,患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仍无改善,遂于7月28日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选择单腔VVI起搏器,起搏电极置于右室心尖部。术后患儿心功能渐好转,顺利出院。见图2。
图2 起搏器植入术后心电图
2 讨 论
儿童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对电生理医生是一种挑战,因为儿童体重轻、皮下脂肪薄、静脉血管管径细,还会持续生长发育,电极需要预留足够长度,术后起搏器囊袋感染、静脉阻塞、电极移位等并发症较成人更易发生[1]。一般主张体重15kg以上患儿植入心内膜起搏电极,而15kg以下患儿植入心外膜起搏电极[2]。本例患儿体重10.5kg,首选心外膜起搏,但考虑心外膜起搏电极植入创伤太大,我们尝试植入心内膜单腔起搏器,右室心尖部起搏。术中过程顺利,术后起搏器功能良好,患儿耐受性较好。
图3 永久心脏起搏器电极位置
但术后1月,患儿出现起搏器囊袋处皮肤磨损,起搏器囊袋感染,3次起搏器囊袋清创后仍愈合不良,改脉冲发射器置于胸大肌与胸小肌之间,随访3个月,恢复良好。
关于患儿起搏器脉冲发射器植入位置,可通过患儿腹部脐水平脂肪厚度进行判断:若该部位脂肪厚度<12mm,可将脉冲发生器置于胸大肌与胸小肌之间;若该部位脂肪厚度>12mm,则可将脉冲发生器置于皮下组织与胸大肌之间[3]。
其次,电极预留长度目前多推荐100~190mm,该患儿小于3岁,我们预留190mm,电极盘旋于三尖瓣瓣上,见图3。随着患儿身体生长,电极导线会自动打开,适应生长需要,否则可能导致心肌收缩受限,心功能下降,或者电极脱位。
目前,受科技水平的限制,起搏器使用寿命有限,该患儿可能面临多次更换起搏器脉冲发射器、起搏电极。且单腔右室心尖部起搏是否会影响患儿心功能,有待随访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