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课程设计研究
2020-11-07尹海丹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尹海丹(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高职《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课程是金融专业核心课,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为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与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结合该课程实际,在各教学环节挖掘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1],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实现价值塑造、银行岗位能力培养、银行业务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向上正能量与大国工匠精神,同时具备银行职业素养、岗位能力与业务知识的银行从业人员。
■高职《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课程的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商业模式和产业结构,对新商科人才包括银行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教学上适宜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混合教学,线上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课程、银行综合业务实训平台与课后同步课堂。
伴随新媒体、新技术在教育领域逐步渗透,“混合式教学”模式为该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结合《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课程典型特征,可构建辅助以人工智能技术的三段式混合教学模式,具体包括前端分析、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评价三个部分,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该课程混合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讨论、合作分享等多元教学方法,有助于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感受其中的德育内涵,潜移默化形成文化、价值、情感和思想的认同,延伸为“内在思想”。
■高职《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课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项目设计
依据商业银行综合业务岗位安排教学项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案例、实训融入思政内容,积累课程思政素材。项目化教学内容包括存款业务、信贷业务、支付结算业务、理财业务与外汇业务。
(二)课程思政设计
在课程思政方面,深入挖掘课程思想政治元素,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并应用于实践,进行混合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思政”的优化路径设计,重点为教学设计层面,包括课程思政的课前、课中、课后混合式三段教学流程设计,课程思政新课标及课程思政案例设计在三段教学流程中的衔接。在课程思政考核方面,可构建涵盖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教学方式设计
课前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学习银行业务微视频、进行预习和测试。课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学情进行展示与指导。课后设计课堂呼应的习题和趣味小测验,自动生成评价,学生上传作品,进行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
(一)课程教学项目安排(见表1)
(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
1.存款业务(见表2)
2.信贷业务(见表3)
3.支付结算业务(见表4)
4.理财业务(见表5)
5.外汇业务(见表6)
表1 课程教学项目安排
表2 存款业务
表3 信贷业务
表4 支付结算业务
表5 理财业务
表6 外汇业务
■课程配套教学资源建设要求
(一)制定融合课程思政的新课程标准
注重思政教育与银行综合业务教学的有机衔接和融合,确立银行职员价值塑造、银行岗位能力培养、银行综合业务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银行综合业务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以及明确如何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
(二)积累《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课程改革典型案例
根据新课程标准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的新课件、新教案,同时积累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典型案例,根据典型案例制作紧扣“课程思政”主题的微课视频。
(三)收集本课程学生反馈及感悟
主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向上正能量与大国工匠精神等价值引领体验方面进行反馈和感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课程各项目内容的教学与实践,结合该课程实际反馈,在各教学环节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
(四)构建体现“课程思政”的《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课程网站
网站建设要按照价值塑造、银行岗位能力培养、银行业务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标准,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通过网站评价学生是否具备职业道德、是否熟练掌握业务操作技能、是否按工作流程和规则完成各项业务、是否掌握并应用银行综合业务知识。以课程网站为载体,潜移默化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向上正能量与大国工匠精神,同时具备银行职业素养、岗位能力与业务知识的银行及相关岗位从业人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而体现“课程思政”理念下的价值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