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现状及思想政治引导路径探究
2020-11-06胡博于丹
胡博 于丹
摘要:高等学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具体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是千千万万高校教师,而他们中一部分是党外知识分子。当前我国进入新时代,了解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现状及思想政治引导路径,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除知识分子共性特征外还具有四方面自身特性,并从外部环境、国内形势、社会发展以及工作方式四方面分析了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面临的挑战,此外,还从理论教育、学科发展、学校建设以及个人成长四方面提出了加强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导的路径方法。
关键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导
习总书记指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导工作既是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人才工作的基础之一。高校做好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凝聚党外知识分子,把他们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使党外人才队伍成为推动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现状分析
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具有自主性、有较强的个性、有巨大的创造力和强烈的求知欲。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还具有自身特性。
(一)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教师身份,具有鲜明的群体特点
1. 对知识的批判继承。高校教师是智力高度密集行业,工作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对知识的学习研究是批判继承的态度。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面对思想政治引导时,同样会以批判继承的态度面对思想政治引导的内涵,存在对其中部分理论、观点、表述产生质疑甚至批判的可能性。
2. 对政治的差异化理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政治身份不同,对于政治的理解不尽相同。无党派人士没有明确的政治选择,对不同政党的态度各有差异;其他民主党派的教师,对政治的理解更倾向于各自政党的政治意见;有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对政治没有鲜明见解,甚至避而不谈。
3. 相对分散的个人安排。高校教师在工作时间、工作内容、生活方式等方面安排相对分散;相比于高校教师中的共产党员,党外知识分子除必要的会议、集中学习研讨外,他们的生活多以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个人生活为主,时间安排和空间距离呈现出相对分散的特点。
(二)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教育一线,对青年学生有较大影响
1. 参与教育教学的党外知识分子数量大。党外知识分子中广泛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而教育教学的教师占比明显高于行政管理的教师占比。民主党派高校教师中,一线教师又分布于各个教学单位,他们直接参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直接与青年学生接触,影响范围基本覆盖全体本科生。
2. 与青年学生直接接触交流的机会多。高校学生在校时间很长,教师在他们的学习、科研、实践、生活等各方面都能参与指导。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可以通过课堂授课、课后辅导、科创竞赛指导、科研试验、情感交流等不同方式,有很多的机会与青年学生面对面,或直接阐述,或间接表达个人的思想内涵和政治态度。
3. 向青年学生传播不同思想的途径广。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产生和传播方式,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交流更为便捷,人人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接收者,这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向青年学生传播不同思想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途经。大数据的应用,让信息接收者获取的信息更为趋同化,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效果。
(三)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学历层次较高,对办学治校有较大影响
1.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中高学历人数较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高校教师中研究生学历人数逐年攀升。据统计,截止2016年,国内超过80%的高校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校教师占比超过50%,比例最高的达到84%,最低的也达到37.4%。在此背景下,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中高学历人数比例也达不断提升。他们学历高、阅历广,有更高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对学校发展也有自己的看法,对推动学校综合改革,提升办学治校水平有积极促进作用。
2.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中高级职称人数较多。高學历背景下,一定程度会提高高级职称比例,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不仅在教育教学上更具影响力,他们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领域有较大影响力,加之高校又兼具“熟人社会”的特点,一个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可能在学校里有同学、学生、亲人等各种关系,他们在学校落实办学治校政策制度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社会影响较大
1.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专家化。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特点,他们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见解,在其专业领域得到不同程度的认可,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高校教师一样,他们表达的观点容易被社会接受,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大。
2. 具有广泛的信息传播渠道。在信息传播的渠道方面,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不仅有学术交流、技术研讨等方式,还有宗教活动、民主党派活动等多种形式。此外,部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还担任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有的党外知识分子在地方挂职实践,直接参与基层政府工作,在政府行政决策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
二、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外部环境的挑战
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党外知识分子的影响持续。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让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愈加多元化、显著化,甚至在某些领域出现了激烈的对决。众所周知,高校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人有留学经历,党外知识分子也不例外,他们或多或少的直接或间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展思想政治引导时候更要注重方式方法。
(二)国内形势的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内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推进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要闯险滩,“啃硬骨头”,必然要触动部分人的利益。在打破固有利益格局推动改革的认识上,不排除部分党外知识分子没有系统全面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没有深入学习党的先进理论,参与社会改革发展的愿望与实际参与的深度广度之间存在差异,受到外界的干扰后,思想上产生变化、行动上受到影响不可避免的存在。
(三)社会发展的挑战
一是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力度成倍增长,开展思想政治引导时,不排除有人恶意炒作的可能,甚至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开展思想政治引导工作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二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在加速科技、教育、文化等融合的同时,对人的影响日趋明显,不同的思想文化碰撞频率越来越高,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同理解也随着经济的融合在社会中传播,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进行学术研究时,会接触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人群的思想理念,这对开展思想政治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教育发展带来的挑战。党外知识分子结构日趋复杂化,思想呈现多元化,年龄逐渐年轻化,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这种趋势在高校愈发明显。他们从西方带回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会通过教育教学传导至青年学生和高校教师中,使开展思想政治引导更具挑战。
(四)工作方式的挑战
一方面,高校的党外知识分子在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已经进行过一次政治选择,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政治上的选择会不断加深。加之有些党外知识分子对党内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没有系统学习了解,直接对其进行思想政治引导工作,会直面其政治信仰、政治态度,他们思想上接受的程度难以把握。另一方面,在对党外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政治引导时,他们作为与党内同志对话交流,往往“教育”的成分较轻,“交流”的成分较重,若尺度把握不恰当,甚至会演变成辨证或争论,加大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三、加强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导的路径探究
(一)加强理论教育,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将小我融入时代大我
1. 加强理论学习的精度和深度。新时代加强党外知识分子的理论学习水平,首先就是要加强对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掌握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等内容,牢牢把握其观点、立场和方法,加强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引导,帮助他们武装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 找准理论学习的落脚点。高校应以社会主义学院、民主党派组织、工会小组等为依托,组织学习基于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关于科技发展、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政策方针及制度要求,帮助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把自己的研究方向与新时代需求有效对接,实现其个人小我与时代大我的同频共振。
3. 探索理论学习的制度。要统筹考虑学校教育教学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实际,充分利用教职工大会、教师代表大会等场合,加强培训工作力度,扩大学习覆盖范围,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学习交流,通过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内容清单等方式,不断完善理论学习的制度要求,为理论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从学科发展出发,搭建以学术交流为主的沟通交流平台
1. 加强组织建设。一方面,主动介入现有的学术交流平台,了解其运转模式、运行状态等实际情况,实现对现有组织结构的全面掌握。另一方面,从学校、学院、系部、教研室等出发,构建以教育教学、科研实践、学术交流为载体的各级组织,将党外知识分子纳入各个组织中,实现全覆盖,为开展思想政治引导提供现实载体。此外,高校的统战部门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学校统战部门的组织建设,切实发挥作用。
2. 加强组织引导。通过各类组织,或直接或间接的引导党外知识分子进一步认识我国的社会属性和教育属性,明确学术交流与思想政治引导的统一性,既不能罔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谈学术发展,也不能将学术交流组织变为思想政治引导的主阵地。充分发挥各个组织的交流作用,让它们成为听取意见建议、开展思想政治引导的平台,营造多方共建、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3. 加强组织管理。加强对各种各类学术交流平台,尤其是与意识形态领域相关的学术交流平台的监督管理。对于学术交流中涉及的论点观点、论述内容,坚持社会主义学术研究方向,严把意识形态管关,不能让学术交流平台成为传播错误舆论的法外之地。
(三)从学校建设出发,构建党外知识分子参与学校建设的机制体制
1. 要在制度体系上下功夫。党外知识分子有参政议政、参与学校、社会事务的愿望和要求,高校统战部门应掌握党外知识分子对教育教学机构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实际需求,从全局出发,打通教学科研、学术交流、行政管理之间的壁垒,构建包括学习制度在内的,党外知识分子提案制度、会议制度、考核制度等,为党外知识分子向党政部门建言献策,统战部门对党外知识分子奖优罚劣提供制度保障。
2. 各级党政机关要发挥作用。按照“责任田”的模式,各级党政机关适时适当的参与到各类组织的日常工作中,主动提供服务,增强思想政治引导效果。各级党政机关定期听取党外知識分子对学校改革发展的建议,并加强本单位对各组织的支持力度,让服务组织建设成为高校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落脚点。
3. 要释放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热情。在各类会议、活动的不同环节,主动邀请党外知识分子参与,为其直接了解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提供途径;鼓励党外知识分子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为他们在地方挂职提供政策制度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理论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在校内各单位培养党外知识分子干部,让他们以建设者、参与者的身份直接服务于学校的改革发展建设中,充分发挥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
(四)从个人成长出发,服务党外知识分子的需求
1. 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实际需求。高校可以通过设立调研课题的方式,开展对党外知识分子个人成长、社会服务、政策支持等方面的需求调研,同时可以通过第三方平台,结合学校党外知识分子基础数据进行需求分析,为统战部门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质量,更好服务党外知识分子提供有力支撑。
2. 构建统战特色的服务机制。各高校均设立有统战部门,但相对于高校数量众多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部门的服务属性难以实现全覆盖,面对需要多部门联动解决的个例,仅依靠统战部门难以解决。高校可以尝试IPD的工作模式,抽调相关部门人员构建临时工作小组,用微团队的模式,点对点的解决党外知识分子的实际困难。临时工作小组成员平时分属各个职能部门,解决实际问题时统筹协调,既不影响正常工作,改变各部门的人员结构,也能促进服务工作的落地落实。
3. 丰富统战工作的工作载体。除了座谈会、培训会等开展统战工作的载体外,进一步丰富“工具箱”。例如举办统战工作年会、统战系统表彰大会、统战系统运动会等方式,用更少生硬说教、更多生动说理,更少单向灌输、更多交流沟通,力争达实现思想政治引导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为党外知识分子自我成长、服务立德树人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譚清华.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研究[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3.
[2] 文跃然,欧阳杰.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及其收入分配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
[3] 唐景成.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导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03.
[4] 王燕.区域高校专任教师学历结构的变化[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4):151-159.
[5] 王兰惠,赵跃先.努力提高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12):50-53.
[6] 张东升,祁丽.中国梦视域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引领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3.
作者简介:
胡博(1992—),四川遂宁人,西南交通大学纪委办公室,研究领域:高教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于丹(1990—),四川成都人,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工程师,研究领域:艺术设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