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研究成果可视化分析

2020-11-06曹彬

甘肃科技纵横 2020年9期

摘要:在知网500篇期刊数据的基础上,利用Citespace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为研究主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在产出的知识图谱基础上,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对成果期刊来源、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显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留学生;跨文化;研究成果;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8留学中国”大数据显示: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比2017年增加了3013人,增长比例为0.62%(以上数据不包含港澳台地区)[1],。2019年数据尚未公布,但据近几年的趋势来判断,该数据仍将继续有所增长。面对庞大的来华留学生队伍,做好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工作,是留给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以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中期刊为数据源,时间范围为2007-2019年,并使用的分析工具为CiceSpace5.6对所获取的数据源进行期刊来源、关键词频次、中心性分析、关键词突显等分析。依据产生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对该研究方向的研究成果做出综述和预测。

1研究过程和结果

1.1相关论文发表数等基本情况

在CNKI高级检索中,将检索条件设定为:以“来华留学生”+“跨义化”为主题;时间限定在2007-2019年(前期预检索过程中,2007年前文献资料数很少,因此将2007年作为数据检索起始年份);期刊来源为全部期刊。在得到的检索结果中,删除英文文献、以及部分书评等检索结果,共得到检索结果500个,检索结果中的论文主要来源期刊如图1所示。

数据显示,2007-2019年,发义量在4篇以上的期刊有28家。这其中既有《教育学术月刊》(4篇)《现代教育管理》(4篇)等北大核心、CSSCI双核心期刊,也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4篇)《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等大专院校学报、普通期刊。这表明发表“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主题的期刊来源层次比较多元化。

较高产的几位学者,都是高校国际教育学院或外国语学院的教学或行政人员,他们基于自身的日常教学或管理经验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主题进行论述。公开论文的发表总数量反映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度。有关“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研究的论文,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趋势。以2010年为节点,2007-2009年,每年的发表论文数量始终平稳产出,在5篇以下。2010年2月,有关部门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其中对留学生教育这样表述,“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数量,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学生,优化来华留学人员结构”。同年9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来华留学工作会议和“新中国接受外国留学生6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会上,教育部正式发布了《留学中国计划》,为未来十年我国来华留学生招收和培养工作做出规划。2010年当年及以后的论文发表数量出现了明显的快速增长趋势,并持续保持在高位,其中在2019年,论文发表数达到了峰值127篇。

1.2相关论文关键词频次、共现及聚类分析

论文的关键词是论文论述内容的高度凝练,代表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Citespace软件可以通过对数据所涉及论文的关键词频次、共现分析等来展示某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将在CNKI中下载的500篇期刊,以Refworks数据格式导出,经CiteSpace软件自带的数据转换后,重新导入,并设置系统运算参数如下:时区分割(time slicing)设置为2007-2019;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年,节点(Node)选取关键词(Kevword),其他选项为默认选项,得到本研究所涉及到的论文关键词频次、中心性(见表1所列)以及共现知识图谱共有节点355个,连线715,网络密度为0.00114,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越大,代表关键词的出现的频次越高。

利用Citespace可以完成关键词聚类,此次研究,选用K(Keyword-关键词),并选用LLR(对数似然算法),对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所得结果中,聚类规模越大,即聚类中的关键词越多,则编号越小。图4中最大的聚类为#0,最小的聚类为#9。这十组关键词聚类分别为:#0留学生、#1来华留学生、#2心理适应、#3培养模式、#4文化适应、#5文化休克、#6中国文化、#7东盟留学生、#8文化差异、#9跨文化教育。十组聚类的Modu-larity Q值為0.5902,S值为0.3908,可以认为本次聚类分析的结果是可靠的。

此次研究,将十组聚类划分为三个维度。具体划分及聚类内关键词见表2所列。

表2各子聚类内所包含的关键词,只列举出了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聚类后的三个维度,研究后将其分别命名为“留学生个体”“来华留学生适应性”“跨文化环境下人才培养”。

维度一是“留学生个体”。因数据检索时已经界定主题之一为“来华留学生”,因此维度一中3个子聚类规模都较大,中心性也较高。需要注意的是子聚类#7东盟留学生。该子聚类在2010年后逐步生成,顺应了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扩大来华留学生招收规模的时代背景。东盟十国依靠地缘优势、中华文化圈的认同及同中国紧密的经贸关系,成为来华留学生重要的生源地。邓禹(2013)较早论述了广西东盟留学生来华后的适应性问题,利用问卷调查并分析数据,显示东盟留学生来华适应性与奥伯格的跨文化适应模型相符合[2]。覃玉荣、周敏波(2013)也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东盟国家中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等国留学生各方面适应困难居于东盟各国之首,在文化适应、专业适应、参与活动等方面也体现出明显差异[3]。

维度二是“来华留学生适应性”。这一维度是研究的主要方向。适应性的研究,主要分为心理适应、文化适应、学术适应等方向。李丹洁( 2007)较早论述外部因素、留学生自身因素对来华留学生的心理适应造成的影响以及高校的对策[4]。强百发(2010)论述义化差异、管理风险、感性认识风险对来华留学生的影响,并随之论述管理思路[5]。王冬燕、钱锦昕、余嘉元(2012)利用决策树,对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文化适应、学习适应(学术适应)三方面进行决策树的搭建及提取,并最终得出结论,即社会服务系统和留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是影响适应水平的最重要因素,但学校的软硬件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留学生适应性产生影响[6]。

维度三是“跨文化环境下人才培养”。随着来华留学生招收和培养工作的深入,国内高校也从最初的重视来华留学生招生数量,逐渐转变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薛雷(2016)从培养区域性世界公民的角度,阐述来华留学生教育所承担的教育职责,也提出培养路径。肖娜(2016)从外语类高校的实际出发,建议来华留学生培养应建立预科制度,并有计划分类培养,同时也应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国际化课程体系[8]。

1.3相关论文关键词突显分析

Citespace可以利用Burstness(关键词突显)功能,按照一定算法计算出关键词的突显情况。本研究中的关键词突显如图6所示。

关键词突显展示出在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关键词成为热度最高的研究重点。从图6可以看出,在2007-2011年,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主题方向、研究成果多集中在留学教育、教育管理、文化差异等方向,对来华留学生的适应性研究,也集中在心理适应这一研究热点上。张秋红(2011)年在《外国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的探析与对策》一文中指出影响留学生心理适应的因素以及心理调适的手段[9]。亓华、李美阳(2011)则以北京若干所高校内的俄罗斯籍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问卷,对其心理适应及社会文化适应同时做出了研究[10]。

2014年开始,研究方向逐渐趋于多元化。跨文化意识、文化适应、学术适应等成果成为研究热点。特别是国际化、管理模式从2016年开始,连续三年都成为研究热点。这表明,在来华留学生培养教育方面,国内的学者逐渐从更高层面的教育国际化进行思考和理解,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探索和实践各自的管理模式。文雯(2014)等对课堂学习环境与来华留学生学习收获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出课堂学习环境感知对来华留学生的学习收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11]刘学蔚(2016)则提出从文化间性的视域角度,去处理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12]。

2来华留学生培养的研究方向

2.1来华留学生研究会深入细化

随着“一带一路”倡議的深入实践,会有越来越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有必要针对不同国家来华留学生的思维习惯、文化特性、聚居特点、前置教育层次和水平、本国经济发展状况等进行深入地研究。

2.2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会规范提升

在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各高校对培养质量、培养模式、管理模式的实践,随着2018年《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颁布,逐步走向深入。“质量规范”以顶层设计的形式,对来华留学生,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的来华留学生培养工作做出较为全面的统筹规划,显示主管部门对来华留学生教育从数量为重向质量保证为重转变的引导和推动。“质量规范”中也特别要求,来华留学生应当具备包容、认知和适应文化多样性的意识、知识、态度和技能,即跨文化环境下的多元胜任力。可以预想,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各地各级各类高校会依据自身学校特色,发挥办学优势,积极招收和培养来华留学生,并对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下的人才培养,做出更多尝试,形成更多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同教育部.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EB/OL].(2019-04-12)[2020-05- 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

[2]邓禹.广西东盟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启示[J].东南亚研究,2013(3):57-64.

[3]覃玉荣,周敏波.东盟留学生跨境适应研究——基于文化距离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4):80-85.

[4]李丹洁.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社会心理适应问题研究与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49-51.

[5]强百发.基于文化差异下的来华留学生管理[J].现代教育管理,2010(2):88-91.

[6]王冬燕,钱锦昕,余嘉元.基于决策树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2,32(3):225-230.

[7]薛雷.“一带一路”倡议下培养区域性世界公民的意义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1):77-80.

[8]肖娜.外语类地方高校学历留学生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17):115-116.

[9]张秋红.外国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的探析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1(9):71-74.

[10]亓华,李美阳.在京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36-42.

[11]文雯,陈丽,陈强,等.课堂学习环境与来华留学生学习收获的研究——以清华大学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2):107-113.

[12]刘学蔚.文化间性: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跨文化之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1):160-167.

收稿日期:2020-06-16

基金项目:2019年苏州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研究课题“苏州国际教育园内高职院校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江苏省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委员会2019年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课题“苏州国际教育园内高职院校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项目编号:2019JS-307)。

作者简介:曹彬(1980-),男,汉族,河南平顶山人,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与职业教育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