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语境顺应视角下《大地》中译本归化翻译策略考察

2020-11-06桑薇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2期
关键词:中译本顺应论大地

摘要:本文以中国题材外语文学作品《大地》王逢振中译本为蓝本,以维索尔伦的语言语境顺应为视角,从词汇、句子和篇章层面多维度详细论证归化翻译策略在跨国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具体的翻译策略包括四字格的浓缩、方言词的替换、语序调整、句子结构转换、篇章衔接手段的省译。希望给具有中国本土特点的外语文学作品的汉译一些启示,对探究此类作品的翻译策略做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语言语境;顺应论;《大地》中译本;归化翻译策略

A Study on Domestication Strategy i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Good Ear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Context Adaptation

SANG W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bei,Anhui235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Wang Fengzhens Chinese version of The Good Earth and the theory of Verschuerens linguistic context adaptation,this paper conduct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the translation of transnational literary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vocabulary,sentences and discourse.The specific translation strategies have been explored and analyzed,including the condensation of four-character structure,the replacement of dialect words,the adjustment of word order,the transformation of sentence structure and the omission of cohesive devices.The thesis is hoped to give some enlightenment to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literary wor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make some contribution 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such works.

Key words:Linguistic Context;The Theory of Adaptation;Chinese Version of The Good Earth;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y

《大地》(The Good Earth)是赛珍珠(Pearl Buck)所著的中国题材的英文小说,[1]其特殊之处是它用A国语言描写B国文化,造成语言能指与文化所指的错位。中国题材外语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必然会导致该类作品的翻译也具有特殊性。

目前,学界没有现成的翻译理论完全解释或关照到中国题材外语文学作品汉译的特殊翻译现象。比较相近的翻译理论是翻译杂合论(hybrid-ity)。韩子满专门探讨了多个语种杂合的文学作品应如何翻译。[2]除翻译杂合理论外,回译也是目前中国题材外语文学作品中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此类研究通常从语言学层面(词汇、句子)来探讨如何回译并还原中国文化专有项(Chinese culture—specific items)。刘芳[3]、庞艳艳[4]和梁志芳[5]都做过回译研究。这些研究已初步认识到了中国题材外语文学作品及其汉译的特殊性。《大地》这样的跨国文学作品源文本的语言形式虽是外语,但文本内容却是中国的故事和文化。对这类作品的汉译,我们认为应从顺应视角去考察语言形态的回归,做到语言形态和文本内容的统一。

一、顺应论在文学作品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顺应论(The Theory of Adaptation)是由比利时语言学家杰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首次提出來的。维索尔伦指出:语言使用就是在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的驱动下,为实现交际目的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选择的过程是动态的,是语境和语言结构二者相互顺应的结果。顺应体现为语言的使用环境和语言结构之间协商、变异、最终相互适应。[6]顺应理论对国内的翻译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许多学者把顺应论和翻译结合起来,做了大量的拓展性研究,但多数研究是汉语文学作品英译研究,从顺应视角来研究英文名著汉译的不多。

作为诺奖获奖作品的英文名著,The Good Earth中译本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层出不穷。1988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王逢振等人合译本《大地》三部曲,揭开了新中国成立后赛珍珠中国题材小说翻译和研究的序幕。此后,各地陆续出版了10个《大地》译本,其中6 个译本为王逢振所译。而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大地三部曲》(《大地》,《儿子》,《分家》)王逢振等译本,[7]是新世纪最新的全译本,篇幅长达近77万字,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受众最多。其中,《大地》由王逢振独立翻译,另两部为多人合译本。《大地》王逢振中译本再现了赛珍珠笔下的乡土中国的诗意家园,译者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在语言结构方面很好地顺应了汉语言的词汇、句法、篇章特点,做到了动态顺应。

本文采用文本对照法,以《大地》(The Good Earth)英语原文和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王逢振中译本作为蓝本,维索尔伦的语言语境顺应为视角,从词汇、句子和篇章层面多维度详细论证归化翻译策略在中国题材外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二、归化翻译策略在词汇层面的顺应

(一)四字格的浓缩

《大地》王逢振中译本有着大量的四字格的浓缩应用。四字格,顾名思义,由四个汉字组合在一起的词汇组合。正如语言学家胡裕树指出的那样,四字格展示了汉字深广的意义,在汉语运用中,大量使用四字格,可以使句式匀称,节奏明快,悦耳动听,这也可以体现汉语所特有的言语氛围。[8]如下所示:

例1."Tell her she shall do no work of any kind in my house but she shall wear only silken garments and eat shark's fins if she will every day,"(The Good Earth,2005:207)

“告诉荷花姑娘到我家里什么活都不用干,只要她愿意,她可以天天穿绫罗绸缎,吃山珍海味。”(王逢振,2010:115)

例2.…he continued."My mother had a woman from the village.I know nothing of these affairs.Is there none in the great house,no old slave with whom you were friends,who could come?"(The Good Earth,2005:33)

他继续说,“我母亲那时从村里找了个女人。这些事我一窍不通。你在那个大户人家家里,没有跟你相处不错的老妈子能来吗?”(王逢振,2010:20)

在《大地》(The Good Earth)故事中,王龙非常想娶荷花为妾,于是他许诺给她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英文原文用了“wear only silken garments and eat shark's fins”,这是一个具有中国味的短语。王逢振把它翻译成“穿绫罗绸缎,吃山珍海味”,用来强调丰富的物质享受。“绫罗绸缎”和“山珍海味”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四字格。译本里还有更多四字格的呈现,如“一窍不通”,“衣衫褴褛”,“鬼迷心窍”等,既符合汉语的结构,又顺应故事背景和汉语读者习惯。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悦耳动听。

《大地》(The Good Earth)是一部描述中国人和中国事的跨国文学作品,充满中国元素,极具中国风情。因此,笔者认为,中国题材外语文学作品汉译时,适当运用四字格,体现汉语构词的特殊现象,既能够使语言形式回归文本内容所反映的语言环境,又能够顺应翻译的目标对象—-汉语读者的语言审美和接受,何乐而不为呢?

(二)方言词汇的替换

此外,《大地》王逢振中译本采用汉语方言词汇来替换改写部分称谓语,凸显作品的乡土特点。《大地》英语原文主要描述了中国皖北农村发生的故事,无论故事的内容,还是人物刻画,都充满中国农村的乡土特征。独特的词汇和表达,大量中式的人物对话,使得这部作品呈现出不一般的格调。王逢振在翻译时跳出字面翻译的窠臼,顺应原作故事发生的背景,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环境相互协商并不断变化,灵活替换改写成一些皖北方言,最终达到语言结构对语言使用环境的顺应。略举几例:

例3.“I will come when the maid is found who is to wed the second son,for it is easier to stay here where Ching is until the matter is completed.”(The Good Earth,2005:317)

“给二小子找到定亲的姑娘以后我就来,事情没办成,我最好留在老秦住的地方。”(王逢振,2010:174)

例4“.If you have any food left,for a good hearts sake give me a handful to save the life of the mother of my sons,and Ill forget that I saw you in my house as a robber.”(The Good Earth,2005:84)

“如果你还有什么吃的东西,发发善心给我一点,救救我孩子他娘的命。那样我也就不会记恨你来我家抢东西的事了。”(王逢振,2010:48)

例5.…so he said only“,I would not have the care of this maid upon me…”(The Good Earth,2005:301)

他没有再讲下去,只是说,“我照看不了这妮子。(王逢振,2010:165)

我们看到,译者在翻译这部作品时,注意到作品的地域色彩和乡土特点,并做出相应的顺应选择。对于一些英语称谓“the second son”,“the mother of my sons”,“this maid”,译者并没有直译成“二儿子”,“我儿子的母亲”,“这姑娘”,而是选用了一些方言词汇“二小子”,“孩子他娘”“,妮子”来转译原文的称谓。这种口语化的译文具有地方特色,贴近日常生活,反映了皖北農民的日常语言特点,丰满了作品人物形象,增加了可读性。大量的方言词汇的替换改写,使译文充满乡土中国的温馨和亲切。中国题材外语文学作品汉译时,可适当考虑语言使用环境和方言词汇的融合。

三、归化翻译策略在句子层面的顺应

(一)语序的调整

《大地》中译本大量句子语序的调整,是跨文化交际对目标语语言逻辑的归化顺应。英语语序更多地受抽象句法的支配,服从语法范畴的制约,先发生的事可以后说,后发生的事可以先说。[9]汉语的语序一般与事件发生的逻辑顺序一致,即与事件的时间顺序(即时序)相同,反之,则逻辑不通。因此,外语文学作品汉译时,必须考虑调整句子的语序。请看如下示例:

例6.With his two pieces of silver Wang Lung paid for a hundred miles of road and the officer who took his silver from him gave him back a handful of cop-per pence,and with a few of these○3Wang Lung bought from a vendor○4,who thrust his tray of wares in at a hole in the wagon○2as soon as it stopped○1,four small loaves of bread and a bowl of soft rice for the girl○5.(The Good Earth,2005:99)

王龙用两块银元付了三百来里路的车费,而收钱的售票员还找给了他一把铜钱。路上,车刚停○1,一个摊贩便把货盘伸进了车厢的窗子○2,王龙用几个铜钱○3买了○4四个小馒头,还给女儿买了一碗粥○5。(王逢振,2010:57)

在例6 中,“it stopped”本来发生在先,接着是“vendor who thrust his tray of wares in at a hole in the wagon”,然后才可能是“Wang Lung bought something from a vendor”。然而,英语原句为了主语视角一致,仍然是“Wang Lung”来做主语,描述了“Wang Lung”实施了一个从小贩手里买东西的动作:“Wang Lung bought from a vendor…four small loaves of bread and a bowl of soft rice for the girl”。“vendor”跟了一个较长的定语从句,定语从句中还有一个时间状语从句,呈现典型的形态语言的特点。汉语语序和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一致,通常,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所以,我们看到,王逢振中译本里,先是“车停”,接着“摊贩……伸进”,然后才是“王龙买”。这样,时间线和动作线才一致。

(二)关系从句的转换

另外,中国题材外语文学作品的汉译更需注意关系从句的转换。英语关系从句是处于所修饰的中心语的后面,由关系词引导的一种后置修饰从句形式。汉语关系从句则是处于所修饰的中心语的前面,以“小句+ 的”的形式前置修饰从句形式。然而,英译汉时,后置的英语关系从句并不一定要译成前置的汉语修饰语。原因如语言学家胡裕树所说,“汉语向来短句居多,主语和谓语的靠近,这无疑是汉语的传统用法。大量的句子成分提前,中心词前堆砌较长修饰语,这是“五四”以来,从外国语言吸收来的,不是中国传统的句法形式。”[8]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例7.…once more the soldiers approached,searching the streets from which now every able-bodied working man had fled.(The Good Earth,2005:136-137)

……士兵們又来了,他们正在能干活的男人都已跑光了的大街上到处搜寻。(王逢振,2010:76)

例7 中,英文原文的关系从句“from which now every able-bodied work-ing man had fled”被译成“能干活的男人都已跑光了的”,放在所修饰的中心语“大街”前面,听起来让人感到别扭。其原因就在于:英语关系从句和主句之间有隐性的时间关系,修饰语“man had fled from the streets”要早于士兵的“searching the streets”动作。译者的汉译文没有很好的传达出这种逻辑关系。如汉语言学家张志公所指出:“汉语的表达习惯,不在宾语前放置较多的修饰语,使宾语和谓语间隔较长。”[10]笔者不才,试译这句以供参考和批评:

……士兵们又来了,大街上能干活的男人都跑光了,他们还在搜街。(笔者译)

总之,“平衡性对语序的影响是语序中的普遍现象。它要求句子结构的线性次序保持一定的平衡,不容许句前或句中的某一部分音节数过多,信息过于密集,使得其他相应句子成分的作用受损或失去。”[11]基于此,我们认为,中国题材外语文学作品的汉译时,翻译关系代名词构成的复句需灵活处理修饰语和中心词的关系,长的修饰语可化为几个片断的结构,即把关系代名词构成的复句改写成一连串的单句,这样的汉译文读起来流畅自然,符合中国读者思维习惯,在英译汉过程中尤其值得推介。

四、归化翻译策略在篇章层面的顺应

(一)人称代词的省译

《大地》王逢振中译本里很多人称代词的省译,是归化翻译策略在篇章层面的顺应。对比语言学家许余龙指出,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主语与谓语有着某种形式的制约,如人称、性、数方面的一致等。如主语省略,则这些关系无法表达。即使一个篇章中句子较短,构成一个话题链,英语句子的主语也不能省略,只能采用人称代词的照应粘连。而汉语则是主题显著的语言,句子是以思想为轴心构建的,这种语言更多的侧重于句子的意思而不是结构。在同一个话题链的情况下,汉语短句的主语通常省略,采用零回指(zero anaphora)的照应形式。[12]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8.He put his hoe upon his shoulder and he walked to his plots of land and he cultivated the rows of grain,and he yoked the ox to the plow and he ploughed the western field for garlic and onions.(The Good Earth,2005:28)

他扛了()锄头()到()田地里,()耘出一行行庄稼;()把牛套在耕犁上,()耕好村西栽种蒜和葱的土地。(王逢振,2010:17)

在例8 中,五个具有同样主语的短句组成一个话题链,为了连贯,英语原文使用了人称代词粘连的衔接手段,重复了四次人称代词“he”。而在汉语中,“他”作为句子的主语和话题,可以统辖一系列的动作:“扛”、“到”、“耘”、“套”、和“耕”。这种情况下,王逢振中译文第一句点出“他”(王龙)之后,后面每个短句的主语都省略了,采用零回指的照应手法。这样的译文凸显了汉语篇章的衔接特点,顺应了汉语语言的内部结构。

(二)衔接连词的省译

《大地》王逢振中译本里大量的衔接连词的省译,是归化翻译策略在篇章层面的另一顺应。英语是形合语言,广泛应用显性衔接手段达到连贯,如:连词、介词和副词的使用。汉语是意合语言,汉语连接词通常用得较少,小句与小句或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主要依靠意合方法,即通过篇章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取得衔接。[13]因此,在中国题材英语文学作品汉译时,英语篇章中的连接词在翻译成汉语时可以适当省略,以顺应汉语的意合特点。如例9:

例9.She had stooped stiffly,because of the burden she bore,and she moved more slowly than he,so that they cut unevenly,his row ahead,and hers behind.(The Good Earth,2005:36)

她挺着大肚子,勉强地弯下腰,她割得比他慢多了,他们前后拉开,他的垄在前面,她的在后面。(王逢振,2010:22)

在例9 中,英语原文有四个起连贯作用的篇章标记词:“because of”、“and”、“so that”和“and”。表因果关系的“Because of”,指行为结果的“so that”,和两个指出短句间平行关系的“and”,缺一不可。而在汉语语言体系中,这四个篇章标记词都不需要。因为汉语篇章的隐性逻辑使得句子的意思清楚明白,不必画蛇添足。王逢振中译文对原文中的衔接连词做了省略,体现了汉语的隐性逻辑和连贯的关系,为中国题材英语文学作品汉译提供参考。

结语

中国题材外语文学作品的汉译是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读者接受三体合一的跨语言交际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选择既要考虑到源语的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诸多文化因素,又要充分考虑到目标语的语言内部特征和不同语言语境的差异,并动态地对相应的语境做出顺应,才能实现跨文化、跨语言交际的目的。中国题材外语文学作品汉译时,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从词汇、句子和篇章等多个层面对汉语语言语境做出顺应选择,值得探讨并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Buck,S.Pearl.The Good Earth[M].New York:Simon&Schuster,Inc.,2005.

[2]   韓子满.文学翻译杂合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   刘芳.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回译问题——《喜福会》及其中译本个案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5,(6):7-10.

[4]   庞艳艳.返璞归真最是信——Moment in Peking中对姚木兰形象描写的两中文译本比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4):145-47.

[5]   梁志芳.“文化回译”研究——以赛珍珠中国题材小说《大地》的中译为例[J].当代外语研究,2013,(8):51-55.

[6]   Verschueren 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7]   王逢振等译.大地三部曲[M].赛珍珠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8]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509,511.

[9]   杨维秀.英汉语序选择因素的语用综观论阐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6):46-49.

[10] 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83:290.

[11] 杜道流.汉语句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67.

[12]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162-164.

[13]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2-43.

作者简介:桑薇(1978—),女,山东微山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顺应论视角下中国题材外语文学作品中译研究——以《大地》中译为例”(项目编号:SK201618)

猜你喜欢

中译本顺应论大地
大地之歌
《朝鲜民间故事》的中译本与徐悲鸿的插图研究
《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与上海
大地之灯
大地黄好
一本迟到的译著——评《德奥名人论音乐和音乐美》中译本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裂开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