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路视阈下的近代区域社会变迁

2020-11-06刘江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10期
关键词:学界变迁经济社会

近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张卫东副研究员的专著《粤汉铁路与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898—1937)》一书在人民出版社出版。通揽全书,笔者认为,本书的出版为学界提供了关于粤汉铁路和粤汉铁路与近代湖南地区经济社会变迁关系的新认知,其学术价值显而易见。具体而言,本书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本书深化了粤汉铁路史的研究。

众所周知,铁路在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这正如著名铁路技术专家和铁路史研究专家凌鸿勋所指出的那样:“举凡我国社会的转变,思想的觉醒,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的演进,国运的隆替,在在与铁路问题有关。”因此,干线铁路的研究一直是中国近代铁路史研究中的主体和重点问题,对于横贯我国华中和中南地区的重要干线铁路——粤汉铁路也不例外,总体而言,学界对粤汉铁路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综观已有研究成果,除个别研究外,绝大多数研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两个倾向:一是在研究时间段上,主要侧重于研究晚清和民国初期的粤汉铁路,而对民国中后期的粤汉铁路仍缺乏有分量的研究;二是在研究所涉及的问题方面,侧重于探讨粤汉铁路在筹建过程中所牵涉的种种政治、外交、债务等问题,因为该路建设时间漫长,加之该路竣工不久全面抗战爆发,故学界对粤汉铁路在民国时期的续建问题以及该路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变迁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缺乏足够深度的研究成果。或许正是鉴于上述两个方面的不足,本书将其研究重点放在了讨论民国中后期粤汉铁路的续建及其在区域——这里主要是指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对于粤汉铁路的研究无疑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认真检视该书关于粤汉铁路的论述,既有宏观和整体的论述,也有关于某些细节问题的精深考证,因此读者无论是在面上还是在点上对于粤汉铁路都能获得不错的阅读体验,笔者对这种学术风格深表赞许。

第二,本书提供了关于粤汉铁路与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的新见解。

在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过程中,铁路等新式交通工具无疑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构成要素,而粤汉铁路正是在推动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湖南地区的现代化转型,因此,本书研究粤汉铁路与近代湖南经济社会的转型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学术研究的旨趣和生命在于創新,这一学术旨趣在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首先,本书是研究粤汉铁路与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的第一部系统性著作。总体来看,目前学界从铁路视角研究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的成果较为稀少和零碎,缺乏系统性,本书填补了这一空白。粤汉铁路纵贯湘鄂粤三省,其中在湖南省境内线路最长,几乎占该路线路总里程的60%。正因为如此,所以民国学者林朝杰曾撰文指出,湖南物产丰饶,然“因交通不便,物产无法输送,只有停滞一地,经济不能流通,故此湘省人民生活,发生困难。”当粤汉铁路全线贯通之后,“湘省各地经济,则已渐呈活跃,人民生活程度,已续渐提高,尤此可见铁路交通与政治经济之关系,粤汉铁路之完成,既为我国一大之铁路交通线,而亦为湖南人之生命线。”林氏将粤汉铁路视为“湖南人之生命线”,虽然不免有夸大之嫌,但的确也反映出民国时期的人们尤其是湘籍人士对于粤汉铁路的建设及其效用所寄予的莫大期望。既有的关于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的研究成果,并不乏从铁路视角进行研究的成果,尽管很多研究对于铁路(包括粤汉铁路)与近代湖南社会、经济、城市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有所论述,但这种论述从总体上看是零碎和不完整的,至少专门论述粤汉铁路与近代湖南社会变迁关系的研究,寓目所及似乎尚未见到,而这正是本书的着力点所在。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粤汉铁路的经济价值并未全面发挥出来,正因为如此,以往学界在论及粤汉铁路的时候,大多从政治角度立论,强调政治因素对粤汉铁路建设和运营的影响,而对其经济价值却多有忽视,换句话说,既有研究对于粤汉铁路与沿线地区(即湖北、湖南、广东)经济和社会变迁的关系问题尚缺乏系统和有深度的研究。有鉴于此,本书力图系统分析粤汉铁路在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补学界研究之不足。我认为这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

其次,本书对于粤汉铁路与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问题取得了不少新的见解。粤汉铁路从最初筹建到最后完成,与近代湖南社会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仔细观察粤汉铁路与近代湖南社会的关系,其实有两条十分明显的线索:一是近代湘籍人士不遗余力地推动粤汉铁路湖南段的建设,二是粤汉铁路的建设对于近代湖南的经济社会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就第一点而言,近代湘籍人士对于粤汉铁路的建设倾注了无限热情。1935年出版的《湖南年鉴》写道,“自光绪中叶以后,湘省官绅,莫不努力于交通发展。”其他交通问题,我们暂且不问。仅以粤汉铁路的建设为例,在晚清湖南新政的影响下,湘绅极力争取粤汉铁路入湘;在赎路废约运动中,湘绅的参与最为积极;在保路运动中,湘人发起运动的时间最早,持续的时间也最长;入民国以后,历届湖南省地方政府均致力于推动粤汉铁路早日建成;1920年以后,湖南铁路协会、粤汉铁路促成会等社会组织更为推动粤汉铁路株韶段的建设而四处奔走,最终粤汉铁路于1936年实现了全线通车。在推动粤汉铁路的建设过程中,湘籍人士功不可没!本书对于近代湘籍人士对于推动粤汉铁路的建设所做的卓越努力及其历史贡献有着十分详细的阐述,这一点在以往的研究中较少被关注。

就第二点来说,与近代湖南社会存在着这样密切联系的粤汉铁路,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于这种密切联系的揭示还存在着不少缺陷。例如,人们对于粤汉铁路最初筹建时从江西移线湖南研究较多,但是对于粤汉铁路在湖南境内的线路走向之博弈等问题则缺乏有价值的研究。再如,对于湘籍人士在推动粤汉铁路株韶段续建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学界的研究明显不足。又如,1936年,粤汉铁路全线贯通后,湘米运粤一时成为民国社会的热点问题,对于彼时湘米运粤及其相关的湘米检验所等问题,学界的研究较为薄弱。还有,粤汉铁路株韶段的工程建设与湖南发生了种种联系,对此学界涉及较少,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在本书中得到了较为翔实的探讨,并取得了很多有新意的见解。姑且试举例如下:第一,关于粤汉铁路在湖南境内的具体走向之间的博弈。民国初年,粤汉铁路湖南段再次进行勘路,当时有最古大道、古大道、新大道之争,线路的博弈反映了湖南各地对于铁路的期盼之情,而这与十几年前人们对铁路漠视甚至抗拒的态度形成了强烈对比,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迁。各地因粤汉铁路湖南境内线路走向而产生的矛盾,目前学术界尚缺乏研究,本书对此所作的研究,颇具新意。第二,粤汉铁路株韶段的建设与湖南省的关系最为密切,目前学界对这个问题研究较少。例如,株韶段在建设过程中秉持支持湖南木材产业发展的良好愿望,决定订购一批湘产枕木,按照当时通行的程序进行了招标,最终选择了三家湖南木材供应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三家木材供应商没有一家按照合同规定及时供应枕木,大大影响了株韶段工程的进度。还有,在株韶段建设过程中,雇用了大量湖南籍工人,这些工人的劳动情形如何?有什么特点?目前学界对这些问题均缺乏研究,本书对此所做的梳理,深具学术价值。第三,粤汉铁路与湘米运粤的关系。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之后,湘米运粤立即启动,南京政府、湖南省政府、广东省政府都积极行动起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成立了湘米检验所,大力推动湘米运粤计划的实施。学术界目前对这些问题都缺乏具体的研究,本书对此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弥补了学界在这一问题上的缺憾。第四,铁路的兴建对于近代城市的兴衰荣枯具有重要的意义,粤汉铁路也不例外,该路对于近代湖南粤汉铁路沿线乃至于沿线附近很多城市的兴衰都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但以往的研究多着眼于整体和笼统的叙述,在精细化研究方面有所欠缺,本书独具慧眼,对粤汉铁路湖南段沿线的重要城市如郴州、衡阳、株洲、长沙、岳阳等车站附近地价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论,在精细化研究方面的努力可圈可点。诸如此类的新见,在本书中尚有若干处,这里就不再一一点出了。此外,本书在内容的系统全面性、资料搜集的广泛性、学术规范的严谨性、某些结论的独创性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这里也不展开说明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自行体会。

当然,一切学术研究都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某些令人遗憾的地方,本书也不例外。例如,本书用了很大的篇幅论述了湖南省与粤汉铁路湖南段的建设问题,这些论述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但是,本书的主旨是论述粤汉铁路与近代湖南的经济社会变迁问题,通观全书,对于这个问题的论述还是显得有些单薄了,不少属于题中应有之义的论述要么论述分量不够,要么付诸阙如,这多少有点让读者有食不甘味之憾。此外,书中某些史料的运用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某些文字的表述也还可以再行推敲与打磨,等等。

虽然存在着上述不足,但瑕不掩瑜,总体而言,本书是一部关于粤汉铁路史和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史的高质量学术著作。该书的出版,对于相关研究领域的进步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刘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编审,北京,100872。

(责任编辑  江东)

猜你喜欢

学界变迁经济社会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月度监测数据(2008年11月)
改革开放三十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