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

2020-11-06刘妍

北方文学 2020年17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赏析

刘妍

摘 要:我们赏析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剖析,获取作品中有效信息,体验其中美感,解读作品思想情感,品味作品中人物性格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的一个过程。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时,会通过运用描写、修辞、语法等多种修饰手法,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外貌、心理、行为进行系统性、针对性渲染刻画。因此,正确把握文学作品赏析中语言的角度,对提高作品赏析的水平可谓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不同文学体裁作品进行剖析,着重对作品中语言的运用、修饰、表达、句式的变化,这四个不同的语言角度进行探讨分析。以此深入了解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正确解读作品思想内涵,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和思想性,提高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文学作品;赏析;语言角度

文学作品特色的重要标志就是其语言的艺术性,比如诗歌的语言富有想象力,更加抽象化,散文的语言接近日常,趋于通俗化,二者的艺术感知、阅读性截然不同[1]。因此,本文针对在文学作品中,不同体裁语言运用各不相同的特点,大致从语言的运用、修饰、表达、句式的变化这四个语言角度进行研究分析,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语言运用的艺术性和思想内涵,进一步提我们文学欣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语言的运用角度

语言运用的巧妙、恰当,能够提升沟通效率,强化情感的传递,增强文章的魅力,准确的语言,能够使得沟通变得方便快捷;风趣诙谐的语言,会使交流的气氛更加融洽。总的来说,语言运用的角度很关键,它对提升赏析水平和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一)语言的美感

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语言的运用总是具有艺术性和朦胧感,给人创造优美的意境。尤其诗歌的赏析,就经常出现含蓄的语言。像《沁园春·长沙》中含蓄地赞扬了青年人革命斗志昂扬,无所畏惧,蔑视反动统治者思想的诗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二)词句的准确性

在丰富的汉语词汇中,一个词语往往含有多重含义。对于文学作品的赏析来说,一个词语究竟是褒义、贬义还是中性,必须放在作品具体的语境中具体分析,只有体会出作者恰如其分的用词,才能领略语言中或慷慨激昂或深沉悲壮或委婉曲折等无穷的魅力。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语言都是作者经过反复斟酌而精炼出来的,词汇的品位以关键性动词为主,这在诗词中尤为常见。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等,都是用字精炼,但却更能凸显意境所在,让人完全陶醉于诗人所表达的意境之中。

二、语言的修饰角度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所说语言的修饰就是指修辞方法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是文学作品艺术化语言的表现形式,更具有渲染作用[2]。如比喻、引用、夸张、反复以及对仗等这些都是我们通常运用的修辞手法。而且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综合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准确找出所用修辞方式,正确解读作品传递思想情感与所表达的意境有很大帮助。比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些对仗和反复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的强烈感和递进感,表达出作者无比愤怒的情绪。

三、语言的表达方式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语言表达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一篇文章的精彩程度[3]。因此,语言的表达方式在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赏析中起着极为重要作用。我们常见的表达方式为抒情、描写、议论、说明和记叙五种。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文学作品归类为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诗歌和杂文等几类。首先,体材的选择决定了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小说、散文、诗歌、曲艺、戏剧语言表达方式各具特色,同一种题材的文学作品,也有很多表达形式的差别。例如戏剧根据表现手法分话剧、歌剧、戏曲,而戏曲又可以根据剧种产生地区又区分为京剧、豫剧、昆曲、黄梅戏等百余种。总的来说,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口头或文字语言表达的不同形式来表现人们的生活,它源于人们的生活,又服务于人们的生活,是人们精神食粮和精神世界的支柱。其次,不同表达手法的语言作用也不一样。每种語言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记叙文的语言表达,可以分为正叙、倒叙、插叙等,灵活巧妙地运用语言的表达方法,能够极大提高作品的阅读性,提升作品的渲染效果。议论文又可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在作品的赏析中,作者个人特色鲜明,着重凸显个性化特点。总而言之,只要容易引起读者的心灵的共鸣,对人的精神产生或喜或悲等各种刺激,也就达到了运用语言的表达方法所预期的目的。最后,“处处留心见学问”,注意日常生活知识的积累,能够逐步提升文学作品中语言表达方式赏析的能力。中华文化流传五千多年,很多歇后语、谚语、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经常被引用到文学作品的表达方法中。在文学作品的赏析过程中,假如你生活阅历匮乏,知识积累不够,就不能准确地理解历史典故和谚语的内涵,那么作品语言的特点和审美情感就更无从谈起,还可能会对作品的思想内涵理解产生偏差,甚至会出现张冠李戴、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一般而言,表现平淡的情感会选择用记叙和描写来表达,较激烈的情感用议论和抒情来表达。但是对于多数优秀文学作品而言,文中通常会交替出现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文学作品内容的呆板僵化,从而使文章变得生动有趣,最大程度刺激到读者的阅读兴趣,扩大语言的渲染效果。在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过程中,还要把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方面结合起来理解语言表达方法的艺术性,从而获取精神上、艺术上双重享受,进而深刻领会作品的精髓所在。

四、语言句式的变化角度

文学作品是由一个个句子组成的,每一个句子都蕴含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只有精准理解语言句式的意思,才能更加容易地融入作者的精神世界[4]。在赏析文学作品时,人们要想从更深层次地挖掘作品的思想含义,就要完全理解句式的各种变化。常见的句式有感叹句、疑问句、反问句等。这些语言句式成为文学创作者表达情感的制胜法宝。具体到某一部作品中,同样是一句话,疑问式的语言效果要比陈述的语言效果更加鲜明,更加富有表现力。例如诗歌《无产阶级》用“谁说,无产者一无所有?爷爷,就有过锁链,系着一代又一代的痛苦”,这样强烈的疑问语言句式作为开篇,一下子让读者把“无产”与“锁链、痛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一瞬间就激发出“无产者”誓要打破封建统治牢笼的革命主义精神和无所畏惧的革命斗志,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只有充分了解作品中语言句式变化的特点,才能准确掌握作品的故事脉络、人物性格特点、故事的情节等文学作品的实质内涵,探寻到作品的精华所在。作品中人物七情六欲的表现,完全依靠语言句式的巧妙运用来体现,才使得文学作品栩栩如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经典永远流传下去。

五、结语

总之,准确掌握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既需要人们着重日常知识积累和丰富的生活阅历,还需要具备熟练的赏析方法与技巧。而且文学作品的赏析是有机的整体,包括词句的运用、语法的修辞、表达效果、句式的变化等多个层次内容的赏析。因此,赏析作品要“统揽全局”,不能够“一叶遮目”“以偏概全”或者“盲人摸象”,挈领提纲,整体欣赏才是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马晓芳.文学作品语言赏析教学模式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8(08):111.

[2]王馨忆.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分析[J].文学教育(下),2017(10):57.

[3]卢艳凤.文体学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重要作用[J].边疆经济与化,2012(01):121–122.

[4]李庆华.功能视域下文学作品的美学鉴赏[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53–55.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赏析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初探文学作品诵读中意蕴表达构建路径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