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场》中蓓基的女性主义形象
2020-11-06高雅琳
高雅琳
摘 要: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于1847年出版了他的杰作《名利场》。在《名利场》中,萨克雷抨击了崇尚维多利亚时代婚姻和家庭美德的社会。本文着重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小说主人公蓓基追求独立、平等的女性主义形象,希望给予相关研究领域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名利场》;蓓基;女性主义
《名利场》[1]是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萨克雷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故事主角蓓基是个坚强勇敢、富有智慧的姑娘,她不甘自身贫寒的家境,企图不惜任何手段摆脱困境跻身上流社会。萨克雷在小说中对女性人物性格和追求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描绘,展现了女性对命运、对爱情的价值观。萨克雷写小说力求客观真实,既不遮掩善良人物的缺点,也不遗漏狡猾俗人章节,为读者呈现了真实的人物形象。
一、《名利场》中蓓基不同时期女性主义形象的塑造
在《名利场》中,人们普遍认为女性是软弱的,顺从的,服从的。蓓基是一位独立、聪明、有野心的女性,她不断追求、反抗,想要尽一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并过上理想的生活。
(一)孩童时期的挑战
蓓基的父亲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艺术家,经常酗酒,母亲则是歌舞剧的伴舞者。作为父亲和丈夫,他从来没有给女儿和妻子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庭,甚至一个庇护所,她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是不断地殴打和负债的生活[2]。母亲死后,蓓基的父亲把她留给了平克顿小姐,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这对蓓基来说是一场灾难,因为从此她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儿。由于童年的悲惨经历,蓓基练就了其他同龄孩子所不具备的处理各种困难的能力。作为女儿,面对各种麻烦棘手的杂事,蓓基选择勇敢面对,代替父亲承担家庭责任,成为意志坚强的女性,而不是弱者的代表。孩童时期,她颠覆了传统观念中女孩从属、无能的形象。
(二)学生时期的挑战
童年是孩子们最无忧无虑的时期,而蓓基却经历了悲惨、不体面的童年。因为她卑微的家庭出身,除了善良的阿米莉亚,没有人愿意和她做朋友。在平克顿小姐的学院里,蓓基·夏泼表现出一种反抗、叛逆精神。她厌恶学校刻板、乏味的生活,并公然对抗校长。看到那些家境优越的女孩轻而易举就享受奢侈的生活,而她唯一体面的职业就是充当家庭教师或者陪伴女士,她内心失落而无奈。事实上,平克顿小姐对待蓓基也不像对待其他女孩子们那样友好。按照惯例,女孩子们在离开学校之前会被赠予塞缪尔·约翰逊的词典,这样她们就可以根据字典里面的礼仪约束自己的行为。然而,当蓓基离开平克森小姐家时,她把书扔回了花园里。事实上,平克顿小姐并没有准备把词典送给蓓基。蓓基精通音乐和语文两科,当平克顿小姐听说蓓基在弹奏音乐方面很有天赋时,她拒绝让她去当学生们的老师。当然蓓基也坚决拒绝为孩子们教音乐,她认为自己是来和孩子们说法语的,不是来教他们音乐为平克顿小姐省钱的。平克顿小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讨厌蓓基,因为她从未见过有人敢在自己家里质疑她的权威。
(三)作为妻子的挑战
在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始终与她们的经济依赖性紧密相关。许多中产阶级女性迫于自身的软弱、传统的道德和家庭压力,不得不屈从就范,顺从丈夫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3]。然而,蓓基完全不具备那种品质。作为一名女性,她控制家庭财务,而丈夫罗登好吃赌博,整天无所事事只享受妻子带给他的一切。作为男人,罗登应该承担起养家的责任,但他不具备任何赚钱和养家的技能,所以只能成为妻子的附庸。当罗登因欠债进拘留所写信让妻子来救他,等了一天蓓基却谎称自己生病卧床不起第二天才能送钱给他。当罗登被吉恩夫人救出来发现珠光宝气、盛装打扮的妻子和斯丹恩勋爵在自己家里私会。蓓基为追求金钱、社会地位而不惜一切代价,冷漠自私,完全不顾丈夫的安危和女性的自尊。很显然蓓基的谋生手段不被社会所接受,赚钱手段也是被禁止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她作为妻子为人处世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女性形象。
(四)作为母亲的挑战
从《名利场》中蓓基对待儿子小罗登的种种行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她从没对儿子表现出任何兴趣,只关心自己如何爬上上流社会,如何弄到钱。自从儿子出生以来,她从来没有照顾过他,更不用说陪伴他。蓓基把儿子送到一个村子里,她把儿子看成阻碍她向上爬的负担。有一次,蓓基在为斯丹恩勋爵唱歌,小罗登觉得好听便悄悄躲在楼梯转角偷听,被母亲发现后,蓓基当时就给了儿子两个耳光。孩子幼小的心灵被母亲的无情深深地伤害了,孩子不明白为什么他不能听妈妈唱歌,为什么妈妈从不给他唱歌。此外,当蓓基发现儿子哭泣时,她没有安慰他,而是抱怨儿子的哭声让她感到焦虑烦躁。蓓基对儿子的态度体现出她的冷漠与自私。
二、蓓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在《名利场》中,经济上企图与男性平等却又依赖男性的蓓基注定要遭受经济及心理上的挫败。“你是无辜的?你身上的每一件小饰品都是我买的!”[4]當蓓基和年老丑陋的斯丹恩勋爵不光彩的关系被丈夫罗登发现后,蓓基惨遭丈夫抛弃。而斯丹恩勋爵以为罗登夫妇设局诈骗,也与蓓基一刀两断,没有了经济来源和社会地位的蓓基从此开始潦倒、破败的生活。当蓓基与简夫人和皮特·克劳利先生一起参观女王的克劳利庄园时,蓓基思考着如果她每年有5000英镑,她也会成为一个端庄、体面的好女人。可以在保育室闲逛,可以数墙上的杏子打发时间,可以在温室里给植物浇水,也可以从天竺葵上摘掉枯叶。从小说中的许多细节我们不难发现,蓓基愿意尽她所有的努力去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女性。然而,因为她不体面的过去和奸诈狡猾的处事方式,那些熟人都拒绝和她来往。许多次蓓基觉得自己很孤独,她非常悲伤地想念她的丈夫和儿子,她渴望丈夫罗登能够重新回到自己身边并对她永远的服从。然而,她也清楚丈夫永远也不会回来了。读完最后一部分,我们可以感受到蓓基凄凉、痛苦的生活。她企图追求独立、平等却又依赖男性的社会地位和金钱,难免会遭受挫折。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在维多利亚时期,如果一位女性不想过卑微的生活,她就必须放弃自尊和体面,成为男性的附庸。
三、结论
从《名利场》的结局我们可以看出萨克雷对蓓基的态度并不是很明确,虽然批判了她的不择手段、品行恶劣,也肯定了她坚定的意志并对她反抗社会的行为给予同情和理解。蓓基的极端利己主义虽然被厌恶,但萨克雷没有安排她遭受严厉的惩罚并落入不堪的境地,而是在小说的结尾让蓓基享受着相对舒适的生活和令人羡慕的名声。事实上,蓓基从来没有从她的不幸生活中得到好处,不同时期的她也是当时社会的受害者。成长过程中她无依无靠,既没有享受原生家庭带来的温暖,也没通过婚姻得到殷实体面的经济来源和社会地位。然而,她并没有自暴自弃抱怨命运的不公平,而是通过各种手段努力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假设蓓基在遭遇挫折或不公平的时候没有足够的勇气以坚强乐观的态度去抗争,那么“软弱无能”的女性形象就永远不可能被颠覆。
参考文献
[1]Melville,L.The Life of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ry[M].London:Routledge Press,1996:5.
[2]Thackeray,W.Vanity Fair[M].Washington:Library of Congress,1967:52.
[3]罗婷.女性主义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116.
[4]Thackeray,W.Vanity Fair[M].Washington:Library of Congress,196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