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鸡痘病毒的防治

2020-11-06解刚

新农业 2020年10期
关键词:白喉鸡痘痘病毒

鸡痘是一类由鸡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病原是禽痘病毒,隶属于痘病毒科脊索动物病毒亚科禽痘病毒属。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皮肤或黏膜表面有痘出现。病初发生红斑、血疹,随后形成水疱、脓疱,最后结痂脱落。各种年龄鸡群均易感,但雏鸡感 染率较高。多发于秋冬和早春,在生产中可造成生产性能下降和一定的死亡率,带来经济损失。

1 病原学

18世纪以前,鸡痘一直是养禽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世界上亚洲许多地区几乎都得过本病,我国农区也常见本病发生,但因普遍采用疫苗接种措施,疫病发生率已经明显下降。

禽痘病毒粒子呈砖形或卵圆形大小为300~450×170~260纳米,有含类脂质和管状或球状蛋白质结构的外膜,包着一个或两个侧体和一个双股DNA的核心。在受侵害的细胞内繁殖时,于包浆内形成包含体,该包含体直径比细胞核还大,在包含体内有许多更小的颗粒,在普通显微镜下即可见到这些小的颗粒,成为表面呈桑葚状的原生小体(Borrel小体)。

2 理化性质

鸡痘病毒内脂含量极高,占其重量的1/3,其中约一半是角鲨烯。鸡痘病毒目前已知的的28种多肽分子量为10~135kD不等。病毒抵抗乙醚,对氯仿敏感。60℃和50℃加热分别可在10分和30分内使其灭活。包含体脱出的病毒粒子用1%~2% KOH或NAOH呈现明显的灭活作用。鸡痘病毒具有吸附红细胞的性质,细胞培养物内的病毒增殖,可用血细胞吸附实验测出。

3 临床症状

鸡痘主要因与病鸡发生接触而感染,白喉型病鸡呼吸道渗出大量病毒,可污染饲料、饮水、用具等发生间接感染。病毒多通过皮肤或黏膜上的创口而进入,蚊、蝇、蜱、虱等昆虫也呈现出媒介作用。禽痘多产生于无毛发的皮肤部位有的病例在口腔和咽喉黏膜出现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常形成假膜,故又称为禽白喉,通常分为皮肤型和黏膜性。

皮肤型鸡痘潜伏期1~8天,表现为诸如冠、肉染、眼睑和其他身体无毛部位的结节性病灶;白喉型病例口腔、食道或气管黏膜见到溃疡或白喉样黄白色病灶。导致呼吸或吞咽困難,病鸡常发出咯咯声,患鸡常表现增重不良、衰弱,蛋鸡患病时还可出现暂时性的产量下降,病程一般为3~4周。鸡和火鸡的死亡率较低,但白喉型死亡率相对较高,严重病例可高达30%~50%。

4 诊断与防治

禽痘诊断常见方式有两种:一是动物接种,将感染组织病料的悬液通过毛囊接种,可将禽痘病毒传播,鸡痘病毒很容易在鸡群内传播,5~7天后产生特征性皮肤病灶;鸡胚接种以皮肤或白喉病灶的悬浮液接种于9~12天SPF鸡胚绒毛尿囊膜上,接种5~7天后检查痘斑。

防治鸡痘病毒可以通过疫苗种方法接种于4周龄的鸡或产蛋前1~2个月的育成母鸡,该疫苗不适合正在产蛋的鸡群。预防接种多在秋冬季、早春的多发病地区进行。预防接种常在3种情况下进行,一是往年发生过疫病的鸡场或圈舍。二是如果往年发生痘病而采用鸽疫苗进行过接种,而应使用鸡痘疫苗进行主副接种。三是在疫病流行地区应用鸡痘疫苗来预防来自相邻禽群的感染。

康复鸡具有终身免疫力,人工免疫,预防也有较好效果,当前应用的疫苗有鹌鹑弱毒疫苗,鸡胚弱毒疫苗,组织培养弱毒疫苗和鸽痘疫苗等。上述疫苗已被成功地与新城疫或马立克疫苗联合应用,但需用非肠道接种的途径。

作者简介:解刚(1977-),男,大学本科,高级兽医师。研究方向:畜产品安全监督与疫病监测防控。

猜你喜欢

白喉鸡痘痘病毒
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成功分离猴痘病毒
中医名言拾粹
中兽医药治疗鸡痘的新思路
鸡皮肤型鸡痘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控
鼠痘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鸡痘的诊断与防控
2012年北京市密云区健康人群白喉抗体水平监测
白喉
一例鸡痘与支原体病混合感染的诊治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