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欧洲绘画五百年”展览侧记

2020-11-06陈叙良王恩超刘平魏颖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印象派画家绘画

陈叙良 王恩超 刘平 魏颖

“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欧洲绘画五百年”展览于2020年5月29日上午在湖南省博物馆艺术大厅隆重开幕,展期将持续到9月13日。湖南省文物局相关领导,十余家国内文博艺术机构领导、专家以及博物馆理事、高级会员、媒体代表等应邀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陈叙良主持,湖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段晓明,省美协主席、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朱训德先后致辞。

展览开幕式

本次展品引进自美国纽菲尔兹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的收藏,是一次跨越欧洲绘画五百年历程的西方文化艺术大展。参展的60件艺术作品,年代跨越14世紀晚期至20世纪初期,大师荟萃,题材丰富,展品涵盖欧洲不同时期著名艺术大师的作品,例如提香、鲁本斯、戈雅、凡·戴克、伦勃朗、特纳、柯罗、毕沙罗、莫奈、雷诺阿、高更等。从鲜为人知的欧洲中世纪宗教绘画,到举世闻名的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肖像画,到耳熟能详的巴洛克艺术人物画,至如数家珍的印象派风景画,是一次难得窥探欧洲艺术史的良机。

该展览以时间先后顺序为叙事主线,按照作品不同的题材内容和欧洲艺术史流派的发展演进规律,共划分为五个单元,展现了一部浓缩的欧洲艺术史。展品在时间上跨越了14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共计约526年的时间,属于通史性的引进艺术展。展览主题“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欧洲绘画五百年”既是对欧洲绘画史中重要流派的归纳与梳理,同时也是希望通过60件精美的艺术品以点带面,将西方艺术史概括凝练地呈现出来,重点采用图像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将欧洲的异域文化、人文思想、科学技术等所反映的时代变迁,从艺术史的角度去解读展览背后的故事。

策展团队在美翻阅了方提供的资料基础上并实地参观了该展在粤博的首展,综合考虑了观众体验、展品关联性、学术严谨性、策展创新性等因素,几经商议在获得美方同意后,最终决定重新撰写展览的内容设计。策展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调整展览主题

原主题:从伦勃朗到莫奈——欧洲绘画五百年

调整为: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欧洲绘画五百年

调整后的主题更能全面概括此次展览中展品的艺术史学术定位,按照欧洲艺术史的演变规律,采用纵向比较研究的方法,凸显了艺术发展的时代轨迹。

2.增设思维导图

按照西方美术史的时间轴,结合主要艺术流派和重点展品,归纳总结不同时期的艺术大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学术定位,便于观众直观的解读展览,更好的了解西方艺术的时代脉络及其发展规律。

3.调整展览框架结构

展览由七个单元调整为五个单元,消除了琐碎性,使每个单元的展品数量更加合理。另外,根据调整后的展览主题和展览框架,我们又重新调整了展品的排序与组合,使之更加契合展览的内容需要和展陈效果。

4.重新撰写前言、单元说明及说明牌

根据调整后的展览主题和展览框架,重新撰写了前言、单元说明及说明牌的内容。因美方提供的原始资料都是英文版本,需要翻译后才能作为展览的内容资料参考资料,且翻译后的版本是直译,缺乏准确性,很难表达艺术作品的语义语境,读起来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又通过查阅资料、购买图书、登录外文网站等手段,对60件展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分析,通过研究展品本身发散性的拓展相关知识,在研究基础上重新整理图片和文字资料,对前言、单元说明和说明牌进行重新阐释和撰写。另外,在确定中文版的内容设计之后,又翻译出相对应的英文版本并制作成辅助讲解的语音导览系统。

5.展览形式设计力求沉浸式体验

采用当代艺术展常规的布展形式设计,借助展柜与展墙起到很好的展品保护功能。形式设计与内容设计有机结合,突出12件重点展品。在展厅中间设立互动展示会客厅,烘托展览的气氛以增强带入感,同时也是给观众提供休息、拍照、互动的场所。展厅的形式设计内容借鉴和提取了展品中的元素,融入到整体的设计中,力求达到一体化的空间展陈设计。

6.AR互动体验

为了区别于传统绘画的观展感受,我们携手艺数科技为各位观众带来了“科普+互动+文创+趣味+数据”五位一体的全新体验,不仅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也增强了观众与展品之间互动体验的效果。即使你不了解西方传统油画,没有接触过欧洲艺术史也没有关系,此次展览的定位就是让普通大众“看得懂、听得明白、记得住”。沉浸式体验+AR互动+语音讲解+志愿者讲解+教育活动,让观众充分感受全方位和立体化的观展体验,了解欧洲绘画五百年发展的瑰丽进程。

前言

“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欧洲绘画500年”是从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引进的欧洲大师画作国际巡展。精挑细选的60件作品以其非凡的绘画技艺和重要的艺术价值展现了14—19世纪欧洲绘画的概况,包括不少欧洲最著名大师的作品,如提香、鲁本斯、伦勃朗、格列柯、戈雅、特纳、莫奈、高更、雷诺阿等。展览跨越意大利、荷兰、英国、法国等不同地理区域,涵盖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写实主义与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等欧洲艺术史上的主要时期和重要流派。这一历史时期,欧洲经济空前增长,社会变革风云激荡,绘画艺术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的重大演进,其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延续至今。

我们希望通过该欧洲画展的引进,让观众可以不出国门而近距离地观看到大师原作,在“真、善、美”的氛围中感悟中西文化艺术的异同,从而培养一种对美好生活和高雅品味的追求,并学会以一种更加全球化的视野来看待我们生活的世界。

第一单元    欧洲宗教绘画(1350—1700)

中世纪的欧洲绘画几乎仅限于宗教题材,直到13—14世纪,意大利画家对圣经故事和圣徒场景的描绘仍以拜占庭风格为基础。随着文艺复兴的进展,意大利和其他地区的艺术家开始热衷于以更自然的方式描绘宗教场景,他们运用明艳的色彩和立体造型,使作品更加直观。到16世纪时,罗马——古罗马帝国的首都和天主教世界的中心——成了欧洲最重要的艺术中心,吸引着欧洲各地满怀抱负的画家们。像西班牙人巴勃罗·德·塞斯佩德斯和佛兰德斯地区的彼得·保罗·鲁本斯这样的艺术家,开始向古典主义寻求灵感,如以古罗马雕塑和绘画作为创作源泉。然而,基督教题材绘画并不局限于天主教范式,17世纪末,荷兰和德国北部等新教地区的画家基于对自然的直接观察,发展出了一种复杂的现实主义绘画形式。

圣马太(约1610 - 1614)

埃尔·格列柯  希腊(1541-1614)

布面油画  71.8cm×54.9cm

埃尔·格列柯出生于希腊,活跃于西班牙,是文艺复兴时期幻想风格主义画家、雕塑家与建筑家。早期受拜占庭风格影响,后来到威尼斯学画,直接受教于提香和丁托列托。他擅长宗教画和肖像画,以描绘敏感、动势、身躯细长的人物为其特色,色彩魔幻,用笔松动飘逸,对后世画家影响巨大。

这幅画作是描绘基督和他的使徒或信徒的系列组画之一。作品描繪的是《圣经》新约中的使徒圣马太,采用了当时肖像画中常用的四分之三侧半身像的构图范式。画家为圣马太注入了鲜明的面部特征,赋予了这位他素未谋面的人物独特的个性与活力。

君士坦丁凯旋罗马(约1621)

彼得·保罗·鲁本斯  佛兰德斯(1577-1640)

木板油画  48.26cm×64.77cm

鲁本斯是尼德兰南部佛兰德斯画派和巴洛克艺术早期的代表人物,是欧洲17世纪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他将文艺复兴的高超技艺及人文主义思想和佛兰德斯古老的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气势宏伟、色彩丰富、赞美人性且运动感强的独特风格。他经营了一个大型工作室,聘用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助手,年轻的安东尼·凡·戴克也曾受雇于此。因此,鲁本斯能够为欧洲顶级藏家创作大量的大型作品,这些藏家包括西班牙的菲利普四世、美第奇家族和英国国王查理一世。

这幅作品是为制作君士坦丁大帝生平事迹的系列挂毯画而创作的十二幅油画习作之一。君士坦丁大帝是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罗马皇帝,他在公元324年最终战胜马克森提乌斯进入罗马,这使他成为罗马帝国的唯一统治者。这幅画正是描绘了这一著名场景,画面中有许多基督教的象征,如加冕的天使、军旗上的希望符号等。画面分为左右两部分,右边是历经战火的罗马人民手捧象征胜利的奖杯,迎接他凯旋进入罗马城。

基督进入耶路撒冷(约1617)

安东尼·凡·戴克  佛兰德斯(1599-1641)

布面油画  151.1cm×229.2cm

凡·戴克是佛兰德斯画派中的代表性画家,被公认为艺术史上最有成就的肖像画家之一。他在鲁本斯的工作室里做过两年助手,鲁本斯丰富的色彩运用和热情洋溢的风格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肖像画比较注重刻画人物的身姿和手势,以形成某种气派。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以英格兰查理一世的宫廷御用画家的身份闻名于世。

这幅画是凡·戴克18岁时在鲁本斯的指导下完成的作品,充分展示了他的天赋,描绘了《圣经》新约中所讲的耶稣骑在驴驹背上,在众民的欢呼中成功进入耶路撒冷的故事。作品巧妙的构图将画面中心吸引到侧身面对观众的耶稣身上。前景中的男子正在将树枝放到耶稣脚边致敬,耶稣正前方的男子将衣服铺在地上以示迎接,众门徒紧随其后。自然主义和巨大的人物造型,给画面中的故事增添了戏剧性。凡·戴克试图增强画面视觉冲击力,而这幅画也被认为是他最具实验性的作品之一。

第二单元    画中有深意:欧洲寓言、静物和风俗画(1600—1750)

文艺复兴之后,由于画家和赞助人的品味变得越来越复杂,寓言、静物和风俗画等新画种开始发展起来,而且这些画作往往蕴藏着现代观画者难以领会的内涵。寓言画一般都是映射一个主题或者抽象的概念,或者通过展示一个复杂的故事来强调其中的道德意义。静物画展示的则是一组精心挑选过的物体,通过它们摆放的方式来昭示其蕴含的深意,如人类的死亡或者世事之无常。风俗画一般描绘现代人并不陌生的日常生活场景——从简陋的街道和小酒馆,到富裕商人和贵族家中浮夸的装饰——但画中的人物都是泛指,而非真实个体。与寓言、静物画一样,风俗画大多也蕴含了微妙的含义。

中国青花瓷罐静物(1669)

威廉·卡尔夫 荷兰(1619-1693)

布面油画  78.1cm×66.0cm

在十七世纪,荷兰静物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绘画题材得到人们的青睐。出生于富商家庭的威廉·卡尔夫是最著名的静物画家之一。他以善画荷兰精美银器、威尼斯的玻璃器皿、波斯地毯及中国的青花瓷闻名于世。

卡尔夫静物画中的各式各样的奢侈品,展示了荷兰黄金时代繁荣的商贸经济和富有阶层的豪华生活方式。这幅画的视觉中心显然是中国青花瓷罐,荷兰人可能把它用来盛放良姜,这反映出中、荷两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串联起来的商贸往来状况。

母爱的乐趣(约1754)

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  法国 (1732-1806)

布面油画  144.8cm×97.8cm

弗拉戈纳尔出生在法国格拉斯的中下层家庭,是洛可可画派全盛时期的画家,曾获得了巴黎美术学院著名的罗马大奖奖学金。其作品风格多样,色彩华丽,装饰繁复,多表现法国贵族阶层奢艳的生活趣味。他最负盛名的是田园风光和宫廷爱情主题的装饰画,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和蓬帕杜夫人的喜爱和赞助。然而,随着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贵族文化的终结,弗拉戈纳尔的艺术生涯逐渐走向没落。

《母爱的乐趣》是弗拉戈纳尔跟随布歇当学徒时的早期作品。他模仿老师布歇的风格,采用欢快的色彩描绘田园风光中的一位光脚女子,她的一个孩子坐在手推车上,而另一个孩子则紧紧抓着她的裙子。这幅画是对母性及简单乡村生活的颂扬,体现了哲学家卢梭的启蒙思想。

第三单元  惟妙惟肖:欧洲肖像画(1550—1800)

虽然肖像画在欧洲古已有之,但它在文艺复兴时期有了新的重要意义。在意大利和欧洲大陆的传统天主教地区,贵族和教士作为最主要的艺术赞助人,喜欢定制罕见且昂贵的彩绘肖像画。为此,画家们绞尽脑汁从古希腊和罗马文化中汲取灵感,强调人物的个性和人性,不仅通过容貌来传达对象的身份,还以人物的装扮,如衣服、珠宝,甚至发型,来凸显其社会地位或婚姻状况。偶尔的特征描绘也可传达更多的特殊信息,如个人兴趣、造诣成就与性格特征等。

16世纪初,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的新教改革,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根本上的转变也反映在视觉艺术中。德国和欧洲北部的新教艺术家不再关注文艺复兴时期大量涌现的天主教圣像画,而是转向一些新颖和通俗的绘画类型,如肖像画。他们以更为简单、直接的方式取代了前一时期的理想化描绘:更加强调绘画对象的人性和个性,善于捕捉与塑造原型对象的独特品质,并尽力展现出人物迷人的魅力。

男子画像(约1508-1510)

提香  意大利(约1488-1576)

布面油画  59.7cm×47.0cm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以及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提香驾驭色彩的技艺可以跟米开朗基罗的素描技法相匹敌,这种精湛的技艺使他能够无视任何久负盛名的构图规则,而依靠色彩去恢复显然被他拆散了的整体。这幅肖像是其早期作品,画中人物曾一度被认为是意大利诗人阿里奥斯托,这位诗人充满自信地凝视着观者。笔触轻松的皮毛、头发和天鹅绒与精细描绘的人物脸部形成了鲜明对比。提香通过简单的几何结构提炼出人物特征,赋予了画中人理想化的美感和高贵感。

自画像(约1629)

伦勃朗·凡·莱因  荷兰(1606-1669)

木板油画 44.50cm×34.30cm

伦勃朗无疑是荷兰最著名的画家,被公认是西方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还被尊称为最富感染力的光影大师。他出生于莱顿,在那里接受了早期的艺术训练。1631年移居阿姆斯特丹,作为肖像画家成名并获得成功,主要服务一些富商家族。他的工作室门庭若市,培养了很多才华横溢的学生。从年轻时代起,伦勃朗就偏好肖像画这一题材,十分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和个性。他利用自己来实验光影结构,通过观察镜中的自己来训练敏锐的观察力,极其真实地再现了脸上最细微的细节。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完成了至少75幅自画像。在这幅早期自画像中,伦勃朗巧妙地捕捉到自己23岁时的自我意识和雄心勃勃,他以独特的方式运用了戏剧化布光和阴影效果。

菲利克斯·哥伦布·德·拉里亚特吉画像(1794)

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  西班牙(1746–1828)

布面油画  110.8cm×84.13cm

戈雅是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其风格奇异多变,对后世影响巨大,通常被认为是最后的古典大师和第一位现代绘画大师。他曾担任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四世的首席画师、马德里皇家美术学院副院长,被同时代人视为最杰出不凡的肖像画家。因为他的作品不仅与人物外貌精确一致,还能丝丝入扣地再现人物个性和内涵。此画就是这样描绘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直系后裔——菲利克斯·哥伦布。他是皇家步兵卫队的军官,著有一套关于军事司法的七卷论著。画中,他手握羽毛笔,面前摊开其中一本论著,配戴着他在1794年获得的圣地亚哥骑士团指挥官徽章,此画应是为纪念这一殊荣而作。戈雅用较低的绘画视角和暗调的背景,衬托出人物的浅色皮肤和上衣的银色锦缎,让人物形象更具庄严感。

第四单元   图绘自然:欧洲风景画(1600—1750)

虽然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但风景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绘画门类,却是脱胎于14—15世纪一些欧洲北部知名画家创作的宗教画。到16世纪晚期,老彼得·勃鲁盖尔及他的儿子老扬·勃鲁盖尔结合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实地体验,开始创作自然主义风景画。17世纪,风景画在阿尔卑斯山南北两侧地区都兴盛起来。在荷兰,迈因德特·霍贝玛等画家从荷兰乡村景色中汲取灵感。罗马逐渐成为风景画的重要中心,像克劳德·洛兰这样长期生活在罗马的法国艺术家,开创了一种理想化的风景画,它们取材于罗马周边的乡村景观,画面往往由希腊和罗马神话人物或圣经中的人物构成。随着欧洲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的地位越发凸显,帕尼尼和加纳莱托等意大利画家开始以城市景观为绘画主题,以满足在欧洲大陆旅游休闲的富裕贵族们对城市纪念品的旺盛需求。

河流景观(1612)

老扬·勃鲁盖尔  佛兰德斯地区(1568-1625)

木板油画  38.10cm×61.00cm

勃鲁盖尔家族是15至16世纪荷兰南部最重要的画师家族。老扬·勃鲁盖尔是老彼得·勃鲁盖尔次子,以小幅历史画、花卉静物画、寓言和神话故事画以及各类风景画独树一帜,有“花卉勃鲁盖尔”之称。他曾去罗马游历,1596年回到家乡,成为安特卫普画家协会的大师,并创办了一间成功的工作室。其后几十年,他常受托為欧洲各地重要的天主教赞助人进行创作,其中包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和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三世。1615至1625年间,他与鲁本斯合作,协助画风景和花卉静物。这幅画展示了他在风景画方面的高超技艺。通过对色彩和画面景深的娴熟掌控,佛兰德斯乡间平常的景象在画家笔下变得沉静而壮丽。

第五单元   变革传统:1800年后的欧洲艺术与印象派

19 世纪以后,中产阶级和画商开始取代教会、市政厅或皇室,成为主要的艺术赞助者。欧洲绘画艺术中心由意大利逐渐转移到法国巴黎,许多画家进入法国各个美术学院,或参加法国著名的年度学院展览。虽然新古典与学院派画家在很大程度上仍遵循着过去的绘画范式,但也有开始注重表达个人观点,努力创造新风格者。特纳、柯罗等杰出画家更是在自然氛围营造和笔触变化上体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极大地影响了几十年后的印象派画家。

所谓的印象派是由毕沙罗、雷诺阿、莫奈等志趣相投的画家组成的非正式团体,他们因举办“落选者沙龙”展览,遭到当时主导话语权的学院派画家、评论家和公众奚落而得名。印象派画家提倡描绘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现代生活的非正式场景,尝试摒弃传统学院派所青睐的那种笔触精细、造型严谨的风格,转而采用更明亮、更具感染力,甚至清晰可见的笔触去展现特定环境中的光影效果和氛围。印象派画家及其追随者不断尝试新的绘画风格和技法,他们更强调绘画的过程,而不再拘泥于所画造型的逼真性。这些19 世纪晚期的艺术运动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并具有强烈实验性的艺术道路,艺术家们日益寻求摆脱五个多世纪传统的影响,时至今日仍对西方艺术有着深远影响。

埃及的第五次瘟疫(1800)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特纳  英国(1775-1851)

布面油画  121.92cm×182.88cm

特纳是英国最伟大的风景画家之一,是十九世纪英国学院派的代表画家。他注重描绘光线与空气的微妙关系,认为画面中的色调比形体本身更加重要,对印象派产生了深远影响。1984年由英国泰特美术馆组织和颁发的最著名艺术奖项“特纳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这幅画在构图和许多方面受到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的影响,描绘的是《圣经·旧约》中关于埃及瘟疫的故事。由于法老拒绝释放被奴役的以色列人,上帝用雷雨、冰雹和火焰来惩罚埃及人。画面上半部分是狂风卷起的沙暴遮天蔽日,一缕光线射在金字塔上,预示着灾难来临;下半部是灾难洗劫后的大地,一片焦土色、损毁的树干、僵卧在地的白马及人的尸体,象征着埃及的毁灭,画面右下方先知摩西正注视着这场毁灭性的灾难。

戴帽子的小女孩(1894)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法国(1841-1919)

布面油画  41.20cm×33.00cm

雷诺阿是印象派代表画家之一,他的绘画之路始于绘画瓷器的经历,这可能影响了他毕生对丰富色彩的热爱。雷诺阿在巴黎一家私人工作室学习素描和油画时,结识了莫奈、西斯莱等年轻艺术家,他们热衷于在画作中采用较浅的颜色,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创作主题,从而对绘画进行革新。

雷诺阿是第一个用印象派笔触描绘人物的画家,尽管我们不知道这个小女孩是谁,但画家通常画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由此可见这位小女孩可能与雷诺阿关系密切。他通过长短不一、宽窄有别的松散笔触,以虚化的方式描绘了实体形象,从而反映出创作时的不拘小节和非凡的速度。在这幅画中,雷诺阿完全摒弃了学院派大师所推崇的精细轮廓。有趣的是,画家在1880年代去意大利饱览拉斐尔作品之后,开始研习学院派古典绘画作品,注重线条轮廓,风格曾一度改变,但从1890年代开始再次回归印象派,笔触更长且随意,但人物偏向静态,这幅画即为这一时期所绘。

查令十字桥(约1900)

克劳德·莫奈  法国(1840-1926)

布面油画  66.00cm×92.70cm

克劳德·莫奈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现代绘画艺术最重要的流派——印象派就因其作品《日出·印象》而得名。莫奈致力于研究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室外景观,通过各种色彩来捕捉四季晨昏光影以及景色氛围的细微差异,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围绕某一主题的系列作品,如干草堆、鲁昂大教堂、杨树、睡莲等。他曾多次前往伦敦,并为那里的雾霭所吸引,站在萨沃伊酒店五楼阳台这个绝佳的观景处,創作了一系列查令十字桥主题的画作。借助明亮的色彩和画布丰富的表面纹理,莫奈勾勒了蓝色、玫瑰色和紫罗兰色的优美线条,并依稀可见桥梁轮廓。这幅作品尚未署名仅大致完成,很可能是莫奈打算修改完善的初稿,他去世前该画作一直藏于其巴黎城外花园的吉维尼工作室内。

猜你喜欢

印象派画家绘画
名家/[法国]毕沙罗
酷炫小画家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拍卖
什么叫做“现代印象派的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