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吝坦诚骨感现状呼唤关注“真正的”专业发展
2020-11-06王雪薇
王雪薇
潘春芬:女,汉族,1962年生,祖籍山西,因父亲入伍迁居内蒙古,之后随父亲复员到天津。1984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数学师范专业。毕业后任教于天津市新华中学,2000年被评为高级教师,2004年被评为特级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23年,任班主任11年,任教研组长8年,河西区高中数学中心组成员,河西区青数会理事,连续9年任高中理科特长班教学工作。2017年3月退休。现任天津市新华中学民办校新华圣功中学教学校长。
一、我的师范教育经历与从教历程
1.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幸运儿”
父亲喜欢看书,也带着我们兄弟姊妹几个看鲁迅的作品、马列的作品、《红楼梦》等。这种家庭影响对于我后来从事教育行业还是很有帮助的,因为一名好教师肯定要读书,要求学生多读书,自己首先必须要做到。
我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大学阶段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专业课的任课教师,他们能够深入浅出、很好地用日常生活当中的例子揭示數学的定理和结论,如微积分、函数极限、数列等。从他们身上,我了解了课堂内容可以少,但必须要让学生听后对知识有所联想,有进一步的思考,有思想方法上的收获。学数学本身是一种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数学不是孤立的数字和符号,而是一门能够获得一些意义上感悟和体会的学科。
2.职业成长的转折点:包课教学①
1994年之前的数学学科教学门类分得很细,不仅有代数、几何,甚至连三角和解析几何等都是分开教授的。新华中学在1994年首先开始实行包课教学。这个改动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学校倾向于选择年轻教师。康岫岩老师当时作为校长经常听我的课,挺欣赏和认可我,认为我具备一名优秀数学全科教师②的基本素质。那时的我已经教了5年的代数和5年的几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很开心,接受了挑战。
包课教学是对自己很大的历练。当时除了学校工作之外,正好到生育年龄,生活也进入了一个爬坡阶段。所以,我强迫自己安排好每科备课的时间,多注意教学设计中每科的联系,这样教起来省力,学生也更愿意学习成网络的知识,我的业务能力也由此提高。
二、我的从教动机与退休原因
1.从充当“小先生”开始的教育理想
我高考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报的就是师范,之后从来没有后悔过这个选择。愿意当老师还要从小学时的一段经历讲起。小学时,因为“文化大革命”时教师被看作“臭老九”,很多老师害怕被批斗而不敢来学校,我作为学生干部,就被班主任叫过去拿课本提前看。自己看懂了,就代替没有来上课的科任老师上课。这段经历使我报志愿时一点也没纠结,心里确定我注定要当老师。当教师能够在教育别人的同时,也拥有教育自己的充分机会,可以通过读很多的书,丰富自己,同时与他人分享。对于讲知识,我挺自信,如果我会了,我就能用我的方式让学生懂。
这份自信可能看起来有点幼稚,但那时对我而言也算是“怀揣着教育理想”,所以大学时,我会利用寒暑假看一些书,比如《古今数学思想》,这套书讲数学定理、结论、学科是怎么发展的。当时除了教材,看得最多的就是这套书。阅读让我不仅仅拘泥于数学的题目计算,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数学这门学科。数学学科要教给人的不是计算,而是一种认知思维。
2.“唯分至上”与“题海战术”让教师陷入尴尬境遇
我选择在55岁时退休是不得已的。我自己的原因占很小一部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客观环境。现在教师的职业压力很大,生活状态也不尽乐观,工作的自由度很小。一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题海战术对教师个性化教学的桎梏。教师只关注解题方法和技巧,就站不到一个比较高的位置更好地理解所教的学科,就不能对自己的教学有更好的设计、更深入的思考。二是教学管理模式化对教师的桎梏。对模式的强调容易使教师进入一种懒惰的怪圈。例如,现在流行的“学案教学”①,教师不能准确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结构,作为先行组织者②真正引起学生对这一课时知识的兴趣或者共鸣,而且随便从哪本题集锦上随便抠下几道题整合一下。
在教学第一线的主科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压力会更大,数学在高考中分值高、比重大,导致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这表现在学生整天都在做题上。学生在题海之中,教师更要先于学生入题海,自然而然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现在,“好老师”的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标准没有离开教育的初衷,而现在就是简单地拿分数说话。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幸福感呈衰减状态。这样的客观大环境是我很不喜欢的,但短期内不容易改变,教师身在其中也没有办法。
三、影响教师专业素质持续提高的途径
1.流于形式的教师继续教育
教研活动、教师进修与培训等,现在很难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继续教育为例,其本身应该旨在让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的东西,但是许多继续教育的设计与考核都没办法回答“继续教育之后,教师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到底有哪些实质性的提高和新的变化”。教师都在为“分”而战,没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继而,培训的考核也就迁就教师,只要教师在网上积累足够的学分之后就可以通过。如果将继续教育变为提供有水平的成熟教师的高质量讲座,教师们可能会更愿意参加。
培训内容上,我认为中学教师不应该过于追求理论,而应该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基础,全面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个性特点,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继续教育不一定要有一个成系统的模式,同僚之间互相听课评课、到教学突出的学校与有经验的教师交流就很有用。
2.名额少、评定难的职称制度难以提高教师积极性
我认为,教师到了一定教龄,就要评上职称,一位兢兢业业工作多年的教师不应再被考核其他额外的条件。如果大部分教师在有资格的情况下都不能如愿评上相应的职称,工作热情怎么能高?
我刚进入新华中学时,数学组有著名的“八大金刚”①,但此后我们再评职称就变得非常费劲,出现了很长时间的断层。后来我们评定一级也好,高级也好,都不是正常的年限,拖了很多年。我1984年进入新华中学,评上高级是2000年,总共用了16年,这其实是很不正常的。后来评定制度进入正轨之后,也没有关于扩展名额或分配等研究,还是“一刀切”,竞争很激烈,导致不少人选择放弃。
四、教师职业的选择与学校聘用
1.职业使命感比薪酬待遇更能形成情感纽带
我高考那年是第一年实行师范院校和重点院校同期录取,我的成绩也可以报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的非热门院系,当时身边很多人都说应该去那些学校,但我还是选择了师范。一是因为我就想当老师,二是因为当时国家也颁布了一些提高教师待遇的政策。现在的教师地位比当时有所下降。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教师待遇没有达到应该有的水平;二是社会环境导致一些教师利欲熏心,违反职业道德,损坏了教师的形象。“教育改变命运”,社会对教师的需求非常大,只要在外面担任一点工作就可以拿到几倍于工资的收入,这对教师而言是很有诱惑力的。这样,教师就容易将自己放在挣钱打工的位置上,而不是教书育人的位置上。这样就避免不了有一些本身素质就不高的人不择手段、唯利是图,做出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事。
2.重点学校给教师职业发展的机会更多
重点中小学的社会声望高,更能吸引优秀的师范生,而且重点学校的待遇也不低。另外也有教学相长的因素,刚开始教师的个人能力也许并不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但因为在工作中接触的都是比较好的学生,学生也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我参加过很多这种评审。各区教师进行技能评比的话,河西区是非常强的,甚至可以说是第一。不同学校的教师评比有很明显的差别,在教学理念或教学艺术方面,重点中学的教师的确比普通中学的教师突出。学校的级别决定了教师接触的事物的不同,比如,重点学校会给教师提供很多机会或者平台,安排他们到全国其他教育水平比较好的地区交流学习,甚至到国外进修学习。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口述史中心)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