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农业+文化+生态旅游”新模式的探索

2020-11-06韩欢乐

旅游纵览 2020年9期
关键词:特色旅游生态旅游旅游者

韩欢乐

引言

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战略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部分。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无疑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因此农业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关乎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公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旅游业在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2020年,我国一度跻身于全球最大客源接纳国与国内旅游国之一。乡村旅游业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特色旅游之路,发展“农业+文化+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而且能够推动我国特色旅游发展。

一、新型“农业+文化+生态旅游”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农业文化旅游资源是不能简单地进行自然或人文的划分的,它综合了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特长。我国有一句古话叫“十里不同俗”,这类地区在开发时应以农业生产劳动为核心,以耕作制度、劳动工具、劳动产品、生活习俗与禁忌的开发为基本方向。特色耕作制度是农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当地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特色农产品是农业生产的果实,可以让旅游者充分体验收获带来的满足感、了解生活习俗特别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活习俗及各种禁忌,以生动的形式展示农业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劳动工具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农具的使用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农业文化每一点滴的进步,也可以看到我国农业文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认识农具实际上就是认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这些都可以进行观赏性和学习性的开发。

农业旅游(Agriculture Toirism)是20世纪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的产物。“农业旅游”一词首先出现在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在国外,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有了农业旅游。意大利在1865年便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这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专业协会。该协会的主要功能是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体验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的情况。这实际上标志着农业与旅游业已经结合成为一个新的产业。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兴起的这种农业旅游,之后逐步扩展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省陆续成为农业旅游的开发热点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陆开始进行休闲农业的探索性研究和开发。

伴随全球范围内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类旅游活动出现了巨大变化,这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有关,人们更加追求返璞归真、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而且也与当下日渐突出的经济发展需求、文化保护与传承以及生态危机密切相关。“农业+文化+生态旅游”是将农业生产作为基础性依托,融入乡村文化底蕴、民俗特色,运用生态学原理与环境美学等,所系统构划出的新型乡村旅游模式。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的融合,农艺管理、农副产品生产、农田建设、原料加工等旅游者感兴趣的相关过程能够被高度利用,向旅游者展示新型农业体系;并且以“绿色休闲”为主题,旅游者在游玩娱乐、休闲养生的同时,能够助力当地的经济发展、百姓就业,从而形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农游合一的和谐产业链。

我国生态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国家旅游局推出以“1998年华夏城乡游”为主题的旅游年活动,拉开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序幕。2006年,国家旅游局宣布中国旅游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是“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而2009年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这些举措有力助推了乡村旅游发展,相继出现了以农家乐、度假村、野营地、休闲农村、生态农业观光园、教育农园、民俗文化村、乡村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的农村旅游。全国农业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消费方式。在发展过程中,“农业+文化+生态旅游”通常会基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民俗文化差异而形成具有不同侧重点的模式,较为常见的如农业公园、观光休闲农场、观光农园以及民俗风情街等。

以观光休闲农场为例,旅游者不仅仅能够观赏风景,亲身体验农作、采摘的乐趣,而且还可以度假、游玩、住宿。旅游者既能够体验乡土情趣,也能够兼顾玩乐休闲的情致。举例来说,我国台湾省阿里山旅游区附近的休闲农场,场内通常会有自然景观区,场内分茶园区、游园区、滑草区、竹林区、度假山庄,可以说兼顾了不同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旅游者可以参与采茶、烘焙、品茗等一系列环节,体验独特的休闲乡村生活。

二、我国当下乡村旅游业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乡村基层政府管理水平不足

尽管政府早已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建设新型乡村的构想,但很多乡镇政府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论是生态自然的利用、优化,还是文化资源的整合,都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动力点。但实际工作过程中,基层政府未完全实现职能的转变,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管理涣散。很多景区尽管都是政府参与投资的,但在经营方式上政企不分,也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上述种种问题都会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管理缺乏全面性,纵然旅游业只是占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部分比重,但旅游业综合性极强且涉及的面非常广泛,从这一层面来看,基层政府管理需要给予旅游管理部门充分的支持和科学的发展指导。

(二)服务业整体服务水平低下、意识淡薄

乡村旅游的特色之一便是淳朴的民风,这也是吸引国内外旅客前来观光、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当前很多乡村存在一定的服务意识淡薄问题,甚至还有强买强卖的现象,部分村民在认识到农副产品是观光者偏爱之物后,会通过哄抬物价、以好充次等不当手段来赚取收益,严重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乡村旅游服务业整体水平与服务意识都有所不足,无论是旅行社、餐饮还是酒店住宿,相比城镇都存在差距。尤其从旅行社层面来说,很多导游整体素质有待提升,无论从专业解读方面,还是从服务游客意识层面都亟待提高。

(三)生态环保、资源合理开发意识不足

乡村地区资源粗放,民众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方面意识淡薄。很多乡村未充分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单纯靠模仿其他地区发展模式来盲目开发本地资源,使得本地的森林、湖泊、土地等資源受到破坏。很多原汁原味的优秀文化遗迹也被添加了很多浓重的商业元素,过分修葺、包装等使其失去了自由的文化基因,但带来的经济效益微乎其微。另外,乡村地区原本以青山绿水、优质清新的空气而深受欢迎,但近年来逐渐兴起与发展的农家乐在吸引游客前来的同时,未对环境保护投入足够的重视,工厂的入驻等诸多举动都致使环境受到污染。

(四)旅游特色不显著

旅游特色不显著是当前很多乡村地区的旅游服务业都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如今的乡村旅游更多是以互相借鉴的方式将其他地区发展模式挪为己用,通过复制的方式开发项目,其旅游产品往往大同小异,如村落景致、农家乐餐饮内容、民俗表演等。旅游者前来旅游观光后的体会往往是,与之前去过的某一地区雷同,甚至在旅游之后无法区分清楚不同地区。另一方面,出于商业目的,部分乡村旅游建设会偏离实际,人为打造出一些民俗景点,不仅背离当地旅游发展特色,显得突兀、生硬,而且會极大降低当地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者的吸引力,影响旅游回头率。

三、新时代下“农业+文化+生态旅游”新模式发展之路

(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强化引导作用

“农业+文化+生态旅游”是新时代乡村经济振兴的新型模式,由于这一模式涵盖的元素比较多,故如何完善实现三大元素的有机融合依赖于政府能否在其中有效发挥管理职能,实现科学统筹与引导。

一方面,新时代背景下,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积极调整、转变职能,基于当地农业旅游特色来积极制定与完善助力乡村旅游的相关政策、规定。同时,充分借助政府网站平台来大力宣传本地特色旅游项目,例如,在打造农业与文化融合的特色旅游项目过程中,以民俗文化为宣传口号,辅以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农业种植、采摘体验项目,并制作相关短视频,短视频可以发布在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门户网站上。

另一方面,政府要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例如,开设专项旅游扶持资金账户并专款专用,对于紧缺物资给予调配支持,有计划地安排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管理与技术人员,为新型乡村旅游项目提供支持等。

此外,要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人员力量,由基层领导干部带头,在乡村群众中普及地方特色旅游的发展意义、注意事项,实现全员参与、共同努力的蓬勃发展局面,例如,针对乡村地方特色旅游发展的生态保护这一问题上,基层党组织人员应加强对于群众的引导,从自身做起,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

(二)合理开发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农业+文化+生态旅游”新型乡村旅游模式有序、长远推进离不开对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科学利用。

一方面,资源开发需要充分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展开。举例来讲,部分乡村湖泊水质清澈,环境秀丽,当地政府与群众认为可以通过开发湖泊资源来养殖鱼虾,借此能够助力本地休闲农业发展,那么在这一过程中便需要高度关注湖泊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一旦保护工作不到位,就容易导致水质破坏,进而丢失原有的资源优势。

另一方面,再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果缺少“一双慧眼”来发现以及“一双巧手”来开发都会失色不少。从这一层面来讲,当地旅游管理相关部门需要站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互统筹的角度上来进行项目规划设计,既能够站在当地资源优势的角度上来不断发掘,又能够在出于改善当地经济水平的层面上,来考量如何打造旅游产业链条。

此外,在上述资源保护、科学开发的基础上,所有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都要服务于当地特色旅游发展,如观光游览设施、餐饮住宿场所、养生保健场所等。正所谓“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思路将有助于推动旅游产业发展附加值的增加。

(三)全面提升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旅游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低会直接影响旅游者对当地旅游地的印象。一名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在服务过程中将相关信息准确传递给旅游者,而且能够让旅游者体会到愉悦、舒心之感,感受强烈的人文关怀,拥有宾至如归的体验。首先,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应严格规范服务人员的从业门槛,从业资格证、定期考核必不可少;建立起专门的旅游反馈投诉热线,保障旅游者的基本权利。其次,当地旅行社需要定期为服务人员提供提升自我的机会,如系统化岗位培训、邀请优秀个人开展讲座,基于先进个人经验来展开广泛探讨与传授。同时,服务人员也需要高度关注自我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对于“农业+文化+生态旅游”新模式而言,其中涉及的服务人员所在岗位各不相同, 如餐饮、住宿、养生、采摘、解说等,若想单纯依靠强制监管是不可行的,其需要个体的自我提升。

(四)深入挖掘当地旅游特色,创新打造产业链条

“农业+文化+生态旅游”新模式建立与发展的初衷是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从这一层面来讲,必须打造真正属于当地的特色点。以不同地域嫁娶风俗为例,我国南北方乡村地区差异较大,就连同一省份的不同县级市,老百姓嫁娶这一类民俗文化便不尽相同。基于民俗文化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某些乡村地区可以将这一文化差异拿出来,定期举办以“嫁娶”为题材的民俗表演,不仅能够凸显出该地区有别于其他地域的特色,而且还能够吸引旅游者。无独有偶,农业、生态层次同样与文化层次一样,其也可以筛选出既能够体现当地精神风貌,又能够贴合旅游者喜好的创意点。在旅游主题的选择上,要给予旅游者多层次的感受,淳朴民风、特色民俗、秀丽风景、解压安神等融为一体,赋予旅游者真正放松自我的体验。

四、结语

乡村旅游是我国诸多旅游模式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类,尤其在生活压力逐渐增大,更多人追求返璞归真的背景下,其更加受到民众的喜爱。本文从我国当下乡村旅游业存在的若干问题出发,对“农业+文化+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进行阐述,最后从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强化引导作用;合理开发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提升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深入挖掘当地旅游特色,创新打造产业链条等方面给出“农业+文化+生态旅游”模式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我国新时代乡村农业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作者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特色旅游生态旅游旅游者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创意农业和特色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以磐安县维新乡溪下路村为例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2016上海特色旅游食品新入选名单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
等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