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0-11-06赵日刚
赵日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在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动能,正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实现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内涵型增长是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全要素生产率改进的经济增长方式。高质量发展最终要落脚在经济发展“质的稳步提升”上,从长期来看,土地、资本、人口等生产要素投入都会遭遇瓶颈,唯有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才能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创新驱动的基本逻辑在于通过要素使用效率的提升,使企业保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人工智能、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正不断创造新的流程、模式,深刻改变了资源利用方式,实现了全要素生产率和整体效率的提升。同时,科技创新也改变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传统模式和范畴,提升了企业非技术创新效率,深刻改善了发展质量。阿里巴巴公司得益于区域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迅速成长为拥有淘宝、天猫、蚂蚁金服、菜鸟网络、犀牛制造等多家关联业务公司的全球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其跨界、跨越发展的核心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拓宽经济活动边界。
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水平。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重要交汇期,科技革命在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并通过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催生出新的行业、改造传统的产业,特别是颠覆性创新从根本上改变技术路径、产品形态、产业模式,以革命性方式对一些传统产业产生“归零效应”,推动全球产业生态和产业格局重塑。因此,要准确把握科技革命是产业变革的先导、产业变革是科技革命的结果这一辩证关系,下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瞄准“卡脖子”技术问题,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打造自主可控的创新链、构建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基于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瞻性认识,提出了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沈阳也出台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规划,以“未来技术产业化”“现有产业未来化”为思路,布局“3+2”未来产业体系,即未来生产、未来交通、未来健康三大主导产业和未来信息、未来材料两大赋能产业的17个重点方向,力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
科技创新筑牢实体经济发展基础。要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成套装备能力、协作配套能力和基础支撑能力,提高我国产业链完整性、安全性、创新性。近年,沈阳市以中德装备园、机器人未来城等智能制造集群为重要载体,建设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推动智能制造企业上云用云,加速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比提高到24.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2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比保持在55%以上。
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根基的“双循环”
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战略部署。落实好“双循环”发展,一方面,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在促进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为释放国内需求提供支撑;另一方面,依托科技创新融入国际大循环,从完善产业链迈向主动布局产业链。
实现国内大循环需要科技支撑。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破解当下复杂严峻形势的切入口,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从短期来看,要推动人工智能、5G、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智能交互技术,与商务金融、文娱消费、教育健康、流通出行等深度融合,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大力发展云办公、云展览、云旅游、云演出、云教育、云医疗、云健身等线上营销新形态和无人超市、无接触配送等零售业新业态,为居民消费升级、扩大最终消费创造条件。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科技创新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补齐产业短板,既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同时,依托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带动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升级,摆脱国外高品质产品的依赖。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从华为遭遇美国不断升级的禁令可以清楚地看到,高新技术是掌控国际循环系统的制胜砝码,影响了全球资源要素配置和系统循环效率。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对全球创新造成了严重压力,但也推动了某些方面的创造力,特别是在卫生、教育、旅游和零售业,国际科技合作正在加强。要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挑战,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国内大循环保障。
打造以科技創新为引擎的区域增长极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在相关的全球经济体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出年度排名中,随着一批亚洲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印度、菲律宾和越南逐年取得显著进步,创新核心区域正逐渐东移。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榜单的表现抢眼,在全球131个经济体中,今年保持在第14名,特别是中国已有17个科技集群进入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数量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位。全球经济重心与创新重心同步东移,表明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正向关系。科技创新已成为全面重塑全球发展版图和国家、区域间竞争格局的重要战场,科技竞赛和竞争显现白热化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强调,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党中央部署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在这些重点城市群、都市圈的规划建设中,无一不把创新驱动作为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以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为引擎,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在京津冀地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正推进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建设;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正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并在上述区域布局了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合肥、深圳等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渝地区也在推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助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此外,武汉、西安、青岛、沈阳等城市也都基于城市科技、产业、区位等资源禀赋,着力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创新驱动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正发生着重大甚至根本性转变。科技创新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特征正在重塑经济发展方式、社会伦理规范,政府、社会治理面临新的风险挑战。这些都需要科技创新走在社会发展、社会治理的前面,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