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20-11-06陈焯霖
陈焯霖
引言
三江源位于国内青海省,由于在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的源头区而被称作“三江源”。庞大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比使得三江源地方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由此产生的文化禁忌模式深深影响着本地人民的行为模式,形成了独有的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系统。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三江源地区无可避免成为一块待雕琢的璞玉。而随着旅游开发带来的一系列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骤减、源头产水量减少等问题,却不断威胁着三江源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在此情况下,因地制宜地让旅游主体了解地方禁忌文化并感受三江源人民亘古以来的信仰,在三江源地区发展新型生态文化旅游,成为可持续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的突破口。
一、生态文化旅游
生态文化旅游是指以传统文化生态伦理中有意义的内涵当作重要的动力,进而发掘生态旅游资源,维护自然环境,为旅游者带来感受人和自然、社会和睦相处的传统文化和理念,进而完成自然环保以及促进文明发展的目标。生态文化旅游产生时间并不长,也是从传统旅游形式中演变而来的全新类型,强调“小开发带来大保护”,即是以对原有传统文化设施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为前提,此外还重视对旅游主体的保护,重视自然生态文化和科学发展的理念。游客会受文化圣地、古典仪式所创造的神圣氛围的影响,体会到传统文化活动中蕴含的精神内容,在接受生态环保教育时,也可以离开生活中的纷纷扰扰,深刻地了解自我,不断更新内心理念,这也是此旅游形式的主要特征。
(一)理论依据
生态文化旅游的理论依据是可持续发展。在以上宏观环境中,旅游经济发展必须将不影响地区生态环境作为原则,不伤害当前以及潜藏的旅游资源,科学高效地使用资源,实现各方互利共赢的目标。 1995年,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制定《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充分认可旅游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也要求用综合方法去研讨旅游开发问题,减轻对现有自然资源的损坏,延缓地方特色的消失。2000年,我国正式对外披露《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计划上升到我国经济建设战略目标的高度,以上重要文件为生态文化旅游的产生以及崛起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二)思想基础
思想基础即传统文化生态伦理观,指在传统文化引导下,人们如何看待世间万物和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在三江源,传统文化成为多数人坚持的信仰。文化传承中强调重视轮回,认为万物之间存在无法分割的密切联系。从这一点出发,文化禁忌严禁杀生。此外还指出天灾出现的本质因素是人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并非生态环境,重点是普通民众的想法。只有通过不断地内省,才能由“净心”实现“净土”,在此思想基础的依托下,产生了生态文化旅游。
二、三江源地区的文化禁忌模式
长期以来,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互影响,坚信自然环境中的万物都有自身的行为指南,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成熟的文化禁忌模式,构建出地区原始生态发展理念。
(一)原始时期
在最初的时候,三江源地区的原始人经过漫长的生产生活开始了解到自然对自身带来的影响,发现自然力量远大于人类自身力量,并对自然万物产生崇拜之情,这便逐漸产生了原始的“文化禁忌”。原始传统文化坚信万物都有灵性,因此他们崇尚所有自然物。世间万物皆是神,世界是由若干个神组成的整体,人类个体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存在。人类依赖神的庇佑而存在,这使得人们崇拜自然、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并在行为模式上开始形成“万物一体,众生平等,关心生命,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来说,这样的“泛灵信仰”其实是人类对自然万物最初朦胧认识的集合表现。
(二)发展时期
公元7世纪,佛教开始进入三江源地区,自此之后,“六道轮回”“禁止杀生”等理念开始和原始传统文化相结合。万物划分为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情”是指感情和理念。有情众生就是具有情感内涵的人和万物,无情众生则是不存在情识的草木。基于生活环境的差异,有情众生还可以被详细地划分为6类:天道有情、阿修罗道有情、人道有情、畜生道有情、饿鬼道有情、地狱道有情。因此,三江源地区文化所尊崇的“六道轮回”理念,指出所有有情众生自古就存在无法言喻的亲缘联系。《梵网经》也明确提到了禁止杀生的教义。为了不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发展,本地区民众不会挖掘动物巢穴、掏鸟蛋,也不会猎杀动物幼崽。
三江源地区的人们也不会因一草一木等无情众生的“无情”而随意践踏毁坏。文化戒律中的“绿色内涵”提到不可无故燃放山火,不可践踏草地。对于自然灾害的解释,传统文化中认为一切天灾都来自人祸,只有感化人们的内心,通过不断地内省,产生文化情感,对万物的崇敬之情,开始从“净心”转变为“净土”,才能够促进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成熟时期
禁忌属于重要的文化现象,学者将其叫作“塔怖”(Taboo),其核心内涵是因神圣而无法接触,此外也表示严令禁止的控制活动。三江源地区也有多种禁忌,通常和三江源传统文化密切联系,属于重要的文化行为。第一,对神山的禁忌,不能损害神山的万物,不能辱骂神山,不能窃取山上的任何物种;第二,对神湖的禁忌,不能污染神湖,不能打捞湖内的生物;第四,对土地的禁忌,如不能在草地上焚烧恶臭之物,严禁胡乱挖掘草地等;第五,对飞鸟禽兽的禁忌,不能猎捕、惊吓飞禽,更不能捕猎神兽(通常是指牦牛以及藏羚羊等动物)。除此之外,出于对万物生灵的感恩和崇拜,三江源地区还有其他的禁忌。
三江源的自然禁忌来源于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三江源地区对于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条文的确立,更是对自然禁忌的规范化和具体化。在文化信仰的驱动下,受到法律条文和世俗法令的约束,如今当地人民保护环境的信念已根深蒂固。反观现代都市社会,群众缺乏对自然的敬畏,即使清楚法律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依然知法犯法,过度砍伐、过度捕捞、非法捕猎的事件层出不穷。因此,提出生态文化旅游,将旅游主体带到信仰之地,融入本地生活,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对现代生态环境的建设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三江源地区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三江源地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适度开发文化设施,引导本地区民众抓住机会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可以加快地区的可持续建设。
三、三江源环境概况
(一)自然生态环境
三江源地区拥有充足的旅游资源以及良好的发展潜力,因为是多个河流的源头,因此三江源生态环境良好,四周山脉围绕,表现出独有的高原特色。此处也是我国关键的产流区,湖泊湿地面积超过10 000平方千米,当前面积超过5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80多条。而长江源自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各拉丹东南边的冰川,此处数万年演变产生的冰塔林,如同水晶峰峦,姿态万千,绮丽异常。而黄河源自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河谷等多个盆地,其中湖泊、小溪数不胜数,周围水草茂盛,蔚为壮观。青海地区的玉树自治州星罗棋布的溪流汇聚而成澜沧江源,加上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还有因《西游记》而名闻天下的“通天河”,长1000千米流贯玉树草原,更是三江源不可多得的重要旅游景點。
充足的动植物资源促使三江源发展为全球高海拔区域生物多样性特征最突出的区域,被称作高寒生物集中的地区。这里孕育出9种植被类型,其中可分为14个群系纲、50个群系。绿绒蒿、虫草是本地区知名度最高的植物。野生动物中的兽类超过80种,鸟类超过200多种,两栖爬行类将近50种。目前已知三江源有将近70种重点保护动物,少见的鸟类如黑颈鹤、金雕、藏雪鸡等在本地区繁衍,藏羚、野牦牛、雪豹等动物更是受到我国一级重点保护。
(二)人文生态环境
三江源的自然生态是由雪山、河流、草原和湖泊所组合,而三江源的人文生态则是由庙宇、佛塔、经幡、文明遗址和民间传说等基本文化元素所构成。不管是集合了藏传佛教、唐蕃古道、玉树歌舞等的区域传统文化,还是本土产生的风土民情、庆典节日,都表现出三江源独特、厚重的审美意境和文化。青海玉树当前被纳入条文的旅游资源超过200多处,文成公主庙、囊谦县达那寺、新寨嘉纳嘛呢石经城、桑周寺以及格萨尔王三十古塔等多个景点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地盛行的玉树土风歌舞、赛马会、藏族服饰等也是国家级的文化遗产项目。
四、三江源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及对策
特色旅游活动成为三江源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重点,“寓教于游”是促进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建设的重头戏。旅游主体通过参观寺庙,参与禅修,学习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在远离尘嚣纷扰的净土上,被当地的神圣庄重氛围感染,从而受到启发引发自省,从精神上到达更高的层次。所以旅游资源的发掘,重点是为游客带来良好的文化体验以及感受。
(一)旅游线路开发
2009年,地区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撰写《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主要确定三江源区域未来自然生态旅游的趋势。这其中制定了成熟的旅游路线,传统文化旅游活动就是重要项目。三江源区域涵盖安多与康巴两部分,自然生态以及文化资源各不相同。其中,A线路:西宁—同仁—泽库—同德—玛沁—甘德—达日—大武—花石峡—西宁;B线路:西宁—湟中—贵德—同德—玛沁—花石峡—兴海—共和—湟源—西宁;C线路:西宁—共和—玛多—玉树—囊谦。拥有漫长发展历史的塔尔寺,也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主要寺院,还是全球第二大佛宗喀巴大师的出生地。内部建筑豪迈大气、资源充足,酥油花、壁画以及堆绣成为“三绝”。日月山是本省的重要景点,东边是温柔曼丽的江南风光,西边是壮阔的草原景色,雄浑豪迈,两边存在较大的差异,也是世间少有的景色。此外,青海湖不只是我国规模最庞大的内陆湖泊,还是少见的咸水湖。湖边的二郎剑景区可以让游客欣赏美景;西边是鸟岛,每年春天汇聚数不胜数的飞鸟可以让游客欣赏;湖东以沙滩风光和娱乐为主;北侧则是金银滩和原子城等景点。每年春夏时期是游览的最佳时期,随处可见的油菜花成为重要景色。三条线路自然景点与宗教景点交叉设计,让游客沉浸在宗教文化体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三江源地区壮丽的自然风光。
(二)生态旅游示范村
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创新项目的核心示范区域——三江源国家公园,准备在区域内建设多个示范村。核心任务是培育专业管理员工,妥善处理人兽冲突问题和纠纷、为地区生态旅游以及特许经营带来技术帮助、为游客参加环境教育带来技术帮助等。创建成熟的示范村必须具备下述多个项目:①藏民家庭入住体验:入住村内藏家,跟藏族阿妈学习传统饮食制作;②学习三江源传统工艺,如传统工艺生产食盐,并品尝红盐熬茶;③参观三江源寺庙,走进藏族佛学院,体验禅修,参观宗教仪式。上述项目可由旅游公司开发、三江源村民参与,旅游公司负责对村民培训。此外,三江源文化生态旅游村通过挖掘、整理藏族传统民间手工艺,举办民间民俗、艺术展示展演等活动,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地区传统文化的价值。这样一来,也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促使部分农牧民发展旅游经济,因此也可以弱化草场牧场承担的压力,满足旅游事业的发展需求。
(三)加强周边村落建设
发展生态文化旅游,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景点周围村落的建设。村与景点本来就是一体的,通过对原有民居村落的翻新,突显其建筑特色,保护当地原始建筑,还可以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起到推广作用。而保护修缮民众的居住场所,也可以加快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
五、结语
从最初的崇尚、敬重自然生态,到产生技术自信、对“人定胜天”的坚信,最终到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认知不断发展、深入的过程,并在实践中寻求最佳的发展方式。旅游主体通过在三江源地区的沉浸式生态文化旅游体验,感受到文化底蕴,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文化信仰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本。生态文化旅游有别于普通观赏性旅游在于其“寓教于游”,这种方式囊括了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不仅从开发建设上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且向旅游主体持续输入文化信仰中的“绿色内涵”。传统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观,两者在三江源这片土地上相互影响。现代旅游开发要寻找全新的着手点,而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合有利于人们处理该问题。三江源环境问题的解决同样也需要借助长期以来存在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信仰,达到“小开发带来大保护”的效果。总之,生态文化旅游将成为三江源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的突破口,也将在未来引领新的旅游风尚。
(作者单位:英国考文垂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