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龄化攻坚

2020-11-06李斌邰思聪侠克

科学大观园 2020年21期
关键词:医养照料居家

李斌 邰思聪 侠克

“我这里每天有好几拨弟兄来聊天打牌。以后养老咋办?我不想那些。”59岁的赵登芝家住北京昌平区阳坊镇四家村,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平时行走要靠拐杖支撑。对这位没有工作、与妻子离异的低保户来说,养老似乎是想都不敢去想的事。

在农村,像赵登芝这样对老年生活“不去想”的人不在少数。

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两大特点,即“老龄人口增长迅猛”和“未富先老、未备先老”。

北京是中国老龄化态势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北京平均一天增加500多位老年人,其中80岁以上的120多人。”北京市民政局分管养老工作的副局长李红兵说,放眼北京,从2025年至2030年,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都将陆续进入70岁至75岁阶段,总数约为80万人。“这就意味着80万老人集体面对‘421家庭人口模式。”

把家里的床变成养老的床

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社区,78岁的陈益君老人每天都会往来于家和颐养康复养老照料中心之间。

陈益君的老伴张永禄因患帕金森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需长期卧床,“儿女雇了两个保姆在家都不行,有时候还得给上班的儿子打电话叫回来帮忙照顾,真的是伺候不过来。现在住进照料中心,看到都是像我老伴一样不能下床的老人,我也就每天过来照看,给护理员们减轻点儿工作量。”

在照料中心内,记者看到,大多数老人都属于超过80岁的失能老人,因家中缺少专业护理人员,儿女们不得不将老人送到照料中心照护。他们想不到的是,大部分老人住进照料中心后身体情况好转。

据了解,北京300多万老年人中,在家独居的占9.8%。2017年底,北京提出建立居家养老巡视探访服务制度,由街道乡镇委托指定就近的养老服务驿站、养老照料中心等开展服务。

69岁的朱阿姨住在西城区新街口东大街一个1988年开始使用的老旧小区,家中两个儿子因为工作原因看望老人的次数屈指可数。

儿女不能常回家看看,老人只能另寻精神寄托,朱阿姨就将情感寄托在小动物上,“十几年来我和老伴收养流浪猫、狗等小动物,我把它们当作孩子对待。”

社区居委会主任徐军介绍,对于这样儿女不在身边并且因身体原因生活不便的老年人,经过儿女同意后,送到附近的养老照料中心接受照料。朱阿姨表示,有照料中心护理员陪伴,感到十分踏实。

朱阿姨的例子,是北京近些年探索就近养老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为老有所养,近年来,北京市在无障碍适老化改造、建立老年友善医院、建设“三边四级”体系、医养结合试点、共有产权养老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和尝试。

“把家里的床变成养老的床”,居家健康养老,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方式。为此,北京市着力在政策设计和设施布局层面构建“三边四级”居家健康养老体系。“三边”指的是老年人的“床边、身边和周边”,“四级”指的是“市、区、街、居”四个层级的责任体系,让养老服务融进街道、社区,做好“最后一公里”服务工作。

“通过推进居家养老健康服务,延长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的养老和医疗负担。”

北京市政府负责人说,“十三五”时期既是我国第二次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前的平台期,也为做好各项政策研究和制度设计提供了窗口期。

“居家养老健康服务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服务总量供给不足、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服务队伍人员短缺等问题。”这位负责人强调,各相关部门要下大力气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

“医养结合”打破資源界限

位于北京昌平新城,总投资超50亿元,总建筑面积达31万平方米,未来可容纳3000户居民入住的都市高品质医养社区——泰康之家燕园自2015年开业以来入住率就居高不下。

“现在有超过1000位长者居住在这里,平均年龄约80岁,有200多人有高级职称,其中有3位院士、160多位教授、多位高级工程师和研究员。”燕园养老社区总经理葛明介绍。

记者了解到,社区的房间里都能看到拉绳报警装置,至今已有300多人次拉绳,有效抢救120多人次。

1933年出生的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章继高,是中国电接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是2016年6月26日入住燕园的第一批居民。阳台上,还摆放着他2007年获得IEEE霍姆科学成就奖的奖状。

“三餐不用管了,家务活也解放了,有事就找‘管家。”章继高的老伴、曾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任教的李蘅教授笑着说。

李蘅还参加了社区合唱队:“29个人,80岁以上的10多个,最大的89岁了,大家生活在一起,不会有寂寞感、孤独感,老人很怕孤独的。”

业内人士指出,燕园这样的养老社区门槛相对较高,为一部分高收入人群的养老提供了选择。

在朝阳区双井,与三环路一墙之隔的恭和苑,是一群老人共同的家。恭和苑是乐成老年事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成养老”)建立的第一家经营性养老机构。乐成老年事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曹静说:“最有尊严的养老方式究竟该是怎样的状态?是远离都市熟人圈,在清净山林里由人照料直至终老,还是尽可能延长他们自主生活的时间,让老人过正常人的生活?我们选择后者。”

曹静介绍,恭和苑遵循“三贴近”原则选址,即“贴近医疗、贴近社区、贴近子女”,同时以“医养结合、以养为主、持续照料”为核心打造专业服务产品。

2013年,北京市政府将双井恭和苑确定为全市首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试点机构。随着试点的深入,运营者发现,在养老机构内部简单地设立医务室,并不能满足老年人对专业医护、慢性病诊疗、病后康复及临终关怀的多样化需求。

为此,2015年5月,乐成养老在双井恭和苑西侧,毗邻开设了兼具医疗和医保资质的双井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一条风雨连廊将养老服务机构与社区医疗机构无缝连接,可以为双井恭和苑及周边社区老年人提供包括全科医生服务、康复服务、护理服务等三大类型服务,并与三级医院结成了医联体。双井恭和苑院长赵婷介绍,“平日里,老人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开到所需的药品;有了头疼脑热一类的小毛病,也不必再去人挤人的大医院排队看病。如果医护人员进行评估后认为病情紧急,则立即启动院内120急救车,将老人转诊至周边的大医院。”“医养结合”模式打破了资源界限,有效串联起老年人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居家服务机构、三甲医院之间的联系,既可满足老年人院后护理、日常照护的刚性需求,又可减轻三甲医院诊疗压力,丰富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价值。

北京市朝阳区民政局局长李靓介绍,朝阳区在医养结合试点上不断创新,目前已经搭建了老年人医养服务综合评估体系,为高龄失能老人家庭安装“一键智慧养老”设备,开展临终关怀机构建设试点,支持医养机构融合发展,多种形式提高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

养老服务的“供给侧改革”

面对庞大的养老需求,单靠政府投入显然力不从心。北京市创新机制,鼓励和支持政府出地,社會机构出资、出团队,以PPP模式运营养老服务机构。

2017年6月,北京市首家PPP模式养老服务机构——朝阳区恭和老年公寓正式投入运营,总建筑面积两万多平方米,提供床位469张。这个项目由北京市政府和朝阳区政府提供场地,共同投资兴建。项目建成后,经政府公开招标,由乐成养老获得经营管理权。

与一般养老院不同,这座养老公寓是集养老照料、医疗康复、文娱休闲、体育健身于一体的多功能养老机构,可为入住老人提供吃、住、医、养、乐等多样化服务。

恭和老年公寓院长谭疆宜介绍说:“公寓内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已经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联体医院之间建立起绿色转诊通道,一旦老人发生紧急或无法处理的病症,就可以第一时间将老人转诊到大医院。而且在我们社区卫生服务站发生的医疗行为,包括上门时带有一些医疗类的护理行为,符合医保政策的是可以走医保的。”PPP模式对养老企业无疑是有吸引力的。曹静表示:“因为设施的固定资产投资是由政府承担的,像我们这样的社会资本没有承担这方面的成本,不需要为固定资产的回收再去还本付息等,没有这方面的压力。”

“我在这一住就特别踏实,为什么?这是我自己的家。”80多岁的杨秀英所说的这个“家”就是位于东五环的乐成养老双桥恭和家园。一年前,杨秀英从一家养老院搬到这里,成了这座新型养老社区的第一批主人。在她看来,在这个社区不仅可以享受传统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还可以取得养老居室的部分产权,更像“家”,未来能为子女留份资产,一举多得。

公寓内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已经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联体医院之间建立起绿色转诊通道,一旦老人发生紧急或无法处理的病症,就可以第一时间将老人转诊到大医院。

双桥恭和家园是北京市首个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试点项目,在全国也是首创。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试点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服务、有产权。“整个社区由养老居室、长期照料床位、社区医疗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构成。每套养老居室都采用了适老化、无障碍设计。”恭和家园院长庞蕾介绍说。在这个社区,乐成养老长期持有经营占总面积40%的公共服务和活动空间,对未来的养老服务提供永续的专业经营。此外,养老居室由养老服务企业与符合条件的购买者共同持有,乐成养老永续持有每间居室5%的产权,95%份额出售给家有60岁以上老人的居民。

在京郊农村,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步伐也在加快。

昌平区史家桥村69岁的赵淑冉老人老伴和儿子均已离世,她与上大学的孙女孙金艳相依为命,低保是主要生活来源。她的膝盖做过手术,不能长时间站立。孙女非常孝顺,但不久后也将立业成家。

史家桥村副书记崔淑芝介绍,像赵阿姨这样的情况村子里不在少数。村子720人中有120人左右是老年人,儿女会把老人放在家中照料,但上班时间许多老人只能自己反锁在屋中,平日里陪伴老人的主要就是电视。好消息是,距离史家桥村不远的阳光之城养老院,被昌平区政府定为区域养老照料中心,为周边10个村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居家服务、老年人的日间托管和短期照料等服务。

阳光之城养老院院长龚晓燕介绍,作为附近唯一一家养老照料中心,村子里的老人大多不太能够接受住养老院的方式,所以上门服务也成为养老院服务周边老年人的一种重要方式。为帮助农村人口实现居家养老,北京市鼓励村民以自有住宅和闲置房屋兴办农村幸福晚年驿站,设置就餐服务、健康指导、呼叫服务、照料服务、休闲娱乐5个功能,并将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立绿色通道,医疗机构将为驿站内老年人就医提供便利。

“我们2016年就有了一张老年人口热力图,显示1平方公里的老年人密度,老年人口的分布有了形象的底数。”李万钧说,有了这张图,北京应对人口老龄化,也可以像“精准脱贫”一样进行,全市要实现85%以上的老年人真正被养老驿站覆盖。

◎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有删减)

猜你喜欢

医养照料居家
医养结合护理模式对多病共存老年患者自护能力及生存质量的作用
基于互联网医疗的居家智慧医养结合服务场景
学中文
居家信条
情防控常态化 居家防护不可少
痴呆照料面面观
澳大利亚照料者暂歇计划
加快疏通医疗体制梗阻
微生高的往事
初四居家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