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堡特语言学思想探析

2020-11-06于晓

北方文学 2020年17期
关键词:思维方式

于晓

摘 要:洪堡特是19世纪欧洲最著名的语言学家之一,他所开创的普通语言学理论,特别是他的“语言世界观”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将主要探讨洪堡特语言学思想的渊源,以及他的语言学理论的特点和主要内容,着重分析他的“语言世界观”理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洪堡特;语言世界观;思维方式

在近代西方语言学史上,威廉·冯·洪堡特是德国最伟大的语言学家之一。他曾担任普鲁士王国的枢密顾问,并创办柏林大学,但他最大的贡献还是在语言学方面。他把语言研究看作“人的研究”的一部分,指出语言学是“人学”。他的语言研究始终立于哲学的高度,强调从整体上、宏观上研究语言。另外洪堡特通晓多国语言,尤其是对汉语有非常深入的理解,他的语言理論不再局限于印欧语系的语言,因此也就更具普通语言学的价值。然而一种深邃的语言学思想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探讨其理论渊源有重要意义。

一、洪堡特语言学思想的渊源

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来源于多个方面,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德意志唯心论哲学思想,这使得洪堡特的语言研究始终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语言物质实体本身出发,这就形成了洪堡特语言观的独特本质。

(一)洪堡特继承并发展了赫尔德的观点

德国哲学家赫尔德认为语言与思维二者起源相同、同步发展、相互依存,各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性。这使得洪堡特在进行语言研究时进一步思考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并且始终强调语言的个性特点。这是其语言学思想渊源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洪堡特的语言研究具有更为广阔的人文科学背景,人们在寻索其语言哲学的渊源时经常需要走出语言学而涉入其他领域。

(二)康德哲学的影响

康德代表的是一种极为成熟的德意志唯心哲学。康德的哲学认识论把人类的知识构成分为感性和理性两部分,感性以直观现象为对象,知性则以概念思考为对象。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洪堡特将康德的这一哲学思想内化为感知和思维,这是洪堡特语言哲学的两个核心概念。他认为,感知和思维始终贯穿于整个语言发生和理解过程。洪堡特“语言内在形式”的观点,同样是受康德认识论的影响而产生的,康德认为语言的内在形式是由认知方式决定的语言资料构成的。洪堡特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语言观:“当语言作为话语而存在时,它是生成的结果,但语言又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活动,是一种积极地自我创造的

力量。”[1]

二、洪堡特语言学思想的本质和特点

(一)洪堡特语言观的本质

洪堡特是个坚定的人文主义者,“人的研究”是洪堡特一生坚持不懈探索的一个大题目。他认为“人性”是人的本质特性,每个人都以其特有的方式体现着民族性,语言也一样。因而他把语言研究看作是“人的研究”,强调“语言学是人学”。

(二)洪堡特语言观的内容及主要特点

(1)有机语言观。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个有机体,这个有机体包含两层意思:首先,语言是一个整体,无法分割为不同部分;其次,语言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过程。语言的这种特性要求研究者从宏观出发研究语言,并要考虑到语言各要素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例如语法研究与词汇研究是紧密联系的,二者相互融合,无法割裂开来。(2)语言自身的创造性。洪堡特认为语言不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产品,而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创造能力,语言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创造活动的结果。这种创造能力又分为规律性和非规律性两种。规律性的创造即是以有限之手段实现无限之运用。这种有限的手段与无限的运用可以看作是一种普遍的语言能力。儿童习得母语,成人学习外语都是以这种普遍语言能力为基础的。以上所说的运用有限的规则和手段进行无限的实践运用正是人类语言普遍创造特性的反映。而非规律的创造强调精神个性作用,个人精神特性是言语活动中非规律创造的源泉。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创造出新词语、新文体,正是这种非规律创造的体现。因此可以说,非规律性的创造反映了特殊性,而规律性的创造则具有一般性。(3)语言形式。洪堡特认为语言形式和语法形式是两种不同机制。对此,洪堡特将语言形式定义为一种语言将声音进行分割和重组,从而不断构造出词语和句子。世界上的语言有多少种,那么形式就有多少种。根据这一论断,洪堡特进一步把语言形式分为“内在语言形式”和“外在语言形式”。“内在语言形式”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语义和语法结构,“外在语言形式”则仅仅是指语音形式。因此,导致语言产生差异和多样性的根源就是“内在语言形式”。“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性”[2]。这一结论正是洪堡特根据“内在语言形式”这一概念而得出的。

三、语言世界观理论

“语言世界观”是洪堡特语言观的核心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关注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作用。洪堡特“语言世界观”的理论依据是: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手段,更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手段。洪堡特在其《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将“语言世界观”定义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我们甚至可以说,他完全是按照语言的引导在生活。人从自身中造出语言,而通过同一种行为,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属于某个人类群体的概念和想象方式的完整体系。”[3]从上面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语言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另一独特世界,人类在很大程度上必须通过语言世界来认识自然世界。语言世界观的差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上是感性在先,理性逻辑居上。通常一个民族的语言越往远古追溯,这种语言的感性色彩就愈加浓厚。例如因纽特人的语言中表示各种“雪”的词汇非常丰富,但缺乏雪的总称这样的词。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语言中对每一种不同的“树”都有一个名称,却没有“树”这个总称。词汇可以展示出一个民族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已经获得的知识体系,但我们在观察异族语言的时候,不应该用本族语言的世界观去评价别族语言。不能认为那些土著民族的语言以及缺乏抽象词汇的语言是低等的语言。因为这些民族的语言是与这些民族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一旦有需要,这些语言可以用自身的要素构成意义非常抽象的词。

(二)语法范畴的差异

语言世界观的不同在语言中首先表现为语法的不同,其次才表现为词汇的不同。任何一种语言都可以超越自身词汇的界限,但同时所有的语言都无法摆脱自身语法结构的规约。因此可以从语法范畴的运用来推断一个民族的语言世界观。但洪堡特在这方面又陷入“印欧语优越论”的怪圈,他认为语言的完善性是以屈折变化为前提的,而语言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思维的有效性,只有语法发达的语言才完全适宜于思想的发展。

(三)不同类型的语言作为思维工具的差异

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但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的制约。那么两种语法结构完全不同的语言,是否意味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思维方式也不同?语言学家朱晓农提出两种理论假说:一是语法的嚴密程度与社会法治程度呈现正相关性。也就是说语法规则严格的社会和国家,其法治程度也高;而语法规则不严格的,也就是类似于汉语这种采取“意合语法”的[4],其社会法治程度也偏低,而人治程度较高。二是语法结构和科学产生的关系。中国之所以产生不了现代科学,是因为我们没有演绎逻辑,根源在于汉语缺乏严密的语法。而逻辑在科学产生中起到关键作用。

四、洪堡特语言学思想的影响

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尤其是他的“语言世界观”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洪堡特语言观影响较深的有美国语言学家博厄斯、萨丕尔、沃尔夫以及后来的乔姆斯基等人。萨丕尔认为语言深刻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世界实际上为不同的语言所分割,拥有某种语言的每一个民族同时也拥有一个独特的世界。沃尔夫更进一步指出,语言不仅决定着人对世界的看法,而且决定着人的思维方式[5]。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假说的来源便是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理论。此外,乔姆斯基根据洪堡特的“语言的创造性”理论,创造了著名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洪堡特和乔姆斯基都深信存在着一种“普遍语法形式”,所有的语言和个人言语无不是以此为形式构造的基础。总之,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在欧美语言学界至今仍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178.

[2]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8

[3][5]林新华.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再认识[J].外语教学,1998(04):3–5.

[4]朱晓农.语言限制逻辑再限制科学:为什么中国产生不了科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06):10–28+164.

猜你喜欢

思维方式
浅议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隐喻中窥见的中西方文化
浅谈运用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改造传统出版产业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创新思维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浅谈中西方思维差异对高中生英语写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