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020-11-06薛姗

北方文学 2020年17期
关键词:借鉴意义儒林外史鲁迅

薛姗

摘 要:本文通过对《儒林外史》中范进、周进、严监生,陈和甫等经典人物和细节的剖析,对小说凝练、委婉、含而不露、绵里藏针的高妙讽刺作出有益研究。

关键词:儒林外史;鲁迅;讽刺性;借鉴意义

一、《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一)讽刺之成因

明末清初,封建社会已是强弩之末。吴敬梓亲眼目睹了官绅沆瀣一气,富家子弟醉生梦死,知识分子争名夺利,隐士高人骗吃骗喝等怪现象,发觉那些所谓名士表面上大仁大义,实际上丑恶虚伪。他对八股文和戕害知识分子的科举制心存不满。但迫于统治者的威慑,只能以一种婉丽美刺的笔触,抒发心中的无限痛苦和愤懑。

(二)讽刺之特色

1.立足现实,秉持公正,寓讽刺于客观的叙事之中

如实描写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是《儒林外史》的最大的讽刺艺术特点。

(1)含泪挖苦 戚而能谐

《儒林外史》假托明朝,但实际上写的是清朝。知识分子不再求索知识,探寻真理,而是整天想着如何出人头地,似乎读书就是为了中舉做官。这种论调让读书人个个神魂颠倒,以至于很多饱读之士也鬼迷心窍。封建末梢人们思想和文化上遭遇的双重危机,加之虚荣的社会风气,毒害了知识分子的心灵,造成知识分子性格和人生的扭曲。

(2)精炼夸张 妙趣诙谐

将随处可见的众生百态加以合理化的艺术夸张,是小说语言艺术的一大特征。吴敬梓要摹写一个主要人物,会把他放置于最广阔的底层社会中。重点刻画这个人向上爬的过程,以及底层知识分子没有显达时候的平民生活。只要人物一朝高中,他所肩负的反映世情百态的使命就完结了,从主要人物变为次要人物。

2.婉而多讽,意蕴深隐

吴敬梓所处时代,正是文字狱大行其道的时候。作者自此绝了对仕途的执念,转而以自己对世人的洞察,将身边的很多人物进行艺术加工之后,写进小说。假托明朝,实述清朝,这也是《儒林外史》内容婉丽的艺术特色。吴敬梓在选取被讽刺的人物典型时,虽无一字进行贬低,但作者爱憎却跃然纸上。作者采取白描的技法,如实摹写人物一言一行,《儒林外史》的一大群书呆子,纵然高中举人进士,也只会死记硬背四书五经。别的常识,丝毫没有。

(三)讽刺之内容

1.题材的真实性

《儒林外史》一大特色,就是在选择题材的过程中,高举真实性旗帜。小说中展现的世情百态随处可见,作者仅仅是将其归纳起来进行典型化创作,让读者看到栩栩如生的事物本身,进而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2.细节的夸张性

抓住典型人物的生活细节进行合理的夸张,将需要被批判的事物特质无限放大,借以揭露人物的真实嘴脸。严监生临终前举着两个手指头,赵氏知道他是怕点两根灯草费油,掐灭一根,他安然离去。这也是吴敬梓为世界文学贡献出的世界级别的吝啬鬼,足以与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相媲美[1]。

3.悲剧性和喜剧性相结合

从生活的喜剧层面去发现其潜在的悲剧意蕴,发现悲剧里面蕴含的喜剧色彩。这是吴敬梓行文另一大特点——悲喜交织。小说讽刺的分寸感拿捏得极好,除了对科举制的抨击,也有对人间愚夫愚妇的嘲弄,对不公正的世俗礼法的揭露。人物个性不同,讽刺的方法和程度也不尽相同。讽刺的态度,也会伴随人物地位的升降和人性的改变而改变。

(四)讽刺之手法

1.明比与暗比

所谓的明比暗比,是根据作者寓意的高低来说的。普通的社会丑恶现象,当局还可以容忍。因此作者就采取明比写法。譬如写周进和范进中举前后的遭际,周进一把年纪,因为没有功名,受尽冷眼。一旦高中之后,那些曾经用脚踩过他的人,立即转了一副面孔。而范进高中前,家里揭不开锅,捷报送到,范进乐极发疯不说,众位邻居也拿着鸡蛋酒米前来帮忙。就连当过知县的张乡绅也不请自来,送房送钱。

2.远比和近比

从全书结构来看,有远比也有近比。以其用意不同,有的在极短的篇幅里进行比较,有的则相隔几章进行比较。有时远比通过暗比的方式体现,譬如两种官吏人生浮沉的对比;但有时也会采取明比的方式,如开篇所写的正面人物王冕和全书知识分子群丑的对比。近比让人获得极大的阅读快感,因此应用最广泛。

3.人物的自比、互比、侧比和气氛对比

按照对比的对象分为人物的自比和互比,以及侧比和气氛的对比。所谓自比,是在同一个人物身上进行对比。譬如第三回描写胡屠户。范进刚刚进学,还没有彻底改变社会地位,所以胡屠户还能摆摆丈人的威风。但当范进问他借钱去参加乡试的时候,又被胡屠户一口唾在脸上。

可范进一旦中举,胡屠户顿时换了一副嘴脸。见范进后衣襟滚的皱了,还不厌其烦的一路上低头扯几十回。如此前倨后恭,自相矛盾的言行,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一个典型的市井小人形象[2]。

二、《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对后世的借鉴意义

《儒林外史》的主旨,是以世人热衷功名利禄,由此产生的种种悲喜故事为小说主线。在作者眼里,知识分子分三类,那些因为趋炎附势,羡慕他人功名利禄而去攀附和取悦他人的人是一类;那些因为自身有功名,以富贵骄人的人是另外一类;那些曾经被名利禁锢,但最终看破,摒弃功名心的人是第三类。这是吴敬梓最欣赏的一群人,是真正的儒林中流砥柱。

吴敬梓眼冷心热,虽然是讽刺小说,但其针砭时弊的背后原因,还是对家国的无限热爱。因为爱,他更无法容忍那些儒林败类腐蚀国家的肌体。《儒林外史》中所描写的那些礼崩乐坏的景象,种种丧尽天良的行为背后,是一个王朝垂死挣扎的背影。作家大笔如椽,鞭挞道德失衡,精神苍白虚无的病态社会。

这种以批判和讽刺作为主题的创作,不但为清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打开了新的大门,也对后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就是在《儒林外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小说的另一大艺术特色,是人物形象的剪影式和速写式描写。《儒林外史》并无固定的主角,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长篇小说,更像是一部由短篇交织而成的长篇。选择聚焦于一个人最醒目的性格特征,在相对静止的环境里,展现外界风云的变幻莫测。从漫长的人物性格进化史选取一个最典型的片断,然后在人前展示,通过夸张的笔法,将人物的典型性格放大给世人[3]。

三、小结

归纳起来,吴敬梓以全新的讽刺技法,呈现出很多栩栩如生的知识分子形象。对于八股文和科举制,吴敬梓悲愤地指出它扭曲人的天性,以至于官员没有个官员的样子,知识分子没有个知识分子的体统,大家都一起在名利面前迷失了。

小说别开生面的地方,是以喜剧方式展现悲剧人生。书中的悲剧人物,绝大多数依然是有缺点的普通人。这些人被时代裹挟着,无力对抗科举制的荼毒。只能任凭丑恶的社会风气把自己逐步扭曲成思想迂腐、言行腐朽、面目可憎的样子。

但是这些人里面,绝大多数依然不失本分善良,甚至有令人喜爱的一面。吴敬梓对其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嬉笑怒骂,又饱含深情。小说最精彩绝伦的讽刺技巧,即含着泪微笑。这也是这部小说能够开中国讽刺小说先河,并且跻身于世界文学之列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鄢宏福.中国传统文人形象在英语世界的建构与价值观念传播——以《儒林外史》的传播为例[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2(06):141–147.

[2]陈元芝.互文性视角,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探究趣味——以《儒林外史》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19(24):37–42.

[3]黄腾.《儒林外史》对唐传奇中女侠形象的继承与重构——以沈琼枝形象为例[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5):108–112.

猜你喜欢

借鉴意义儒林外史鲁迅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鲁迅《自嘲》句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儒家思想与明治维新后日企的管理理念
《儒林外史》的坡式交际模型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