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一粒神奇的野草种子
2020-11-06曾宝俊
曾宝俊
小麦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粮食,还对人类走向文明起着关键性作用呢!
远古时期的人类,无法直接食用那些叶片坚硬、营养价值很低的禾本科植物。虽然人类会使用火,但禾本科植物的叶子太硬,就算是用水煮、用火烧也无济于事,可是它们的种子却是可以吃的。
我们都知道,现在人类的粮食包括小麦、水稻、玉米等谷物,这些都是禾本科植物的种子。只是禾本科植物的种子太小,把它们收集起来变成粮食,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会掉落,这种特点在科学上称为“脱粒性”。对于以自身的力量来播撒种子的野生植物来说,脱粒性是极其重要的性质。如果种子成熟之后不掉入地面,它就会灭绝了。所以,种子不掉落这一性质对于植物来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如果有一些种子因为基因突变,变成了不掉落,这种性质就被称为“非脱粒性”。
在远古的某一天,远古人类当中的某一个人,偶然间发现了小麦这种极其稀少的植株。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便诞生了:人类的文明原来起始于一粒小麦的种子。
对,你们不难想象,那个聪明的人,将小麦小心地收集起来。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把小麦碾成粉末,可以当粮食食用,而小麦麦粒种在地里,又能长出新的植株。
一开始,小麦的种植并不是顺利的。在公元前9500年之后,纳图芬人的后代除了继续采集和研磨野生谷物,还开始以越来越精细的手法来培养种植。采集野生谷物的时候,他们会留下一部分作为下一季播种之用。他们发现,播种的时候,如果把种子深深地埋在地下,而不是随便撒在地面上,效果会好很多。于是,他们开始犁地、整地,也一步步开始除草、防虫、浇水、施肥。从此人类逐渐告别了饥饿和寒冷,生活得越来越好了。
虽然早在4500年前小麦就已传入中国,但最初并没有得到普遍种植。在考古发掘中专家们发现,直到西周时期,小麦才开始在中国的北方得到大面积种植。另外,无论是小麦还是稻米,最初的制作方式都是用煮器或者蒸器以颗粒的形式进行蒸煮的。哎!这样制作,多难咀嚼、消化啊,再说,口感也不好啊!尽管当时的人们曾尝试进行改良,比如将小麦粒舂碾成碎屑,然后再进行蒸煮,但口感依旧不佳。饮食上的不习惯,导致小麦遭到人们厌弃。然而,由于小麦能冬种夏收,可以与当时的主要农作物粟等轮作,用以解决青黄不接时的口粮,所以,汉人董仲舒请求皇帝召见大司农,让关中百姓种植小麦。因此,从西汉中叶到南北朝时期,黄河两岸居民逐渐过渡到以小麦和小米为主食了。随着小麦的大面积种植,多种多样的面食也开始出现。据考古发现,夏、商、周、春秋时期,磨粉工具主要是石磨棒、石磨盘、杵臼等。这些工具的确可以将小麥加工成面粉,但效率较低。
战国晚期,中国出现石转磨。至西汉时,石转磨已较普遍应用,于是,人类由“粒食”改为面食。再后来,工具和技术的改良,使得小麦逐步成为人类的主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