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叶一乾坤:《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宋瓷成就

2020-11-06乔楠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 中外历史纲要,宋瓷成就,制瓷技艺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19-0024-05

随着2019年新版统编教材的试行,新旧教材间的“变”与“不变”成了中学历史教学高度关注的话题。通行了十几年的人教版教材立足于专题,将教材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册必修;现行的统编教材立足于时间脉络,将教材分为中国史与世界史两册。前后两套教材对于知识的呈现方式是不同的,前者重在聚焦,知识不在于全面,而在于聚焦重要话题;后者重在纲要,知识反映人类历史长河中的重要趋势与关键事物。可以说,新旧教材的“变”是直观的,从立意、体系、知识等方面能够明显感知,而二者间的“不变”则常常为我们所忽视,“不变”意味着交集,意味着知识点本身的重大意义,我们要在“变”的大趋势下,捕捉“不变”的内容,从中挖掘其深刻意涵。

宋代瓷器就是新旧教材间“不变”的代表之一。中国享誉世界的众多手工业中,冶金、制瓷和丝织拥有难以替代的地位,而中国更是因瓷器精美、影响广泛,被西方誉为瓷器之国,小写的china是瓷器,而大写的China则是国家的象征。从旧教材对于中国古代制瓷业发展的脉络梳理来看,商代出现原始瓷器,东汉出现成熟的青瓷,北朝出现成熟的白瓷,隋唐出现南青北白的局面,宋代瓷器大放异彩、出现五大名窑,元代烧制青花瓷,①明清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可以说在旧教材中,每一个时间段各有特色,宋代瓷器重要,但是尚未作为中国古代瓷器的主要代表,而是诸多代表之一。而在新教材中,仅有两处提及古代瓷器,一处是“东晋与南朝”章节,“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②这里只是作为各行业的发展简要提及;另一处则在宋元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③可以说宋代瓷器在新教材中成为中国古代瓷器当之无愧的重要代表。那么新旧教材为何会在宋瓷出现交集,这一“不变”体现了宋瓷怎样的地位,进而又能说明什么呢?

一、宋瓷的时代成就

宋代瓷器代表的是单色釉④的顶峰,而元代瓷器代表的是双色釉的开启,因而新教材把宋元瓷器作为中国古代瓷器的典型体现。宋末元初之际,众多窑系已毁于战乱,元朝时,景德镇窑系实际上是一枝独秀,青花瓷成为社会主流,这与宋代的情况大不相同,宋代的窑系千姿百态,技法、风格各异,南北制瓷业交相呼应,因而宋瓷时代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时代。

说到宋瓷的成就,“中国近代第一部陶瓷通史《中国陶瓷史》记载:‘宋代瓷器,真能集前代之大成……至大观、政和等时作品,则釉薄如纸,胎薄如漆壳,声如磬,具有胎和釉溶成难分之瓷。瓷器至此,可谓登峰造极矣。”①评论中有两处格外引人关注,一个是“集前代之大成”,也就是从商代瓷器产生之时经千百年的发展,宋代瓷器在做工和审美等方面都达到了极为成熟的境地,完美地体现了历代瓷器的精华,而这一集大成并非定格在宋代,元明清之际景德镇成为瓷都,其主要技艺源自宋代制瓷,因而宋代的成就得以延续;另一个是“登峰造极”,评论提到了釉、胎轻薄,瓷器敲击之声清脆,釉胎合二为一。而宋代“登峰造极”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陈寅恪先生之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先生所说的是文化,但却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缩影,宋人常于文化、审美处独步古今,而宋瓷是一个集工艺、生活与雅趣于一体的结合体,所以宋瓷之“登峰造极”有时代之精神。那么宋瓷的时代成就具体表现是什么呢?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瓷窑分布。

“1949年以来,陶瓷考古发现的古代瓷窑遗址,分布于我国170多个县市,其中分布有宋窑的就有130多县,占总数的近80%。”②从窑址的分布看宋代制瓷的兴盛程度,可以看出宋代瓷器绝非“五大名窑”能够覆盖的。瓷器窑址的选择有诸多考虑因素,宋窑占比多并非意味着诸多条件出现了质变,而反映了宋代对瓷器的推崇,宋代政策对制瓷的推动。

2.著名窑口。③

宋瓷为后世所推崇的主要是北宋五大名窑,分别是汝窑、官窑、定窑、哥窑和钧窑,同时闻名于世的还有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和耀州窑等。唐代以来,瓷器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宋代有所突破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瓷器佳作,在表1所呈现的五大名窑特点中,胎质、釉色都出现了多元的选择,其中官窑的“紫口铁足”、哥窑的“冰裂纹”、钧窑的“窑变”等都是展现技艺、引领审美的佳作。如今五大名窑的传世作品极少,世界众多文博单位常以收藏五大名窑作品为荣,并将之视为镇馆之宝。

3.瓷器种类。

宋代开始大大拓宽了瓷器的使用范围,使瓷器的使用上至宮廷下至民间,无不称便。可以说,宋代匠人克服了重重困难,进行了技术的革新,使瓷器更易成型,宋瓷从数量上与使用范围上大为改观。宋瓷的种类可谓是丰富多彩,有满足祭祀的,如豆、簋、樽等;有满足装饰的,如瓶、炉、鼎等;有满足雅趣的,如砚、盏、杯等;更有反映广阔生活的,如碗、盘、碟、壶、罐等。而宋瓷的种类创新也是颇为凸显的,枕、盏、瓶等都能制作出多种姿态,以瓶为例,当时出现了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葫芦瓶、双耳瓶、五孔瓶、瓜棱瓶、胆瓶、琮瓶等,令人叹为观止,工匠立足于现实生活,充分运用长短粗细、弯曲横直,使宋瓷呈现千姿百态。④

4.宋瓷审美。

宋瓷崇尚质朴、纯粹之美,其胎体轻薄、敲击清脆、外表光洁,多数釉色有素净之感。宋瓷的审美主要有“似玉”文化、内敛文化和质朴文化:“似玉”文化源自中国古代对玉的推崇,玉的纯粹与剔透,玉的温润质感,备受人们的喜爱,北宋时宫廷瓷器就有仿古玉的佳作,后来南方青瓷又达到了凝翠的效果,实现了“似玉、非玉而胜玉”的独特意境;内敛文化出自宋学的气质,不同于唐代的奔放热烈,宋代讲求内在的“涵咏”,宋学尤重修身养性,倡导雅文化,宋瓷表现为不刻意追求色彩的艳丽以及装饰的繁杂,外形简洁、釉色凝重,呈现一种内在的涵养;而质朴文化出自宋代三教合流的借鉴,道家的“清静无为”、佛教禅宗的“参悟”都影响着宋瓷的走向,这一时期的仿生造型、淡雅釉色以及愈发凸显的饮茶功用,烘托出天人合一、禅茶一韵的意涵。宋瓷审美体现为造型的秀丽空灵、形神兼备,釉色的自然冲淡、温润如玉,纹饰的简约质朴、气韵生动。①

二、宋瓷的技艺突破

宋瓷蕴有众多技术突破与创新,可以说制瓷技艺就是解开宋瓷辉煌之谜的一把钥匙。

1.制坯的分工。

瓷器制坯是基础性工作,有形状、尺寸、薄厚的具体要求,也有“泥条盘筑、泥片拼接、捏塑、轮制、模制等方法”。②宋人蒋祈的《陶记》是我国第一篇讨论制瓷工艺的专文,里面提到“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利坯、车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规则,各不相紊”。③其中陶工负责基础塑形,利坯负责平整光滑,车坯负责特殊造型,印花、画花、雕花负责瓷胎美感,《陶记》在寥寥数语间已让我们窥探到了宋代制瓷的分门别类、井然有序。

2.施釉的变化。

宋代的釉色打破了以往青、白、黑的格局,讲求创新与色彩变化。伴随着对矿物质的不断认识以及燃料由炭向煤的转变,宋人对于釉料的提取与温度的把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烧制出来的瓷器釉色富于变化,如钧窑瓷的灿如晚霞,汝窑瓷的含蓄凝脂,景德瓷的青碧如水,龙泉瓷的梅子青青等,甚至还有利用冷却技术让釉面开裂的哥窑瓷,呈现如丝成网的独特美感。

3.烧制的创新。

宋代之前,烧制工艺大多采用正烧,即瓷坯正面放置,为提高效率,往往将碗、盘等层层相叠,而因受力问题器物容易变形,大大制约制瓷的产量。宋代时则大胆改进为覆烧,即将瓷坯倒置,层层相叠,此时瓷器形态的稳定性大为提升,成为批量生产的重要保证。同时,烧制过程中,窑内的烟气对釉面有影响,窑内前后膛的受热不均对质量有影响,宋人于是采用相对密闭的“匣钵”容器,这是一种耐火材料,将瓷坯放在匣钵内,成功解决了隔绝与受热的问题。

4.窑炉的改良。

在宋以前窑炉主要采用外形狭长的“龙窑”,而龙窑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温度的升降掌控较难。宋人对龙窑进行了改造,窑炉形成窑头小、窑尾略大、窑床更为宽阔的结构,烧窑时先从窑头开始依次向后进行,因窑头空间小,便于温度迅速升高,窑床则承载主要的烧瓷任务,而结束时熄灭燃料,因窑头小、窑尾略大,且通体狭长,窑身构成了绝佳的降温烟囱。④这一时期又出现了以耀州为代表的“马蹄窑”,形式小巧、结构坚固,是对龙窑的有益补充。

三、宋瓷的社会推动

宋瓷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时代的营造,也离不开实际的需求与市场的推动,理解宋瓷要从成就的现象到技术的支撑再到社会的造就,实现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

1.时代营造。

宋瓷的发展依托于国家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昌盛,时代的营造是宋瓷发展的深厚土壤。

首先,新旧教材在展现宋代风貌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及北宋对于中央集权的加强,都提到“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策略,即通过收回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来实现对地方割据的遏制,实现国家内部的安定,因而从政治层面来说,宋瓷发展拥有了难得的平稳环境。

其次,宋代经济的繁盛为中国古代所罕见,从立国之初,太祖就颁布《商税则例》,方便行商坐贾,其后历代继承者均延续宽容的商业政策,造就了城市贸易中市坊界限的打破与早市夜市的出现,意味着古代商業中时间、空间的限定得以突破,而市镇贸易的便利造就了宋代商业城市的不断兴起,也带动了城郊草市贸易的兴盛,宋代开始把商税收入作为财政支柱,宋瓷作为兼具审美与实用的工艺类商品,在宋代宽容的商业环境中大放异彩,城内与草市贸易中多能见到宋瓷的身影。伴随着宋代边境榷场贸易与海外贸易的兴盛,宋瓷由于其轻薄、美观、实用等特点备受欢迎,使其成为不可或缺的贸易商品。

再次,宋代以“崇文抑武”为国策,虽为防范动乱,但实际造就了文臣云集、科举繁盛之势,宋瓷的“似玉”质感,审美的简约、雅致,引发了宋代文人的极大关注,使宋瓷不断受到文化上的推崇。

2.社会风气。

宋瓷的工艺改进离不开生活所需、市场所需。宋瓷的兴盛由官方倡导、民间呼应而起,并由工艺改进、审美提升步入佳境。

北宋建立之初,国用相对匮乏,统治者倡导节俭之风,在祭祀礼仪上多以瓷器代替金银器,以清水代替酒水,宫廷内的装饰物也多采用瓷器,所以瓷器本是贵重器皿的替代品。后来南方政权吴越称臣之际,每年供奉大量越窑珍品,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吴越进献越窑瓷器多达1.5万件,越窑青瓷的如玉、清脆使得瓷器备受审美上的青睐。

北宋官方的大力推崇引发了世人的效仿,茶肆酒楼以陈设瓷器为时髦,士大夫之家也多摆设瓷器为装饰。瓷器成为宫廷礼乐所需、陈设赏赐所用,也成为社会上流竞相追逐的对象。

而伴随着人们对瓷器的追求,制瓷工艺也在不断变革,成本与产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宋代以前,中国古代的器皿多为陶器,文献记载常称为“瓦器”,可以看出简陋之意。而人们对居家的碗、盘、碟等器皿更看重瓷器的光滑、清洁、不透水等特性,其美观程度也是大大超过陶器,因而瓷器开始融入百姓生活。

饮茶之风的盛行,也成了推动瓷器审美的重要力量,茶壶、茶盏、茶托、茶杯多由瓷器担当,茶艺比拼的斗茶更是看重瓷器的色泽与纹理,黑瓷能衬托茶沫之白洁,兔毫能烘托选茶之精细,足见瓷器兼具风雅与生活之需。

瓷器在百姓日常生活的融入,得到了商税史料的侧面印证。《宋史·食货志》记载,仁宗朝的边境贸易明细中,瓷器与金银、布帛、香药等相比肩,瓷器的产量已大幅提升;神宗朝熙丰变法时,瓷器交易开始有了第一个博易务,即元丰五年(1082年)的饶州景德镇瓷窑博易务,瓷器广泛出现在生活之中,成为政府税收不可忽视的领域;徽宗朝的商税法令中,明言“诏在京诸门,凡民衣屦、谷菽、鸡鱼、蔬果、柴炭、瓷瓦器之类,并蠲其税”,瓷器已成为百姓的生活必需品,朝廷把对瓷器税收的减免作为关注民生的重要方面。①

3.市场推动。

宋代相对繁荣的商品经济使得瓷器的市场异常广阔,宋代开始,城内商业贸易的时间空间限制被打破,城市的经济职能空前凸显,瓷器凭借宽松的商业环境广泛出现于各个角落。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了杭州市场上贩卖的居家杂货,“家生动事,如桌、凳……青白瓷器、瓯、碗、碟、茶盏、菜盆……乌盆、三脚罐、枕”,②其中青白瓷器、瓯、碗、碟、茶盏均为瓷器,三脚罐与枕也有瓷器制品,宋瓷已是市场中不可或缺的商品。而此时的宋瓷外销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一方面源于宋朝对海外贸易的重视,外贸规模往往较大;另一方面源于宋瓷本身对于衣食住行的重大改变,尤其是餐饮用具的便捷性,宋瓷在海外广受欢迎。北宋朱彧在《萍洲可谈》中描述了外销的情景:“船舶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广隙地也!”①文中的陶器是瓷与陶的统称,从文献记载中可以感知宋代海船之巨与宋瓷贩运之多,而从目前诸多的海上考古发掘也可以证实。宋代国内外商品交易的活跃与市场的广阔,推动着宋瓷贸易的迅速发展。

四、结语

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握新旧教材交集的点,即“不变”的点,从中挖掘出其丰富的意涵。宋瓷既是新旧教材的“不谋而合”,也是纵向的时间轴与横向的地理轴之间的重要交汇。从时间来看,它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关键点,是里程碑;从地理来看,它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商品,是文化名片。宋瓷成就是一种时代高度,有着分布、种类、窑口、审美的卓越性,背后有着精湛的工艺改进,有着广阔的时代背景。同时宋瓷在以积极的姿态走出国门,影响世界,正如国外学者所言:“累世以来,茶和丝绸虽然是东西贸易的主体,但谈到推动跨文化对话,促进意念、纹饰、设计和技术创新的交流,则非瓷器贸易莫属。”②

宋瓷是新旧教材交集的一个事例,我们要留心观察教材间的共性与交集,同时多去体会新教材中“纲要”二字所代表的精挑细选,一方面把知识点放大,去探讨内部的分门别类、深刻意涵;另一方面把知识点缩小,用时间、空间的维度去考量它,在联系、对比中得到认识的升华。

【作者简介】乔楠,中学二级教师,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王湉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