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热点与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科学计量分析
2020-11-06谢雪莲李会琴陈嫣琳赵俊洋
谢雪莲, 李会琴, 陈嫣琳, 赵俊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目前,在《“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指导下,我国乡村发展和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任务依然艰巨。可持续生计思想为我国治理贫困问题和促进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实现对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生活状况、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农户生计转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与现象,由于我国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村落地理位置偏远以及资源环境复杂等因素,我国目前在实现农户可持续生计过程中仍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1]。为有效解决我国贫困问题,推动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对国内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十分必要。
可持续生计(Sustainable Livelihoods)重点关注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强调人们的生计需要强效的修复及恢复能力,从而进一步达到可持续的状态[2]。随后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及国际人口大会上,可持续生计的重要作用与现实意义逐渐得到认可,并被运用到贫困治理和乡村发展等领域。当前,鲜有关于我国农户可持续生计的研究综述,也缺乏基于计量方法的文献归纳与总结。文献计量法对特定时间范围内某一具体领域研究内容的发展趋势能够有效进行定量化分析,从而能更客观地掌握该领域的研究态势[3]。基于此,本文借助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 V软件对我国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分析,识别与构建该领域的知识图谱与聚类,揭示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内容,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后续农户可持续生计领域的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的挖掘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主题=农户”“主题=可持续生计”“主题=农民”和“主题=可持续生计”为条件进行高级检索,时间跨度为所有年份(数据收集截止时间为2019-07-12),初次检索文献共612篇,对检索文献进行整理、筛选,以及剔除笔谈、会议通知和研究报告等无效数据,最终获得了602篇样本文献,其中包括385篇期刊论文和217篇硕博士论文。
(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工具CiteSpace V对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分析法将传统的科学计量分析与信息可视化技术相结合,能够通过数据搜集、信息分析和图形绘制等一系列方法帮助研究者从海量的信息中聚焦于某一领域或学科的知识,以探索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演变规律[4]。目前,知识图谱分析已被运用到社会学、旅游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利用知识图谱对本领域内知识体系进行分析和刻画。本文引入CiteSpace V软件,借助其关键词(Keyword)、作者(Author)及机构(Institution)等分析功能对国内农户可持续生计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国内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的知识图谱,探讨该领域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为我国农户生计未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 文献分布分析
(一)发文时间及数量
研究领域的发文数量能够有效反映出该领域特定时间内的研究情况。通过对获取得到的602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国内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的年度发文量情况如图1所示。从文献数量来看,国内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缓慢起步阶段(2005—2008年),该阶段为国内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的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偏少,农户可持续生计开始进入学术界的视野;第二阶段为低速增长阶段(2009—2012年),该阶段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有关农户可持续生计的研究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第三阶段为快速增长阶段(2013—2016年),该阶段的文献量呈爆发式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51.85%,形成了农户可持续生计的研究热潮;第四阶段为平稳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该阶段的研究成果表现出相对平稳的态势,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学者对该领域研究从各方关注到逐步稳定的态势。
图1 国内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发文数量
(二)发文期刊分布
发文期刊的分布状况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本领域论文的含金量和权威性,既能了解期刊的办刊方向,又能为学者发表论文提供帮助。选取国内农户可持续生计相关研究载文量排名前五的期刊(表1),其载文量均在5篇以上。从期刊质量来看,其期刊均属于核心期刊,来源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论文的学术水平较高且影响力度较大。但其载文数量偏少,可见国内农户可持续生计领域的高水平论文有待增加。
表1 国内农户可持续生计载文期刊情况
(三)基金分布
对文章所属基金项目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了解本学科领域受学者关注的研究内容,从而进一步掌握该领域的研究重难点。对国内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相关文章所属基金项目进行梳理得出,共有390篇文章受到基金资助,占论文总数量的64.78%,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论文居多,多达164篇。总体而言,基金资助论文占比量较多,表明与国内农户可持续生计相关的研究申报课题是申报者关注的热点内容,该领域受到学者们的青睐。
表2 文献所属基金分布情况
三 可视化分析
(一)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的重要程度分析主要通过频率(Frequency)和中心度(Centrality)两个重要指标来衡量,高频关键词代表在某个时间段内研究者关注的主流研究内容或先进的研究技术等,它能够反映某一特定领域的研究热点。关键词中心度越高,则表明其对应的节点对整个图谱网络的影响力越大。当中心度超过0.1时,该节点对应的关键词则对整个研究网络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且所联接的研究热点之间的关系越强[5]。
考察国内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热点,形成了由109个关键词(N=109)、121条边(E=121)以及网络密度为0.020 6(Density=0.0206)构成的知识图谱。由图2可见,最大的节点为“生计资本”,其次为“生计策略”“可持续生计”“农户生计”“生态补偿”等关键词。中心度超过0.1的关键词共10个,“农户生计”和“生计资本”中心度值最大,见图2、表3和表4。通过关键词分析,能够直观了解到我国农户可持续生计的研究状况。
图2 我国农户可持续生计文献关键词图谱
表3 我国农户可持续生计文献关键词频次(前10位)
表4 我国农户可持续生计文献关键词中心度(前10位)
(二)发文作者及机构分析
通过CiteSpace V软件对选取文献作者进行分析,可以清晰地识别出某一领域的核心作者及其与其他研究者之间的合作、互引关系[6]。由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可知,当前我国从事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的学者较多且较分散,部分学者之间有合作关系,但由于节点之间的连线较少,因此该领域尚未形成核心研究团队。发文量较多的作者有苏芳、丁士军、杨新军、赵雪雁、何仁伟,其发文量均超过7篇。从发文群体来看,各团队之间的学术交流较弱,呈现出“大分散,小聚集”的特点。这表明国内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领域中,核心作者的集中度和相互合作关系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国内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的核心机构主要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从发文机构的地域来看,主要以中部和西部地区为主,东部地区极少,存在着地域不均衡的现象。从合作强度来看,图谱节点连线仅24条,网络密度为0.023 2,表明各发文机构的连线较少,该领域尚未形成广泛且紧密的学术合作网络机构。因此,各大学术机构应该加强学术联系,共同带动我国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学术研究(图3、表5)。
图3 我国农户可持续生计发文作者聚类知识图谱
表5 发文量前四的研究机构研究情况
(三)研究前沿与趋势分析
为了解某一领域研究热点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态势和研究前言发展概况,利用CiteSpace V软件对我国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热点进行时区分析,在关键词知识图谱的基础上,得出10个主要的聚类主题,并构建出该领域时间线程可视化图谱。通过对研究前言的主题进行辨识,能够预测某一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及待需解决的研究问题[7],而突现主题词对探索研究领域的突现变化及对研究趋势的判断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利用软件Visualization中的 Citation Burst History功能,获取得到4个突现关键词,即“生计资产”“生计”“生态补偿”和“精准扶贫”。“生计资产”的突现时间跨度较长,而“生态补偿”及“精准扶贫”的跨度时间较短,这说明农户的生计资本状况一直是可持续生计研究的关键问题。此外,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转变方向,且受我国政策影响较大。
国内学者对农户可持续生计问题的关注聚焦于生态保护与生计转型研究。2012年以来突现主题词转变为“生态补偿”,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我国中西部地区退耕农户和移民农户的生计问题成为该领域的热点区域,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变化、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农户生计转型问题研究。通常利用可持续生计框架来评估农户生计状况、尤其是生态移民、生态补偿农户、易地搬迁农户的生计综合评估,并据此进行深层次剖析,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及建议。
国内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与我国扶贫、脱贫政策高度吻合。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颁布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得以快速稳定开展,扶贫工作逐渐进入攻坚阶段。此外,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由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核心主体为贫困农户,于是在我国扶贫、脱贫政策的实施背景下的贫困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成果呈逐年上升趋势(图4、表6)。
图4 我国农户可持续生计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表6 我国农户可持续生计突现词统计(前四位)
四 国内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
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综合考虑关键词、发文作者及机构情况,对我国农户可持续生计的研究热点内容进行了相应整理剖析,并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进一步梳理出国内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发展脉络。
(一)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内涵
可持续生计是涵义较广的复杂概念,多侧重强调在其实际应用研究中的社会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当前较为有影响力的是英国国际发展机构DFID[8]建立的可持续生计框架(SLA),该框架从脆弱性背景、生计资本状况、组织及政策转变、生计策略及生计结果五部分对贫困人口展开整体性研究,对于辨识影响贫困的因素、生计发展能力的增进等具有重大作用。陈相凝[9]等结合西藏农牧区贫困农户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西藏农牧民可持续生计框架,突出说明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结果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并由此而形成了一个农户生计循环动态的过程。刘玲等[10]在对可持续生计框架修正改进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研究中的可持续生计框架(RT-SLA),并通过河南郝堂村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调研对RT-SLA框架中的指标选取、测量进行验证。可见,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在不同领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完善。
(二)生态政策与农户生计
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即是人地系统之间的关系,探讨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是人地系统科学的研究热点,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关注的重要命题[11]。作为乡村地区最基本的决策单元,农户适应内外部环境所做出的生计策略对生态环境有着重大影响,而生态政策的实施又会对农户生计资本的重构、生计风险的抵御、生计结果的转变等产生作用。
退耕还林工程和生态移民政策对国内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最为深远。退耕还林工程最早于1999年在川陕甘三省试点,后逐渐推广到西北、华北、东北等生态环境恶劣地区,旨在保持水土、防止生态恶化,缓解环境压力[12]。而我国贫困农户多地处于以上生态环境脆弱的欠发达地区,农户所采取的不合理生计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到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因此“保护生态环境”与“摆脱贫困生计”两者间的关系逐渐进入学者们的关注视野。国内学者多以特定案例地为研究对象,重点对比研究该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前后农户生计资本和生计策略的变化[13-14]。退耕还林工程改变着农户土地利用的方式,使得农户加大对剩余耕地的投入,耕作质量得到提升,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带来的农业减产,促进农户的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稳定增加[9,15-16]。
生态移民则是以政府为主导,旨在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而进行的农户迁移活动[17]。国内学者主要对灾害区移民、库区移民和易地搬迁移民等主体的生计状况展开研究[18-20]。一方面,移民搬迁作为一种新型的生计策略,农户搬迁后的生计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使得移民农户的自然资本得到明显改善[21]。政府对移民农户的持续帮扶,移民农户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逐渐增加(如教育、技术培训等),降低了农户生计对耕地、林地等自然资源的依赖性[22]。同时,生态移民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非农生计的转变与重构,对农户脱贫增收和可持续生计的建立具有积极作用[23]。另一方面,生态移民存在敏感性和脆弱性,搬迁后农户稳定的生计模式被打破,农户原有的生计资本受到各种因素的约束和冲击,部分移民农户仍处于贫困状态[24]。
(三)乡村旅游与农户生计
作为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替代手段之一,乡村旅游的发展打破了农户原有的生计模式,改变着农户的生计环境。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户生计资本和生计策略等维度产生着重要影响,它改变着农户生计资本的储量、质量和配置组合状况,使得农户生计资本间的组合、流动以及转化方式朝着多样化趋势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户抵御外部风险能力,降低了生计脆弱性[25]。在生计资本研究中,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农户的金融、物质和社会资本明显提升。另一方面,旅游的发展使得资源竞争加剧,影响着农户对自然资本的获取,使其成为劣势资本,从而可能加剧乡村地区内部的冲突[26]。
乡村地区所处的旅游发展模式、旅游发展阶段和相关利益者态度等因素均影响着农户生计策略的选择。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农户的生计策略逐渐由非旅游生计转向旅游生计。生计资本的重组又会对生计策略和生计结果造成影响,农户根据自身生计资本的配置状况可以分为纯农户、务工主导型、半工半农型、旅游专营型和旅游主导型等五种类型[27]。此外,按照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百分比,又将其细分为低度、中度、高度以及重度依赖型生计策略[28]。在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随着乡村旅游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当地村民社会、人力和物质资本均得到了明显改善,生计资本的差异导致了农户生计模式的分层,形成了半工半农型、旅游兼营型等不同生计模式[29]。在草原牧区,草原旅游的发展使得牧区农户出现了旅游主导型、旅游专营型等多元化生计模式,这也极大地提升了牧区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30]。
五 结论与展望
(一) 结论
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 V可视化软件,对我国农户可持续生计领域的知识基础、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其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分析,现得出以下结论:(1)从文献基本特征来看,一是我国农户可持续生计领域的文献数量经历了缓慢起步、低速增长、爆发式增长及平稳发展四大阶段;二是该领域研究文献所属学科较广泛,学科的交叉性强且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载文期刊较复杂,高水平且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数量有待增加;三是我国学者申报有关农户可持续生计内容的基金项目较多,基金资助论文成果较丰富。(2)从可视化图谱分析来看, 我国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尚未形成核心的研究团队,发文作者较分散,但形成了以丁士军等学者为主的研究队伍,呈现出“大分散,小聚集”的特点;同时,该领域尚未形成紧密且稳定的学术合作网络机构。(3)目前,我国农户可持续生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可持续生计框架内涵的探讨、农户生计与生态政策关系分析以及乡村旅游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研究。
(二)展望
在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政策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农户实现可持续生计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落脚点之一。同时,农户生计可持续与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关键。因此,未来该领域值得关注的方面有:(1)农户生计的理论创新。自我国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正式起步以来,国内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农户生计展开了研究,但总体来看,农户可持续生计的个案分析偏多,缺乏理论总结,亟需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2)农户生计研究视角需拓宽。目前,国内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多从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出发对农户生计现状进行浅层次分析,这样容易出现农户生计陷入长期贫困、农户生计不稳定等现象,因此应该加强对农户生计转型变迁规律与机理、农户生计恢复及适应能力动态发展机制等方面的研究。(3)农户生计研究对象有待扩展。截止2019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仅剩余551万人,实现全面脱贫目标正处于关键时刻,然而深度贫困区农户数量仍较多,且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国内农户生计研究应重点关注深度贫困区农户的生计状况,并从生计变迁视角出发重点进行返贫预警和返贫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