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查及教学模式建构

2020-11-06曹桂花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母语跨文化学习者

曹桂花

(湖北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力量的同时,大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成为了国家存在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 但是不能把它局限在一个工具的体系里面,而要把它看作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1]7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达手段,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持续强化深化的今天,在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抓住发展,向世界展示我国丰富、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外语教学绝不能仅限于语言的教学,更是文化的教学。不仅要教授目的语的文化,更要推介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基于对本国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才能让学习者建立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身份认同,才谈得上传承和传播我国文化。同时,文化教育还对学习者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就这个层面而言,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我国的外语教育责无旁贷。

本文从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就理论基础、教学现状、模式建构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创建学校、教师、学生 “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模式。

一、我国外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

1.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功能主义”最早是由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K. B. Malinowski)提出来的。功能主义的主要思想是,文化总和就是社会系统所要构建的结构体系,相互之间共同发挥作用进而维持社会的存在和进步。“这部分是包括着种种知识,包括着道德上、精神上以及经济上的价值体系,包括着社会组织的方式,及最后,并非最次要的,包括着语言,这些我们可以总成为精神方面的文化。”[1]5文化存在的意义即为功能。文化是功能性的整体,它由物质设备、文化、语言和社会组织四部分构成。要研究社会、研究文化,就要从整体上去理解文化。满足人的生物性需要是文化的最基本功能[2]。

功能主义是马林诺夫斯基最重要的方法论,也是西方社会学理论史上相对久远且深厚的理论传统之一,它不仅对社会学与人类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其他的人文学科也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并提出,要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2012 年,党的十八大强化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指出“要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此后,党中央对传承与传播文化做出了更加明确的指示。

3.《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在前言中界定了学习英语的作用,即“通过学习和使用英语可以直接了解国外前沿的科技进展、管理经验和思想理念,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

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现状调查

1.研究问题。伴随着学生对西方文化越来越了解,英语表达能力也越来越高,然而,却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怪现象。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的交际,更是文化的交流;是双向文化交流,而不是单向的文化交流。外语教学有一种误区,认为外语交流应该是在纯语言上下工夫,反复操练听、说、读、写、译五大技巧,说一口地道的外语;认为只要在目的语文化上下功夫,必然不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失误。

本问卷主要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参与度及学生对文化认识的情况展开调查,旨在找出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及原因,构建大学英语中传统文化教学模式。

2.问卷设计。问卷共设置19个选择题。选项为五级量化表,从A到E依次为“完全赞同、赞同、不知道、不赞同、强烈反对”和“总是、经常、有时、偶尔、从来没有”。问卷内容涉及三个方面:学习者对中西方文化了解及文化偏好,英语课堂教学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参与度,以及学习者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参与英语学习的认识与期待。

3.调查对象及数据收集。调查对象来自于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的在校大学生,其中湖北工程学院在校本科生所占比例最大。问卷以在线问卷形式发放,共有451份有效样本。笔者用SPSS对19个题目进行分析,结果为α=0.839, KMO=0.855。根据DeVellis(1991)所说,克隆巴赫α系数在0.65~0.70为最小可接受值,0.70~0.80相当好,0.80以上是非常好,α=0.839说明此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都非常高。此问卷中,P=0.000<0.05,说明这19个问题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4.调查结果分析。

“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及偏好”部分问题中,所提供的选项分别为:A 完全赞同,B 赞同,C 不知道,D 不赞同,E 强烈反对。表1数据表明,我国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都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特别是中国文化,90%以上的受试者比较了解中国文化。究其原因,与我国近年来对软实力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有密切联系。在中国传统文化普及的同时,西方文化的普及也达到一定程度。将近44%的受试者比较了解西方文化。在中西文化对抗与交融的情况下, 66%的受试者更了解中国文化,15.7%的受试者更了解西方文化。

表1 受试者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及偏好

与西方传统节日相比较,83%的受试者更喜欢中国的传统节日,5.54%的受试者更偏好西方文化。虽然高达90%的学生比较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然而,文化选择与文化偏好上,仍有极少部分学生选择了西方文化及西方节日。由此可见,文化身份不明、文化失衡的情况在大学生身上仍存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参与度”部分问题中,所提供的选项分别为:A 总是,B经常,C 有时,D偶尔及E从来没有。由表2数据可知,我国现有教材,绝大部分英语教材都有介绍西方文化的内容,60%的受试者认为他们使用的教材中有很多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参与度并不高,仅有31%的受试者认为教材中有很多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而对于英语教师在课堂中涉及文化的调查发现,54%的英语教师在课堂中会讲述西方文化,而仅有38%的英语教师会涉及中国文化。近32%的教师会要求学生用英文谈论我国的传统文化,而课程测试中,我国文化很少参与其中(38%)。 由于教材与课堂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参与度不高,且测试中又不会考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因而造成了大部分大学生无法用流利的英语介绍我国传统文化。表中数据表明,仅有16.63% 的受试者能流利地介绍我国文化,19.51%完全无法实现。虽然我国整体英语水平有大幅度提高,然而在用英语介绍我国传统文化上仍存在严重问题。

表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参与度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参与英语学习的认识与期待”部分问题中,表中选项各自为:A 完全赞同,B 赞同,C 不知道,D 不赞同,E 强烈反对。70%的受试者已经意识到外国友人对我国文化非常感兴趣,且普遍意识到中国文化在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由表3可知,赞同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习西方文化还要学习中国文化的受试者达到了91.35%, 95.56%的受试者认为跨文化交际中应了解中国文化,高达96.01%的受试者认为跨文化交际中有必要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94.24%的受试者希望能在英语课堂上学到更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和表达方法。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受试者已然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且赞同中国文化的传播应该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他们期待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中。

表3 学习者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参与英语学习的认识与期待

三、大学英语中传统文化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问卷调查所呈现的现状和反映的文化认同、文化身份认同及教学中教材和教师的问题,于教学层面而言,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学管理制度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是指导大学英语教学的总纲。《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应明确确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将其纳入教学及考试体系。201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界定了学习英语的作用为有效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但在其他部分并未规定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与学中的具体目标及要求。虽然《大纲》及《指南》对文化教学已经有所考虑,但对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作用都未界定,也未明确将传统文化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内容。基于此情况,各高校可将大学英语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制度化、明确化。在学校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总体指导上,明确方向。根据《大纲》及《指南》中的文化精神,在设置本校的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应明确地将传统文化纳入英语教学之中。只有明确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师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其重要性,教学中才有可能实施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各高校可根据本校校情,将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认知能力、跨文化情感能力、跨文化行为能力等作为培养目标。

第二,教材选择上,遵循民主与集中的原则。长期以来,由于重技能轻文化,重目标语文化轻母语文化,造成了我国英语教材出现一边倒的态势,即青睐原版引进教材,即使是我国编撰,其文章也是原版引进的。美国纽约大学Andrea De Capua 教授和圣约翰大学Ann C.Winterger 教授认为:“语言反映了人们的世界观、思维过程及生活方式。每一种文化都将其印记打在了语言上。”[3]语言的侵入必然带来文化的渗透。英语语言的输入必然附带着西方价值观的输入,这对于学习者的价值观建构是极为不利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完全没有辨别能力的孩童更是具有极大影响。因而,一方面,学校可组织本校有经验的专家学者进行教材上的编写事宜,编写一些既介绍西方语言文化和文学作品,也提及中国传统文化和我国经典文化的教材。另一方面,指导教师在教材选择上体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第三,课程设置上,因校制宜。虽然世界上多所名校,如哈佛大学,已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然而,在我国,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高校并不多。学校一方面可根据现状开发传统文化课程,特别是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另一方面,培养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力。学校可根据本校校情以及当地文化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课程。例如,地处山东的有些学校,可开设与孔子相关的儒家文化等,将传统文化课程与英语课程教学结合起来。

2.教学手段多样化。大学英语改革就是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等多方面、多方位的改革,教师在整个改革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要实现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文化教学,必须从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结构的优化以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培养文化意识。“母语是人的立身之本,我们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我们对这个国家的归属感,都是从母语教育开始的。母语教育不是技术教育,不是技艺教育,它首先是文化认同教育。一个没有母语认同的人是一个没有家园的人,一个没有母语认同的国家是一个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国家。”[4]母语是教育之本,是文化之本。没有扎实的母语功底,没有深厚的母语文化根基,不爱自己的母语文化,对本国文化不能产生共鸣,就会缺乏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认同,就不会建立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母语文化是文化教育的根本,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培养中国传统文化意识,深入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才会爱祖国的文化,才会在跨文化交际中自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因而,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

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依托学校开设的中文文化课程,也可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适时融入。

第二,设计教学方法。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教师优化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让其愿意接受文化教育,并引导他们深入学习。常见方法有:

文化导入法。文化导入法,即根据单元主题寻找与其相关的文化主题。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四单元为例。此单元中A部分是A Heroes among Us, B部分是A Hero’ s Aspiration。本单元讲述英雄这个话题。A篇中涉及的事件有:枪林弹雨中救下上司,火警救援人员等,其中涉及了一个英雄形象的变迁。在涉及本单元时,教师可以考虑文化导入法。一种是问题导入,即以“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英雄是什么”,“你最崇拜的人”等问题而展开,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采用文化介绍法,从中国的古代到近代,从近代到现代对于英雄的人物加以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英雄。

介绍法。介绍法,即直接介绍本单元文化。仍以上面的单元为例,教师可以以叙事方式对接本单元的文化主题,并直接介绍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及英雄主义。将问题导入部分省略,直接进入文化介绍。

对比法。对比法是对比目的语与母语文化,通过对比法,学习者能更深刻地了解两种文化的异同,有利于学习者明确文化异同,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在此单元课文学习完之后,学生对中西方的英雄都有了基本概念,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的英雄和英雄主义的异同点。如此,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又可以加深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象,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能更加确定其中国文化的文化身份。

这三种方法是文化教学中的常见方法。除此之外还有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问答等常用的语言教学法加以辅助。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才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第三,优化教学结构。教学结构的设置即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在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力求达到各级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往往是多方面的,课文理解,长难句理解,词语运用,文化输入等等。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应将相应的文化作为其中一个内容与目标。如何引入文化,特别是引入中国传统文化,讲哪些事迹、哪些内容等都应提前设计。设定优先达到的目标及教学内容后,再分层设计。教学目标须明确,把握引入时机,内容应符合大纲要求,方法须恰当。设计任务时,兼具时代性与历史性、实用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文化性,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

第四,实施教学过程。在做好一切课堂规划后,就要进行文化教学实践了。在科学的设计和反复论证后,教师呈现的课堂应该是活泼、生动、具有吸引力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教学规划的内容。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或教学手段等进行适时调整,以应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例如学生睡觉、玩手机等情况,可以采取提问,讲述与此相关的文化趣事或故事,吸引其注意力。

教学过程中要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网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加强对外交流联系,将口语角、第二课堂等活动组织起来,增加英语交流的机会,强化课堂内容。

3.评价手段多元化。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评价能反应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以后的教学有指导意义。

评价的手段应该是多样的。教学评价形式可分为测试及互评。

在评价形式上,教师可以在单元或课文结束后,采用试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试,以了解其掌握情况;也可采用谈话方式进行互评。在评价时,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互评,不仅是传统上的教师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效果,更应该多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甚至,学生评价老师的方式。

评价可采用传统的面对面评价和网络评价。通过评价发现问题,以期下次课中进行改正。但须注意的是,这种评价必须具有即时性,即上完课及时给出评价,并及时将评价传达到个人,这样才会更有利于之后的教学。

4.文化教育常规化。美国语言学家Claire Kransch 曾经指出: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必须把文化放在与本民族文化的对比中进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切入包含着对目的语以及母语的再认识。[5]K.David Roach 认为,交际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相互作用的事物和环境的文化层面是关键因素。当我们在审视交际的模式和影响时,尤其是交际发生在教室时,这些关键因素是必须考虑到的。因此,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更能使学习者比较不同的文化并更能培养他们的批评性思维。[6]由此可见,我国的语言教学必须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学习者文化评判思维的培养是文化教学的重中之重。

长期以来,文化教育被忽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更是被冷落。我们忽视了学生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和忽略了教育者在文化意识方面的引导作用,出现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中西文化失衡、中国文化输入大于文化输出的现象。其中有外语教师本土文化意识淡薄的因素,也有学习者的自身原因。要改变现状,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入手,将文化教育常规化,以增强学习者和教育者的文化功底,培养教师根据现有情况融入文化的能力。

教师方面而言,教师要增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储备,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文化意识。积极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跨文化交际观,鼓励及引导学生认识文化身份、建立文化自豪感,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我国文化的语言能力;要培养大学英语课堂上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基于现状,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加母语的文化输入;鼓励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增加母语文化输出,成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培养学生们对文化的兴趣,不仅是对西方文化,还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促使学习者在课后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与文化相关的知识。

就学生方面而言,一方面,学校可以开设文化课程,增加文化知识,让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优秀的传统文化鼓舞人,以优秀的事迹感动人,帮助其确立文化身份认同感,积极主动地去习得文化,传播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学习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词汇及表达方式。

四、结束语

著名语言学家克拉姆契(Kramch)指出:“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密不可分”[7]。中国的外语学习者在学习文化时,应将母语文化放在最重要、最根本的位置上,体现母语文化的根本性。基于传统文化的外语教学对学习者的文化认同、身份认同、文化修养,乃至民族自豪感和价值取向的培养起着指导作用。由于外语学习者了解中西文化及中英两种语言,这为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提供了便利条件。了解文化,传播文化,才能增强文化竞争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猜你喜欢

母语跨文化学习者
母语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