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企业家精神 营造亲清政商环境
2020-11-05山东财经大学教授李德荃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本刊特约专家 李德荃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的建设。
2014 年11 月9 日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特别提及企业家精神,指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要激发市场活力;而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的弘扬。
2017 年9 月2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 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这是我国首次在中央政府层面提及弘扬企业家精神的问题。
2020 年7 月21 日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性,号召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在内的广大市场主体积极弘扬企业家精神,争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的创造力,努力把企业打造成强大的创新主体。
基于对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领会,结合我省实际,笔者就如何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与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的问题,尝试谈几点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资本家与企业家之间的区别
许多人将企业家与资本家混为一谈,但其实这是两个有着本质区别的概念。
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意指那些拥有资本的自然人。但对于资本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诠释大不相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的资本,是雇佣劳动生产方式下的概念,意指(资本家)用于攫取剩余价值(剥削雇佣工人)的价值(生产资料或货币资金)。而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中的资本,则意指(资本家)以盈利为目的投入的资产或资金,相当于会计核算中的实收资本、股本或所有者权益。
不过,设若生产资料公有,则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的资本与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中的资本等价。1992 年10 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 年11 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由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五大支柱构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003 年10 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使得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所谓企业家,指的是那些企业经营管理专业队伍中的佼佼者。企业家的才能,主要体现在企业家拥有超常的市场洞察力、前瞻性以及企业经营的谋略、方法、手段、技巧等。它实质上就是调动或组合资本、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借以获取利润的能力。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把企业家才能与劳动、资本、土地并列称作四大生产要素。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说,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是其士兵人数与某个未知数的乘积。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借用这一逻辑表述方式,认为一个企业或社会的产出是其所投入生产要素数量与某个未知数的乘积,这个未知数被称为X 效率。他认为,企业家的作用就是解决这个未知数,克服X 无效率。
马克思也将企业家才能引入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只有企业家发挥其才能将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组合起来,才能完成生产销售过程,从而创造剩余价值。马克思将企业家称作产业经理。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二十三章阐述利息与企业利益时,马克思把产业经理视作工业制度的灵魂;更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一章阐述合作相关问题时,把产业经理称为工业的司令官。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二十七章阐述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时指出:“不能用借贷也不能用别的方式占有资本的单纯的经理,执行着一切应由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自己担任的现实职能,所以,留下来的只有管理人员,资本家则作为多余的人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了。”“经理的薪金只是或者应该只是某种熟练劳动的工资,这种劳动的价格,同任何别种劳动的价格一样,是在劳动市场上调节的。因此,经理的收入是出自V(工资)而不是M(剩余价值),其报酬计入企业的成本,而不能误认为是剥削收入的一部分,故经理也就不再同工人是对立关系。”
由此可见,除非资本家亲自经营管理企业,尤其在股份企业制度下,资本家和企业家分别指的是两类不同的自然人。
勇于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涵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的核心能力,只有企业家才有能力创新生产方法、产品、工业组织形式,才有能力开辟新货源、新市场等。企业家正是通过创新才获得垄断地位,从而赚得超额利润。
依照约瑟夫·熊彼特的观点,这里的创新不是技术概念,其核心内涵并非意指某种技术发明或创造,而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概念,意指经济系统创造财富能力的显著提升。具体地说,这里的创新就是建立崭新的投入产出(生产)函数。例如,创新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供应、创新生产方法、创新产品、创新产业组织模式、创新市场等。而所谓企业家,便是那些率先发现创新的可能性并率先实现创新的人。
约瑟夫·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创新总是伴随着对既有经济模式的扬弃。不过,一个人很难长期拥有先知先觉能力和颠覆性创新能力。企业家一旦建立起自己的创新性企业,则通常都会像其他人那样循规蹈矩起来,从而逐渐失去了作为企业家的资格。因此,一个人很难终其一生都是合格的企业家。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的核心能力,企业家的创新总是伴随着对既有经济模式的扬弃
依照约瑟夫·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国民经济周期性增长的动力。具体地说,创新行为首先为创新者带来超额利润,从而引发他人仿效,掀起创新浪潮,进而刺激投资(对银行信用和资本品的需求增加),于是经济趋向繁荣;而当创新足够深入和普及之后,超额利润随之消失,于是投资萎缩(对银行信用和资本品的需求减少),经济开始衰退甚至趋向萧条,直到新的创新行为出现为止。由此,国民经济便在由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构成的周期性运动中逐步成长。
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对超额利润的追求是企业家创新性破坏的主要动机。除此之外,实现个人价值的动机也不可忽略。而后者便构成了企业家精神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企业家精神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个人王国、获得社会名望的梦想;二是证明自己优秀的冲动、征服的意志以及对成功的渴望,许多企业家追求成功的目的通常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成功的果实,而且也是为了享受追求成功的艰辛过程;三是企业家经常属于逆享乐主义者,通常拥有强烈的“创造的欢乐”“冒险的欢乐”“施展个人才能的欢乐”“做成别人无法做成之事的欢乐”;四是另辟蹊径的偏好以及打破常规或逆潮流而动的强烈愿望。
依照约瑟夫·熊彼特的观点,企业家的创新能力首先源于观念及时更新的能力,其次源于卓越的预测能力、说服能力和组织能力。类似地,依照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卡森的观点,企业家是专门就稀缺资源的协调配置问题作出判断性决策的人。这里所谓的判断性决策,实质上就是企业家根据个人直觉作出的决策,因此在决策时无从论证其正确性。这就意味着,企业家个人的素质是决定其判断性决策是否正确的关键性因素。
马克·卡森认为,企业家的判断力之所以高于常人,主要是由于其获取信息的能力优于常人。企业家对自己决策的信心正是源于其确信拥有常人所无法及时掌握的信息。由于信息的稀缺性,那些最先得到信息的人就能获得超额利润。例如,因准确且超前预测到某些资源价格将上升而买进之,便能获得超额利润。而一旦所有人都掌握了该信息,则该信息很快就会被市场价格的波动充分消化,从而不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不过,由于信息搜集成本过于昂贵,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于是企业家的决策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适合未来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由此,企业家只能根据不断变化着的外部环境以及不断更新的信息,适时修订其判断性决策,于是企业家成为了职业。
显然,准确无误的决策取决于知识、经验、智力和直觉。因此,只有那些在判断性决策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企业家。而对于那些拥有资本但缺乏判断性决策比较优势的人来说,可以选择当股东(资本家),雇佣企业家,由后者代理企业经营。
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的基本途径
依照约瑟夫·熊彼特的观点,阻碍企业家创新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一是信息太不充分,使得未来的不确定性太多;二是人们所惯有的因循守旧的惰性;三是诸如法律、政治、既得利益者等社会环境的阻碍;四是创新意图经常难以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有美国学者实证研究发现,美国企业家经常出身于贫困家庭,因此改变现状的愿望尤为强烈。此外,美国企业家对待工作的态度迥异于常人。而且,企业的发展模式与企业家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高度相关。我国也有类似的现象,例如我国相当比例的企业家出身于农民或下岗工人。这就意味着,企业家倾向出现于社会较低层。由此,企业家精神重在挖掘、释放、保护和弘扬,而不在于培养。当然,教育在企业家精神养成上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有许多研究都证实,“干中学”、职业教育以及企业家对其第二代的精心教育,在企业家才能的养成上都发挥着显著的正向作用。
近年来,我省的经济总量与粤苏两省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浙江省的经济总量又逐步呈现出超越我省的态势。究其原因,我省社会的创业与创新意识不强、官本位意识比较浓厚是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我省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本次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一方面切实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下大力气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社会氛围;另一方面下大力气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切实推进简政放权,积极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完善公平竞争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