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什么?眼睛也会愚弄人

2020-11-05文/寒图/马

课堂内外(小学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感光园丁光线

文/寒 石 图/马 峰

乐乐姐姐,怎样才能准确地找出比喻句,并在写作的时候正确运用呢?

这个容易,用不着乐乐姐姐出马,包在我身上!在句子中找到这些关键词——像、好像、仿佛,凡是有这些词的就是比喻句。

小cool龙很有长进,懂得找喻词了!可是,“安奇奇好像他爸爸”是比喻句吗?

这个……

本期主角

《观潮》

(部编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读教材

巧用比喻写潮水

比喻,就是我们常说的打比方,是根据两种不同类型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描述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它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般来说,具备了上述三个部分的比喻,被称为明喻。但是,喻词有时候会悄悄被替换成“是”“成为”“变成”等,有时候甚至彻底隐身,这个时候的比喻被称为暗喻。在整个小学阶段,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这两类比喻。

那么,文章开头乐乐姐姐提出的“安奇奇好像他爸爸”是比喻句吗?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要看它是否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本体和喻体不能是同一类事物。比如,“赵子艺很开心,脸笑成了一朵花”就是一个比喻句;而“红玫瑰又大又红,像牡丹一样”就不是比喻句。因为,前者,赵子艺的脸和花不是同一类事物;而后者,红玫瑰和牡丹是同一类事物。

二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之处。“赵子艺开心的脸”和“花”之间具有相似性,都有美丽、明媚的特点。

比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也是一项实用的写作技巧,它可以美化语言,让文章更形象、生动。在《观潮》一文中,作者就用多种比喻来描写由远及近的潮水,让不同距离的潮水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和气势。

比喻句 本体 喻词 喻体 相似性出现了一条白线。 潮 白线 白色,细长细长的,形状和颜色相似。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白浪 形成 水墙 高,有气势,形状和气势相似。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浪潮 犹如 千万匹白色战马 浩浩荡荡地飞奔,气势相近。

随着人们与潮水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人们对潮水的印象和感受发生着变化。读着这些形象的比喻句,我们如临其境,仿佛就在钱塘江畔观潮。

现在,你学会运用比喻了吗?

扩知识

在《观潮》一文中,作者先后把潮水比喻为白线、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这种比喻顺序能不能颠倒过来呢?

当然不能咯!我们眼中的事物,总是近大远小嘛。

可这是为什么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是眼睛在“欺骗”我们呢。

视觉大揭秘

文/魏玉保(中科院发育生物学博士,科普作家)

“近大远小”,真的是这样吗?在回答这个问题前,需要先来了解一下我们是怎么通过眼睛看见东西的。

我们的眼睛主要由眼球及附属器官组成。光线穿过眼球上的角膜,通过一个微小的孔洞——瞳孔,进入我们的眼睛。位于瞳孔后面的晶状体可以使光线聚焦,然后投射到眼球后部的视网膜上。视网膜就像一块幕布,薄薄的、小小的,只有约0.4 毫米厚。它柔软而透明,上面密布着数百万个感光细胞(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感光细胞受到光线的刺激,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电信号沿着视神经传递到位于大脑后部的视觉皮层,再经过神经元的加工,我们就看到了图像。那么,为什么事物在我们眼中会“近大远小”呢?这就不得不提“视野”这个概念了。视野就是我们的视力范围,是指在脑袋不转动的情况下,我们的眼睛能“装”下多少东西,也就是以眼睛为顶点,延伸出的圆锥所能覆盖的范围。眼中物体的大小,取决于它在视野中占据的范围。当物体距离我们很近时,它就会占据更大面积的视野,因此看起来大一些;当距离变远时,它占据的视野也随之变少,因此看起来会小一些。但物体的实际大小,是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物体的大小不随着距离而变化,我们的眼中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近大远小?

正因为有了这种“近大远小”的视觉感受,我们眼中才有了立体的世界。也正是因此,画家才能通过将物体画大或画小来“欺骗”我们的眼睛,让我们以为眼前的画作是有远近层次的。

不存在的颜色

不仅近大远小是视觉和我们开的一个“小玩笑”,颜色也是如此。

你相信吗?颜色并不“存在”。光线照射到物体后,不同波长的光波反射到我们眼中,眼球里的感光细胞就会感知到这些光信号。这时,视杆细胞中的视紫红质会将这些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大脑,我们的大脑再“脑补”出物体的色彩。

如果我们转换光线的颜色,比如将自然光转换成红色的光,那么物体的颜色就会发生变化。这并不是因为物体本身的颜色变了,而是因为进入眼中的光线的波长发生了改变。

眼中的残影

还有一种“视觉玩笑”,叫视觉暂留。

我们已经知道,光线投射到视网膜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我们就能产生视觉。当入射光消失后,该视觉并不会立刻消失,仍会残留一段时间。例如,当我们盯着一个明亮的物体几秒钟后(请不要用过亮的光源尝试,以免伤害眼睛),立即移开视线,虽然光源已从眼前消失,但它的形状还残留在我们的眼前(确切地说,是在脑海里),片刻之后才会消失。

我们的大脑有个“坏习惯”,喜欢根据这些残留的视觉展开“联想”,于是,一张张独立的胶片,才会成为我们眼中活动的场景。是的,电影利用的就是这一点——

当每秒钟播放的图片超过24 张时,旧的影像还没有完全消失,新的又补上来了,每个画面之间只有细微的变化。我们的大脑就抓住了这些细微的变化,把这些独立的影像“脑补”成连续的画面。

偷懒的大脑

现在你还相信自己看到的,就是物体真实的模样吗?别急,事情还没有结束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认为自己看到的是一幅完全清晰的画面(请忽略视力问题),也就是说,画面中的一切内容在我们眼中都是清晰的。但事实上,如果你将视线聚焦在某一个物体上,然后努力保持不转动眼球,你就会发现,只有靠近视线中心的物体才是清晰的,越偏离中心的物体越模糊。

这是因为,大脑懒得费劲去分析哪里清晰哪里模糊,就干脆将这些画面统统处理成了“清晰画质”,或者说,自动屏蔽了那些不清晰的内容。再加上我们的眼球能不断运动来调整焦点,这些不同焦点的画面会被大脑重新组合成一幅清晰的画面,然后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爱“偷懒”的大脑还懒得分析我们左右眼视野的差异,而是忽略其中重复的部分,将它们自动合为一个完整的画面,这样就不会有重影了。不信你可以交替蒙住左右眼,看看眼前的内容是否有重复。

眼中的小洞

最后,让我们再来看一种“可怕”的视觉现象。大家知道吗?我们每个人的眼球上,其实都有一个“洞”。我们人类,以及所有脊椎动物的视网膜,都有点奇怪,感光细胞位于视网膜最里面一层。光线要投射到感光细胞上,必须经过神经节细胞和神经元。这样先后颠倒的奇怪构造,一方面导致光线质量下降,削弱了我们的视觉;另一方面,为了传递光信号,位于视网膜前方的视神经,必须穿过一个孔(即视盘)才能连接到大脑。而视盘没有感光细胞,这样就造成了视野中的盲点。

但是,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这个盲点呢?这是因为大脑通过“脑补”,用推测出的画面将它补上了。

怎么样?没想到我们的视觉居然如此有趣吧?对视觉感兴趣的可可豆,“悦读大秀场”有更有趣的内容在等你哟!

视错觉 , 玩 起来!

文/魏玉保(中科院发育生物学博士,科普作家)

没有视错觉,就没有艺术

我们前面读到的这些视觉现象,被统称为视错觉。著名画家吴冠中说过,艺术需要错觉,没有错觉就没有艺术。

我们已经知道,因为视觉暂留,所以我们才能“脑补”出连续的电影画面。而3D 立体电影则更进一步,利用左右眼的视觉差异来达到“欺骗”大脑的效果。

简单来说,3D 电影的画面由两组平面图像叠加在一起组成,这两组画面并不一样,它们是通过两台摄像机分别模拟我们左右眼的视觉差异拍摄出来的。当我们戴上3D 眼镜后,两块镜片会分别帮我们的左右眼屏蔽掉一组画面。也就是说,此时我们的左右眼看到的画面其实是不一样的。然后,这两组画面就会被大脑重新组合,形成一个具有层次感的立体画面。

不仅电影可以如此,平面上的绘画作品也可以利用视错觉达到立体的效果,例如利用绘画中的透视技法,把近处物体画得较大,远处物体画得较小,就会产生一种纵深感。我们一起来看几个“极端”的例子吧——

动物也是利用视错觉的高手

不仅人类,聪明的动物也时刻利用着视错觉:斑马的黑白条纹迷惑了狮子、豹子等捕猎者的双眼,蝴蝶翅膀上的眼斑模仿了天敌对手的眼睛,淡水鱼上深下浅的体色模仿了河底和天空。

研究人员发现,雄性园丁鸟会利用视错觉让自己看起来更高大,以此赢得雌性园丁鸟的芳心。除了觅食,雄性园丁鸟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布置自己的“单身公寓”。它们找来枝条、石头、贝壳、浆果等材料,把自己的公寓装饰得非常别致。有的雄性园丁鸟还会给自己的公寓设计一条长长的门廊。在这条门廊里,从外向内,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摆放着小石头、小浆果和贝壳。

一切准备就绪,雄性园丁鸟就站在门廊尽头大声鸣叫,吸引路过的雌性园丁鸟。当雌性园丁鸟往门廊里看进去,就会依次看到从小到大摆放的东西,站在尽头的雄性园丁鸟自然就显得更加高大了。这正是利用了强行透视法造成的视错觉。

美好生活离不开视错觉

日常生活中,可可豆们可能听说过:“胖的人不要穿横条纹衣服,瘦的人不要穿竖条纹衣服。”因为横条纹使胖的人看起来更胖,竖条纹使瘦的人看起来更瘦,这是视错觉引起了人们对体形的误判。

当我们去科技馆的时候,能够发现利用视错觉现象做的展品,例如“艾姆斯房间”。在这间神奇的小屋里,两个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人,看起来却分别像是“巨人”和“小矮人”。其中的原理很简单,它利用了人们认为房间上下左右都是相互平行的固有认知,而实际上最里面的墙并没有与观察者平行,而是向内倾斜的。地板巧妙地掩盖了这种倾斜,所以里面的人实际上是一远一近,看起来才一小一大。

从穿衣打扮、建筑装修、产品设计,到艺术创作,都是视错觉大显身手的地方。近现代以来,科学的发展让我们逐步认识了视错觉背后的原理,这些成果反过来又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猜你喜欢

感光园丁光线
感光食物,吃了会变黑?
中国感光学会2019年活动计划表
“你看不见我”
一种光线方向传感器和采用该传感器的太阳能发电系统
让我怎样感谢你——谨以此诗献给辛勤工作的园丁们
我是小园丁
淘气的光线
流动的光线
园丁vs采花大盗
退而不休的“老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