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沂蒙山》中夏荷的咏叹调《沂蒙的女儿》的艺术表现研究
2020-11-05王皓月山东师范大学
◎ 王皓月 (山东师范大学)
一、《沂蒙山》首演
2018年12月19日,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品、山东歌舞剧院创排的大型原创民族歌剧《沂蒙山》在山东省会大剧院隆重上演。《沂蒙山》由王晓岭编剧,栾凯作曲,李文旭编剧,黄定山导演,青年歌唱家王丽达、杨小勇、王传亮、张卓等出演。整部歌剧以《沂蒙山小调》为主要的音乐元素,热情地讴歌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的沂蒙精神。首演当晚,座无虚席,掌声雷鸣,很多情节都直击人们的内心,观众纷纷落泪。2018年《沂蒙山》成功入选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之一,获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二、八路军女战士夏荷及其扮演者
歌剧《沂蒙山》中的夏荷是一名具有勇敢大无畏精神的八路军女战士,她的原型其实是济南章丘的一位女烈士-辛锐,1938年辛锐随父亲辛葭舟到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参加八路军,后牺牲于大青山突围战。在夏荷的咏叹调《沂蒙的女儿》中唱到:“告别了四面荷花三面柳,湖水半城,山一城”我们也可得知夏荷是一名来自泉城济南的姑娘。
歌剧《沂蒙山》中扮演夏荷这一角色的是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年女歌唱家张卓老师。张卓老师曾在国家大剧院大型中国原创歌剧《赵氏孤儿》中饰演麦菽,曾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张卓是一名十分出色的女中音歌唱家,她的音色柔美细腻,曾被西班牙著名歌唱家特雷萨·贝尔冈扎评价其为“真正用心灵歌唱的艺术家,她的音乐使人感动和陶醉”。
三、夏荷的咏叹调《沂蒙的女儿》
(一)创作背景
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为向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五周年献礼,弘扬“沂蒙精神”,经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组织专家选题论证,最终定题为: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
从构思到采风再到修改排练直到最后的精彩演出,两年的时间为我们呈现出一副历史革命的画卷。这部歌剧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为主要创作素材,讲述了以海棠、林生、孙九龙、夏荷为主要人物的英雄事迹,展现了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危机面前做出重要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沂蒙的女儿》是《沂蒙山》第四幕八路军女战士夏荷的咏叹调,它主要讲述了八路军在突围敌人的过程中,夏荷不幸身负重伤,在生命垂危之际把襁褓中的孩子托付给海棠的故事。作品中夏荷对女儿的不舍,对沂蒙百姓的感激,对国家未来取得胜利的信心,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结构分析
在《沂蒙的女儿》这首咏叹调中,作曲家融入了中国戏曲的音乐元素,运用了板腔体的音乐结构。在谱面上共有28次速度变化,五次情绪变化,作曲家通过速度、情绪的不断变换,将整首作品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极致。
第一部分:G宫调式。第1-5小节是前奏,对于交响伴奏或者钢伴而言,所表现的情绪是大义凛然地深情诉说,第6小节进入到演唱中,所表现的情绪是回忆地,因为夏荷是济南人,对泉城的思念和热爱,对沂蒙父老乡亲的感谢全部体现在第一部分中。
第二部分:G宫调式。第二部分的情绪是万分火急地,与第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要是对孩子父亲所处的环境的描述,这里的语气情绪是焦急担心的,当时的沂蒙村庄炮火连天,凶多吉少。
第三部分:G宫调式。第三部分是夏荷对海棠的嘱托,她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了海棠,表达了对海棠的信任,对自己女儿的期望,对沂蒙儿女的敬佩。
第四部分:G宫调式。这一部分虽然没有标注情绪,但是通过张卓老师的演唱,它所传达的是一种坚定地、铿锵有力地情绪,速度也比之前快,展现了一副不论风雨,生生世世都是沂蒙人,红色的沂蒙精神要代代传递的美好画卷。
(三)演唱分析
《沂蒙的女儿》是作曲家为夏荷创作的我国第一个板腔体的民族歌剧女中音咏叹调,对于女军人的角色塑造也是值得学习的,整部歌剧在人物性格、戏剧冲突等都颇有亮点。与外国咏叹调不同,民族歌剧在演唱中讲究的是咬字、润腔,并且作曲家将中国戏曲元素融入其中,韵味是必不可少的。《沂蒙的女儿》这首咏叹调中速度和情绪变化很多,代表着戏剧冲突十分激烈,所以演唱者在这两方面需要极其关注。
第一句夏荷回忆着自己的家乡泉城,用一种诉说的语气表达着对家乡的思念,对沂蒙百姓的感谢,演唱时整体的情绪较为平缓,每一个字吐露清晰并且也要带有一丝温婉之意。第5小节的“四面”的“四”字、第8小节“半城”的“城”字、19小节“一程”的“程”字,在谱面上并没有标记装饰音,但是在演唱中应唱成“353”。在第七小节和第十八小节出有一个上波音记号,此处演唱时应短促清晰,此处跟我们的戏曲演唱很相似。
从第25小节开始演唱速度放慢,音乐情绪逐渐高涨随后进入第二部分,此处也可理解为首尾呼应。在第一部分结束处,“生死与共”的“与”字标有延长记号,演唱时应拖长音,换气后唱出“共”字,此处应将字头音突出,坚定有力,体现出“军民荣辱与共”的博大情怀,随后过渡到第二部分(谱例1)。
第二部分的情绪是十分焦急的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夏荷指向远方,自己的丈夫身处战火硝烟中,紧张、担心的情绪应该一一表现出来,从伴奏中也不难看出,柱式和弦的连续跳动,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第55小节处演唱速度是“突慢”,这里和之前的演唱也是形成对比,55-56小节“是吉还是凶”,此处标有重音记号,演唱时应该字正腔圆,每个字的演唱速度都不能过快。
第三部分的速度和第一部分有些相似,都是比较平缓的,但是表达的内容却完全不同,这一部分我认为可以细分为两段,第一段是第60-67小节,这一段叙述性较强,夏荷把孩子交给海棠,嘱托海棠如果丈夫归来请替她交给自己的丈夫,如果丈夫没有回来,就请海棠替自己抚养这可怜的孩子。而第二段是第69-86小节,这一段整体的音域偏高,并且他的情绪展现是大义凛然地,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展望,表达了夏荷对自己沂蒙儿女的期望,在第68小节处标有渐强的力度记号情绪逐渐高涨直到释放自己内心的期许和展望。
在演唱时,第69小节开始“告诉他抬眼看”的“告”和“看”,标有重音记号,应突出其演唱的力度,位置要高气息要保持住,着重的强调每小节的开头音(谱例2)。
最后一部分作曲家没有标注情绪变化,但是前一小节标有“rit.”的速度记号,演唱时渐慢后直接进入第三部分,第87小节-90小节每个字都标有重音记号,演唱速度越来越快,在咬字的过程中既要清晰又要坚定,这是对沂蒙儿女的肯定,是对这份恩情的感激。
第91小节开始速度慢下来,92小节高音“d2”上标有延长记号,在演唱最后“沂蒙”的“蒙”字之前应深吸气,之后“爆发”出来并延长13拍,此处气息应支撑住不能憋气,全曲结束在重拍,无需强弱变化(谱例3)。
结 语
作为一部红色歌剧,《沂蒙山》承载了代代沂蒙人民的记忆,军民一家亲面对生死毫不畏惧。不论是军人还是普通百姓,展现了坚韧不屈的美好品质。
《沂蒙的女儿》虽然是一首女中音咏叹调,但是它整体的音域偏高,这也证明了张卓老师演唱技术的精湛。我们在演唱作品时除了把握谱面的内容外,还应该多去了解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多去聆听观摩大师的演唱,为自己的演唱增加一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