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展览空间表现手法
——以“辟新·更生: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回顾展”为例
2020-11-05俞婷婷YuTingting
俞婷婷 Yu Tingting
“辟新·更生——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回顾展”展览现场
“辟新·更生——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回顾展”展览现场
自2000年以来,当代艺术进入“美术馆时代”,国内新建的美术馆大量涌现。然而,快速的建设发展过程类似一个独立的空间理论,并没有得到艺术史的指导与专业学科的认定,美术馆注重教育、研究、陈列、收藏等内向型的职能方式不再适应当代艺术展览的需要,特别是“策展人”这一角色的介入,迫使美术馆一方面在其自身定位与空间塑造上进行大的变革,另一方面展览展示方式与效果也必须得到相应更新。在这样的美术馆与当代艺术发展的变革背景下,川美驻留计划在发展了数十载后,将“辟新·更生——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回顾展”转变到美术馆这样一个空间进行呈现,足见其中的发展变化。回顾展集策展人与艺术家对当代文化语境的关注,感知现实体验,采用不同创作媒介与技术手段,将作品融入空间创造,呈现出一个丰富、动态、多变的展览空间形式,带给观者全新体验。
一、美术馆展览空间
当代艺术展览不同于传统艺术静止、固定的展示方式,不需要大量的文献解说以及精心布置的展场氛围,它具有的是概念性、临时性、事件性等特点。要求展览空间具有很好的可变性与模糊性,注重空间自身的中性特征。“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历经十余载发展,已成为蜚声国内外的重要学术品牌。此次回顾展在美术馆的成功举办,将开启四川美术学院驻留计划在空间呈现上全新的篇章。
首先,当代艺术由于策展人这一角色的介入,在展览概念以及展示类别上花样层出不穷、展览流动性大、展期临时性等特点。每一次展览都需要对展览空间进行重新改造,包括隔墙、灯光、参观流线等都需要进行新一轮的设计规划。因此,当代艺术的展览需要空间具有巨大可变性、灵活性。美术馆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展览的需要,选择预留大面积空间的方法。美术馆展厅最高达12米,预留的最大面积为1300平方米。这样的设计适应了当代艺术丰富的展览方式,也体现出更大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其次,美术馆室内空间注重空间中的模糊性设计,这样是为了对应当代艺术的多重定义,适应当代艺术文化定位。模糊性概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空间的功能多义性、空间感受的含蓄性。美术馆在空间界面限定上大面积采用透明玻璃、柱、天棚高度的变化、大尺度的门洞等,使室内与室外、空间与空间形成连贯通透的效果;空间功能多义性是指空间的使用与功能要求的变化性。美术馆室内空间在设计上有意忽略各空间的特定属性,使同一空间中功能多样并存;再次,美术馆空间的“中性特质”代表了它的“中立”态度,不参与展品的评判与诠释,使美术馆空间成为平等及自由交流的平台,参观者对艺术品的解释与体会有自己的态度,不需要外界强行干扰。中性特质的理念发展出了美术馆内部空间设计的一般特征,形成了“白色立方体”的设计理念,沿用至今。美术馆也同样使用这种“白色立方体”的空间形式,希望带给人们双重感受,既简单又复杂,既有游戏般的活泼,又有哲学般的思考,将深刻的思索以轻松的方式表达,同时也与当代艺术如出一辙。
二、当代艺术作品与空间关系
“辟新·更生——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回顾展” 遴选了从2003年至2019年41位具有代表性的优秀青年艺术家,他们在技术手段、实践方向、艺术观念等方面体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作品涉及影像、绘画、雕塑、装置、实验艺术等多个种类。对于如此多元的作品类型,如何规划美术馆空间,对空间进行梳理布局,协调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系,组织参观流线等成为展览的关键。
在整个展览空间规划上,希望空间有更多变化,形式更多样,故此次回顾展选用了美术馆一层与二层相连接的折坡展厅。空间中包含有狭长的斜坡走道,尺度不同的高低空间,宽敞规整的二层空间,再加上幕墙玻璃将部分室外环境纳入室内,扩展了室内空间界限,使得展览的空间形式丰富且富有变化。在作品具体位置的布局上,结合折坡展厅空间高低变化,有重点地将主要装置与雕塑作品放置在空间的节点处,如入口的高空间处、视线较远处,以及转角空间敞亮的位置,这样使整个参观体验有节奏起伏的感受。与此同时,由于折坡展厅的斜坡走道形式突出,在此区域除布置主要的架上作品外,还进行了文献内容的梳理,将图像、文字、照片装裱上墙,丰富了整个展厅的展示内容,也使参观者在行进过程中了解关于作品外的更多信息。这次展览规划中特别强调区域的模糊性,没有把展览空间与公共空间完全独立区分开来,而将公共空间、走道区域也纳入展览空间范围,形成流畅的展示效果。
“辟新·更生——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回顾展”展览现场
规划好各个空间区域与作品,协调好作品与空间、作品与作品间关系的同时,需要进行对展览参观动线的梳理。当下关于当代艺术展览空间的参观动线研究是与参观者行为相联系的。国外研究列出观众参观美术馆动机的六大因素:社会交往、从事有意义的活动、身处舒适无压力的环境、挑战性新经验、学习、参加休闲事务。研究表明,观众更在意参观整体过程,而不仅仅是个别的展示内容。除知识因素外,观众参观还有很强的在空间中体验的渴望。因此,此次回顾展的动线与展示设计没有一味围绕展品、信息等知识性内容,很大部分是在处理展厅中的空间环境以及如何增加观众体验。整个空间用4种色彩区分,代表了展览的4个不同单元,强调了展览中主题的同时,让观众在空间中感受到愉悦轻松的氛围;在展厅尽头的高空间处,为了引导参观者动线,同时也希望凸显空间高度,在这里做了长约12米的浅色透光条幅,保留空间的通透性同时,给观众不同节奏的空间体验。
在今天这样一个文化生活丰富、当代艺术多元发展的环境下,美术馆对于自身的定位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美术馆展览空间与展示陈列形式也不再是孤立、静止的。它一定更强调艺术作品与空间、空间与空间,以及空间与人的动态交互关系。此次回顾展把观众体验放在首位,鼓励艺术家采用不同创作媒介与技术手段,将创作作品融入空间创造,利用空间丰富多变的形态进行布局,呈现出一个极富视觉体验,丰富动感的展览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