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碳排放下降21%的背后
2020-11-05张义学
文/ 本刊记者 张义学
西安浐灞生态区
7月2日是全国低碳日,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举行了新闻发布会。通报称:截至2019年年底,碳排放强度较2015年累计下降21%,提前完成“十三五”国家下达陕西省降低18%的目标任务。
碳排放五年间累计下降21%,这一数字背后,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高度重视,也是全省通过实施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节能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等11项举措,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十三五”期间,全省在保持经济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实现了经济增长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双赢。
调整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十三五”期间,陕西各地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以文化旅游、金融贸易、互联网、物流网为核心的服务业,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了绿色低碳转型。
为了实现碳排放下降的目标,全省稳步推进低碳试点,调整产业结构。
本世纪以来,榆林凭借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为主的国家级能化基地。“榆林市以能源化工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后,带动全市二产占比不断攀升,在2012年达到了历史最高,三次产业占比分别调整为4.7%、72.2%、23.1%。”据榆林市统计局工作人员介绍,以“二产为主导,煤炭化工为代表”的发展成为榆林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碳排放居高不下。
近年来,榆林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在加强现代高端能化工基地建设的同时,还陆续规划了陕西规模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材料产业基地、西部特色轻纺产业基地、区域现代服务业基地等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地域性的产业布局。特别是随着电站锅炉燃用兰炭技术试验成功,国电龙源庞畔、华能定边分散式等一批风电项目顺利建成投运,榆林已经从最初的资源驱动式增长逐渐向科技创新型发展转变。
榆林滨河公园
延安市也是推进低碳试点市,该市加快发展红色旅游和绿色农业。围绕最美乡村建设、红色研学旅游、民宿旅游,全域旅游,创新红色旅游发展结构,推动当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这些年来,延安不断推进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丰富延安红色旅游文化内涵,延安红色旅游热度持续走高。
“仅仅一个梁家河旅游景区,就带动了100户贫困户脱贫,拉动了上千人就业,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家门口致富!”梁家河村民告诉记者,梁家河通过旅游发展不仅带动了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梁家河是延安发展红色旅游的缩影。2018年,延安接待游客6343.9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10.7亿元,分别是1995年的148倍和380倍。到2020年,预计接待境内外游客700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4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过夜游客人均停留时间两天以上,文旅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占GDP的比重超过5%。
文化旅游产业被誉为“无烟产业”,碳排放几乎为零。延安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突破口,围绕“文化旅游带动”发展战略,狠抓重大旅游建设项目,构筑红色文化游、黄帝文化游、黄河文化游、黄土风情文化游和绿色生态游等五大板块,建设六大文化产业园区,极大丰富了延安旅游内涵,把旅游板块从“红色”向“多彩”延伸。
此外安康市大力发展山林经济、光伏扶贫及生态旅游等绿色经济,商洛市、西咸新区积极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渭南市、凤县、西安浐灞生态区等深入开展低碳试点,为全省绿色低碳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俯瞰延安
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重大碳减排工程
“十三五”期间,陕西不仅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而且支持重点企业加快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扩大清洁能源消费。
为了进一步实现碳排放下降的目标,陕西还加快实施重大碳减排工程。全省积极实施可再生能源建设工程、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项目。目前,正在有序推进延长石油、彬长矿区等示范项目。
2019年,延长石油集团以“立足当前狠抓提质增效、着眼长远加快转型发展”为主线,巩固基础产业、提升转型产业,取得了好于预期的经营业绩,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310亿元、利润36.2亿元、税费390亿元。据统计,该集团2019年全年生产原油1137.59万吨,连续13年保持原油千万吨以上规模稳产;加工原油1352.22万吨,创近三年来新高;生产天然气4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2.67%,特别是采暖季民生供气同比净增3.25亿立方米,全省长输管网单日供气量突破3000万立方米;生产化工产品达到575.4万吨,同比增长10.19%。
正如陕西省发改委主任张晓光在7月28日举行的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所报告的:“‘十三五’以来,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淘汰煤炭落后产能5800万吨,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的123.3%,压减炼铁产能160万吨、粗钢产能70万吨,提前4年完成国家下达任务要求……”
实施绿色生态战略持续增加森林碳汇
退耕还林(草),是陕西的一面旗帜,投资及退耕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全省完成退耕还林(草)4039.7万亩,为改善陕西生态环境打下坚实基础。延安是全国退耕还林(草)策源地,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46万亩。退耕还林使延安的森林资源规模不断扩大,林地面积达4473.6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3.5%增加到52.5%,绿色基本覆盖,初步呈现“延安绿”。
秦岭林区是我国天保工程最早试点区域之一。从1998年起,在秦岭林区通过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不断加大公益林建设和中幼林抚育力度等措施,促进植被恢复。20余年中,中央财政投入103亿元,相当于该区域其他林草投资的总和,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19.52万亩、封山育林655.09万亩、飞播造林1053.22万亩、森林抚育645.75万亩,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9.65%。近年来,陕西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也稳定在7.4%以上,以天然林为主的森林资源得到全面保护,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好转。
今天,陕西省森林覆盖率由13.3%提高到45%,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榆林草灌锁沙丘,延安黄土变绿海,关中大地园林美,秦巴山区绿更浓”,这不仅让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还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近年来,宝鸡市坚持生态优先战略,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工作首位,自觉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同时立足森林资源优势,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
铜川因煤而兴,煤炭、水泥曾是当地的支柱产业,给铜川的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空气污染严重,曾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受到社会普遍关注。近年来,铜川努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按照“两区一廊三河四带多点”的森林网络布局,坚持山上治本,高质量实施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和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全市坚持每年实施城市、道路、流域、园区、景区和庭院六大重点区域绿化,完成人工造林6.5万亩,市域林木覆盖率接近50%。此外,铜川市还加大河流两岸绿化。赵氏河、漆水河、沮河流域绿化三年实施1.3万亩,桃曲坡水库、西河水库、高尔原水库等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保护完好,功能完善,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水质净化和水源涵养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上图:宝鸡市金台区渭河滩下图:铜川照金纪念馆
林业碳汇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一项重要内容。陕西积极推进林业碳汇制度建设和项目开发,是彰显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特殊优势和独特作用的重要途径。全省森林覆盖率日益扩大,使森林碳汇积累逐渐增多。今年,陕西森林碳汇增加1.83亿吨,构建起比较稳定的森林生态屏障。
陕西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今后,陕西将进一步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确保生态环境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