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行业媒体国际传播体系建设探析——以《中国石油报》为例
2020-11-05
一、我国媒体建设国际传播体系的必要性
(一)是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需要
国际话语权以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实力为基础,以思想、文化、价值观为感召,以维护国际秩序、实现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为目标。如今,国际舆论仍是“西强我弱”的总体格局。这就要重视国际传播,争夺话语权,摆脱“有理说不清”的局面,“自塑”我国国际形象并针对“他塑”主动调整传播策略,给国外受众提供了解认识中国的途径。
国内外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景、影响、作用和意图都进行了跟踪报道和分析讨论。这说明,在参与全球治理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势在必行。但建设高效国际传播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国际上有诸多事例可为我国媒体国际传播建设提供借鉴。
(二)是增进民心相通的需要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国际传播带来了契机。在促进丝路建设的过程中,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国智慧”“中国声音”更为世界所关注。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的社会基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可见,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根基,扩大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还需增进民心相通。
以“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区中亚地区为例,合作20年来,中国石油在中亚累计创造了超4万个就业岗位,公益投入接近3.8亿美元,公司员工本土化率逾98%,在合作中重点培养了资源国一批技术和管理人才。除此之外,还建设了惠及哈萨克斯坦半数人口的中哈天然气管道二期项目(别伊涅乌—巴佐伊—奇姆肯特)。民众对中国在该区域内的包括油气合作在内的经济行为看法存在负面情绪,给区域内中资项目带来消极影响,加强国际传播,塑造中国形象迫在眉睫。这需要我们加快推进民心相通,促进当地社会发展,使当地民众真正感受到国际油气合作带来的实惠,为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油气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就我国媒体而言,新华社在全球的分支机构已近200个,数目远超美联社和路透社;央视在美国分部多为本地雇员,人数超200人;国际台在全球的记者站数量也超过100个,已经具备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的硬件条件。但总而言之,我国媒体主动作为的能力偏弱,在引导舆论方面还停留在浅层次,尚未达到“以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目标”的时代新要求。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主动设置议程,以打通隔阂、消弭距离,引导社会舆论。
二、行业媒体推进国际传播的策略——以《中国石油报》为例
(一)提升从业者的语言功底
夯实语言功底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基础。由于各个语种的差异,新闻报道在传播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信息缺失或语义不明。因此,在对从业者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中,语言能力训练不可或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和伙伴圈的持续扩展,需要更多熟悉国际形势的新闻传播人才,精通一种或多种外语是满足这一要求的先决条件之一。
《中国石油报》与中国外文局合作举办了英语新闻编辑写作培训班,培养采编人员国际新闻思维方式和双语新闻采编能力。并与新华社和中国日报社达成合作意向,初步搭建信息交换渠道。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国际传播的初步尝试。CPD News(中国石油报英语新闻)于2018年下半年在“油立方”客户端开始运行,以中国石油集团重大新闻和全球能源新闻短消息为主要传播内容,截至今年6 月底,共发稿150篇。2019年还制作了两期英文版“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导刊,以中国石油集团与国际伙伴的重大油气合作项目为报道内容,在第二届“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圆桌会议中发放给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缅甸国家石油公司、莫桑比克国家石油公司等合作伙伴,拓展对外信息发布窗口。
(二)构建融合中外的话语体系
构建融合中外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正如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所言:“一个国家迈向强国的历程,也是话语体系构建的过程。对处于上升期或转型期的大国而言,讲故事不仅是一种话语技巧,更是一种战略能力。”
中国石油海外账号于2019年底开始运营,坚持故事化叙事,以英、俄、西三种语言传播中国石油在国内外促进就业、环境保护、改善民生等方面所履行的社会责任。截至6月23日,在Facebook、Instagram、VK、Twitter等海外社交账号共发布推文1382条(其中视频125条),总阅读量超2000万,互动数超38万,转发量超4415次,留言1012次,粉丝总量达9万人。反映中国石油扶贫工作的推文《昆仑山下养殖忙》,一周内总浏览量超23.3万;反映中国石油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彰显企业担当的推文《翻越珠峰鹤归来》一周内总浏览量达27万。建设多语种海外社交账号使《中国石油报》外宣的渠道得到丰富,为夺取主流舆论场话语权创造了条件。
(三)提升从业者的新媒体采编技能
新媒体时代,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语言能力是基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学习是必需,掌握新媒体技术是新要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对记者编辑的要求从单纯写作提升为综合掌握“写、拍、剪、编”等基本技能,并及时运用这些技能获取和编辑素材,生产出适合不同传播平台的,具有不同特色的多态化产品,以达到适应传播对象需求的目的。此外,在互动性上,不能仅是单方面的传递,还应该吸纳和呈现国际受众的多层次反馈。
《中国石油报》积极通过“外向型”合作进行体制创新,提升从业人员的新媒体采编能力。成立青年创新工作室和融媒体中心,引进专业机构对编辑记者进行培训,以中央厨房模式搭建新媒体采编平台,重塑编采流程,为编辑与技术专员密切合作创造了条件。
三、结语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往来合作日趋深层次,构建中国话语传播渠道,增强国际影响力日趋重要。本文从争夺国际话语权和增进民心相通两个层面出发,阐述建设国际传播体系的必要性,并结合《中国石油报》的相关实践,为进一步增强行业媒体国际传播效力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