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

2020-11-04姚宇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3期
关键词:问题对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姚宇

【摘  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内容,其能通过典型指标的判断与评价,为后期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提供有效参考。本文就环境监测工作中质量管理的问题和对策展开分析,期望能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工作开展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人们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于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提出了较高要求。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环境监测工作能为确定环境保护方向,实施污染治理提供参考。基于此,有必要深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充分提升环境监测的质量和综合效益。

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作用

作为环境保护前期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环境监测值得是在专业设备及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和检查的活动;其不仅包含了物理污染监测,而且涉及土壤、水质、生物、风向等多元要素的检查,通过这些奠定指标的监测检查,能较为精准的反应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新时期,人们对于环境监测工作开展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实施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作用包括:

一方面,环境监测中,通过监测具体的环境要素,采集真实的监测数据,能为环境质量控制和污染状况分析提供有效依据,这对于环境保护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具有积极作用。从这一层面来看,加强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是提升环境保护综合效益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现阶段的环境监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如制度体系不全、质量保障措施少、环境污染严重等。新时期,实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这能创建良好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模式,改善环境污染问题。此外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环境监测工作顺应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深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能增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效性,进而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有机统一[1]。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显著分析

1、管理制度体系不全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对于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环境监测工作需要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在环境监测中仍然沿用多年前的质量管理制度,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管理制度体系的滞后性使得其在具体工作中的指导性、约束性不足,同时以往制度体系下的环境监测规范、流程适应当前工作开展需要,这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质量,致使环境监测工作实践中出现较大漏洞。

2、质量保障措施较少

环境监测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其需要环境工作者做好基础工作层面的保障管理。然而当前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基础吧保障情况与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虽然我国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并且在环境监测中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但环境监测工作所需的资源规模较大,仅凭政府部门的资金和物质投入仍然难以满足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需要(见表1),当前环境监测存在资金短缺、设备老旧等问题,这使得环境监测的效率低下,环境监测精准程度仍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在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层面,现阶段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系统、模式尚不完善,同时受资金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当前环境监测技术创新仍有不足,即先进技术产品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不足,影响了环境监测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3、监测预警建设滞后

积极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并基于监测结果开展预警管理,能为后期的环境污染治理创造良好条件。目前,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具有滞后性的作用,一是在环境监测中尚未形成有效地责任管控体系,这使得在环境监测中,部分工作人员未能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影响了环境监测数据的精准程度;另一方面,当前环境监测结果的利用效率较差,即环境监测与后期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衔接不畅,这使得环境保护工作整体效益提升困难,阻碍了社会经济、生态的健康发展。

三、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具体对策

1、创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能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有效指导。新时期,我国应在生态建设理念的指导下,系统编制、出台环境监测工作的法律法规,在法律规范的约束下,进行相关部门环境监测工作的系统管理,确保环境监管的规范性、有序性。同时在环境监测中,还应加强环境监测队伍的组装建設,选用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工作者参与环境监测,以此来准确评价我国环境质量和环境污染状况,提升环境管理的综合效益。此外为进一步扩大环境监测范围,提升环境监测管理质量,还应扩大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参与环境监测管理,以此来形成全新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为后期环境监测工作开展及质量控制奠定良好基础。

2、强化环境监测保障措施应用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针对基础保障措施的应用应注意以下要点:其一,环境保护工作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在环境监测中的资金投入,为人员配置、设备应用创造良好条件。同时针对环境监测中政府财政支出有限等问题,应积极地吸引市场企业、资金参与环境监测,从源头上解决环境监测中资金短缺问题。其二,环境监测工作开展需要大量的设备仪器,同时对于先进技术的依赖性较强,故而应重视先进仪器设备、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尤其是应深化现代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使用,实现环境监测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整体质量。其三,在环境监测技术应用中,应重视技术应用模式、流程的创新设计,适应新时期的环境监测工作开展需要。

3、加强环境监测的预警管理

传统环境监测工作存在应管理不足问题,新时期,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及预警系统建设中,首先应构建两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同时落实环境监测责任制度,从源头上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其次应重视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考核,要求在具体工作中,按照环境监测标准考核具体的监测过程,严厉打击环境监测过程中弄虚作假行为。最后应重视环境监测结果的应用,要求将环境监测结果和后期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工作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区域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分析,提升环境监测预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其能有效提升后期环境保护工作开展质量。

结语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内在需要。新时期,环境工作者只有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作用,深入分析当前环境监测工作开展问题,并积极进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法优化,这样才能有效提升环境监测工作开展质量,指导后续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志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7):59-60.

猜你喜欢

问题对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探讨
分析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严惩环境监测数据造假 谁签字谁负责
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年度重点工作管理
入厂抽样检验规程的编制
浅谈在公路桥梁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