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在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和发展研究
2020-11-04万丹婷
【摘 要】通过对贵州省6所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现状研究分析其特点及存在问题,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网上共青团建设,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
在《2019年高校新媒体观察报告》中显示,83%的学生会关注校园类微信公众号,其中,42%的学生会关注3—5个,37%的学生会关注6—10个校园类微信公众号,仅5%的学生会关注10个以上的校园微信公众号。报告调查了大学生查看校园类微信公众号的频率,50%的大学生会每天查看校园类微信公众号,其中18%的学生一天多次阅读,41%的学生一周多次阅读校园类微信公众号。平均阅读2-5篇校园类微信公众号的学生人数占比59%,其次为6-10篇,占比达到24%[1]。可见,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新媒体信息发布平台,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道德等方面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笔者选取贵州省6所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作为调研对象。分别为贵州大学“贵大青年”,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团委”,贵州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共青团”,贵州医科大学“贵州医科大学团委”,贵州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学院团委”,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团委”。
通过“新榜”、“清博”新媒体第三方评估平台数据调查,及关注查阅6个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内容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分析研究几所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并为贵州省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运营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一、贵州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
(一)运营主体。根据6所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运营情况,几所高校运营主体为学校职能部门团委,运营团队人数较少,主要由团委老师和学生团队组成,人数一般不超过30人。日常运营由团委老师主要负责,学生团队进行日常管理和服务。
(二)账号头像。公众号头像是微信公众号运营的重要标志,优秀的公众号头像能有效的达到引流的效果。根据几所高校团委公众号情况,除了贵州师范大学团委使用以校树——香樟树为原型设计的原创卡通形象“小香樟”作为头像,提升了曝光率和知晓度,其余几所高校均采用“团徽”作为头像。
(三)公众号名称及账号设置。公众号名称除贵州大学共青团微信公众号名称为“贵大青年”,其余高校微信公众号名称主要采用“学校名称+团委”、“学校+共青团”的形式。账号设置除贵州大学共青团为“学校简称+时间”,贵州民族大学为“民大青春在线”首字母缩写的形式外,其余高校微信公众号多采用“拼音法”或“缩写法”,具体为“学校+团委”的拼音或首字母拼写。
(四)栏目设置。6所高校的自定义菜单栏功能均包含学习、团委网站或微博链接、学生服务等内容。其中,贵州师范大学团委二级菜单设置了“香樟树洞”、贵州中医药大学设置了“来投稿吧”,面对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及校友征集栏目及内容、文创创意作品等;贵州大学一级菜单设置了“青年之声”网络链接,贵州中医药大学二级菜单设置了“用户使用反馈”,对用户浏览习惯、阅读内容喜好、建议意见进行了调查。
(五)推送时间及频率。从“新榜”平台一个月的数据来看,除贵州中医药大学的推送消息时间在早上7点至8点,其余几所高校时间集中在晚上,主要时间段为晚上8点至10点推送消息,符合大学生偏爱晚间使用校园类公众号的习惯。几所高校微信公众号主要功能为信息发布与传播,一天内只能群发1条消息,几所高校推出推文的频率为日均一次,平均每天发布2篇推文,其中贵州师范大学平均每次推文最多,达到4条。
(六)发布形式及内容。从“新榜”数据来看,几所高校推送信息类型主要为纯图文形式,其次为视频。根据几所高校2020年度报告来看,贵州大学(818篇)、贵州民族大学(702条)、贵州师范大学(1082篇)发文篇数较多,其中贵州师范学院原创推文97条、贵州民族大学原创推文90条。原创占比最高为贵州师范学院团委(45.32%),其次为贵州民族大学(12.82%),其余几所高校原创占比均不超过5%。发布内容主要包含团务工作,党团信息、校园资讯,时事政治等。其中,头条阅读数较高的的內容为校园资讯,其中包含校园重大事件、校内活动比赛等内容。
(七)互动留言。从几所高校“自动回复功能”设置来看,均添加了“被添加自动回复”,除贵州医科大学团委在关注自动回复中添加了“团委公众号使用介绍”链接之外,其余几所高校均为“欢迎关注XXX”等问候语。4所高校设置了“消息自动回复”。其中,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设置了“关键词自动回复”功能,添加了“掌上大学高校微信服务平台”链接,提供了“表白”、“二手”等服务。以“新榜”一个月留言数据分析来看,除贵州中医药大学留言回复率为5%,其余几所高校留言回复率为0%。
(八)用户数据分析。清博平台微信 WCI数据根据4个一级指标对账号进行评估,所占权重分别为60%、20%、10%、10%。整体传播力二级指标包括日均阅读数、日均在看数、日均点赞数,篇均传播力包含篇均阅读数、篇均在看数、篇均点赞数,头条传播力包含日均头条阅读数、日均头条在看数、日均头条点赞数,峰值传播力包含最高阅读数、最高在看数、最高点赞数。二级指标阅读数、在看数、点赞数所占权重分别为85%、9%、6%。根据平台数据,贵州中医药大学团委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最大,WCI均值为 528.34,贵州医科大学团委微信公众号影响力其次,WCI 均值为345.15,其余几所高校影响力有待提高,WCI均值在255.13到294.73之间。
二、贵州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运营存在问题
(一)缺乏优秀运营团队。目前,贵州省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主要由团委老师或学生组成,缺少专业、稳定的运营团队,部分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运营队伍对新媒体运营平台不够熟练、缺乏网络传播专业知识、思政教育引导不够,缺乏相关系统培训,没有充分发挥有效网络育人作用。
(二)缺少用户交流互动。在自动回复设置方面,部分高校没有活用关键词自动回复引导功能提示,未能对刚订阅的学生用户提供操作引导。在栏目设置方面,没有针对学生推出相应服务功能,及时展示公众号特色及价值。同时,与学生交流互动过少,未及时回复学生留言,也导致学生留言交流积极性不高,用户粘性较弱。
(三)缺乏运营特色亮点。在头像设置、栏目设置、推出内容等方面,同质化现象明显,无法达到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效果。同时,原创推文篇幅过少,文章形式单一,导致趣味性和直观性下降,内容与形式缺乏亮点创新,没有趣味,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导致公众号影响力不高,无法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四)思政教育效果不强。运营微信公众号的关键是用户定位,只有了解学生用户的需求及其主要特征,对其属性及行为进行分析,才能精准的进行内容定位。几所高校缺乏对学生需求及使用体验的了解及调查,发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基于从学生角度出发,没有结合大学生本身思想特点,未能满足学生需求,整体风格略显严肃,推送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难以发挥思政教育功能。
三、贵州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运营对策
(一)明确内容定位,充分研究学生群体。首先进行用户数据分析,充分研究学生群体,明确内容定位。可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后台、新榜、清博等平台,收集用户数据,结合新增用户、取消关注用户、净增人数、累积关注人数用户进行数据分析,同时关注推文阅读数、在看数、点赞数,及时将数据汇总提炼,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内容定位。其次需要采取换位原则,立足学生实际需求来策划内容,同时可通过栏目设置添加学生对于公众号使用动机及使用满意度反馈菜单,定期对其进行调查,收集用户反馈信息,分析学生使用体验,虚心采纳意见,及时对微信公众号运营内容进行调整。
(二)丰富服务功能,提供便捷实用服务。丰富自定义菜单栏,活用自动回复功能,在“被添加自动回复”内容中,除感谢用户关注外,可增加微信公众号使用指南、精彩回复、内容向导等内容,适当添加相关链接,帮助学生对微信公众号有全面了解,增加自主选择机会,让学生便捷快速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强化学生使用体验;及时更新“消息自动回复”“关键词自动回复”,添加教务、学习、生活、考试等实用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功能,增加实用价值,帮助青年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成长中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
(三)积极展开互动,架起交流沟通桥梁。如学生针对微信公众号提出疑问、发表想法,及时进行回复。可通过学生来提供微信素材和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策划内容,主动提交文创作品,由学生主动提供微信素材和内容,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结合线下活动的开展,有效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策划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邀请学生喜欢的专家名人开展讲座,结合参与线上答题、投票、抽奖等方式,将思政教育嵌入到活动中,从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中获取其看法和建议,充分发挥共青团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搭建高校共青团与学生互动分享平台。
(四)提升内容质量,创新打造文化品牌。目前,贵州各高校共青团依旧面临着网络平台影响力、吸引力不足的困境。这就要求贵州省各高校共青团需进一步加强新媒体宣传队伍培训,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思考文化产品制作,不断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升宣传教育效果,扩大优质宣传内容对青年的影响。推文内容需要满足学生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整合校内资源,为学生提供实用价值,挖掘出大学生的兴趣点,打造吸引学生的创意内容,不断提升学校网上共青团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结语
贵州省各高校共青团仍需加强网上共青团建设,提升队伍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能力,认真思考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向,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发挥网络育人功能,畅通学生表达诉求渠道,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建议,及时改进解决存在问题,积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充分发挥好共青团凝聚人心、服务学生成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腾讯微校发布《2019校园新媒体观察报告》高校生活进入 “微”时代.[Z].
作者简介:
万丹婷(1991.11.27),女,滿族,贵州兴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