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发宁夏扶贫:为苦寒之地镶“珍珠”
2020-11-04王炜通讯员王宗阳宁夏报道
本刊记者 王炜/通讯员 王宗阳 宁夏报道
西吉将台堡,水发浩海投资建设的宁夏最大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从贫瘠的荒原到幸福的绿洲,东西部扶贫协作为这片土地带来的变化,令人动容。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开阔山沟——马莲沟,西起当年红军三军会师的将台堡,东接马莲乡,沟底的公路一路东上,逶迤向六盘山主峰而去。9月2日,杨俊炜走在马莲乡牟荣村崭新的柏油路上,向本刊记者娓娓述说最近几年西吉县的变化。曾经主政西吉县农牧局6 年的他,如今的身份是水发浩海西吉项目的负责人。
2017 年,作为鲁宁协作的先锋队,山东省属国企水发集团在宁夏成立了水发浩海集团有限公司,旨在立足宁夏,开发西部。杨俊炜身后亮闪闪的现代化蔬菜温室,就是水发浩海投资4.18 亿元建设的“西吉现代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产业园”。园区占地1800 亩,整齐排列着276 座智能温室、新材料节能日光温室、寿光第九代大跨度日光温室及大型拱棚。作为宁夏最大的农业产业园,这里已经成为改变当地回汉百姓生活的“金娃娃”。
硕果,在昔日不毛之地上收获
“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十年九旱,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唯一尚未摘帽的贫困县,截至2019 年底,西吉县还有1575 户4340 人未脱贫,占全区未脱贫人口数量的23%。
3 年前,水发浩海的到来,悄然改变了这里的面貌。
牟荣村村民杨娟,丈夫在外打工,她在家照顾公婆和3 个孩子。“家里有七八亩地,种着洋芋和玉米,过去是看天吃饭。”杨娟腼腆地笑着说,如今她把耕地流转给水发浩海,在产业园里当起了农技工人,“每天早上7 点半上班,11 点半回家休息,下午则是3 点到7点半上班,1 天收入80 元。”记者算了一笔账,杨娟家的水浇地一年流转收入4800 元,加上她在水发浩海打工赚的2 万多元,一年收入就有近3 万元。这比原来全家几千元的年收入,翻了好几倍。
像杨娟这样的村民,在当地还有200 多位。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虽然收入不如进城务工高,但省去了住宿、伙食、交通等费用,还能照顾家庭,一举多得。除了收入提高,村民们还学到了更先进的农业技能,杨娟和她的小伙伴们如今已经可以熟练地为辣椒打杈施肥、浇水收果,种惯了马铃薯、玉米的双手,摆弄起蔬菜来也毫不逊色。园区的农技员张兴泉来自蔬菜之乡山东寿光,他向记者介绍说:“彩椒、胶东水果黄瓜、贵族南瓜,这些山东特产如今在西吉结出了硕果。今年温室里的辣椒已经收获第四茬了,今天采摘的这批彩椒,3 天后就会摆在成都的超市里。”
牟荣村北侧的山坡上,原本是层层梯田,局部裸露的黄土让人联想起昔日“十种九不收”的惨状。沟底水上不去,全靠人背水种田。原本耕地就少、降水更少的西吉,却承载了50 多万人,作为宁夏人口第一大县,传统的农耕和放牧,让黄土塬上寸草不留。
近年来,得益于生态治理和小气候改善,退耕还林、牲畜圈养,如今的西吉青山绿水、满目青翠。牟荣村的梯田上,水发浩海投资1.4 亿元建起了“四个一”(即一棵树、一株苗、一枝花、一株草)万亩梨树产业示范项目,“一期6000 亩黄蜜冠有机梨今年已经挂果,明年就会有收成。”杨俊炜告诉记者,“当地海拔高,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结出的果子特别甜。”
山东的黄蜜冠虽然适应干旱气候,但是西吉的倒春寒对果子存活是个巨大考验。水发浩海邀请山东农业大学和宁夏大学的专家团队联合攻关,延迟果树的挂果,基本解决了这个难题。“等明年梨子收获了,我们就向当地百姓推广树苗和种植技术,用经济林置换生态林,梨树下再套种黄花菜。”梨树产业项目负责人老陈兴奋地说,“这对当地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企业创收都是一件大好事,三方共赢。”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宁夏
吴忠市,红寺堡区,戈壁滩。这里年平均蒸发量超过2000 毫米,年降水量却只有一二百毫米,水资源极度匮乏。区委书记丁建成调侃说,过去是“种了一斗子,收了一帽子”。如今,奔流的黄河水被抬高了300 多米,流到荒地,旱地变成了稻田。
1998年以来,西海固地区一部分难以摆脱贫困的人,纷纷迁往相对平坦的红寺堡。随着23 万多人的陆续迁入,罗山脚下的红寺堡区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区。
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是生态移民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36 户4497 人,目前还有20 户50 人未脱贫。2020 年6 月8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弘德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
在回族村民刘克瑞家,老刘向记者说起总书记视察的情景:总书记仔细看了院落、客厅、卧室、厨房、牛棚,详细了解家庭就业、收入、看病、社保等情况。刘克瑞告诉总书记,家里养了3 头肉牛,儿子儿媳在附近打工,2017 年全家脱贫,生活越来越好,乡亲们打心底里感谢党的好政策。
弘德村西北角的飞地上,利用央企的帮扶资金,4年前建起当地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占地300 亩。“央企帮扶我们建起了养殖基地,但是没精力参与后续的经营管理,直到水发浩海到来。” 弘德村养殖专业合作社技术负责人任军介绍,如今,在水发浩海的参与主导下,基地形成了“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合作模式,带动周边有意愿的农户集中饲养肉牛,总共养育了西门塔尔肉牛2940 头。“既提升了饲养水平,又降低了成本,探索出新型农村规模化养殖的新路径。” 水发浩海副总经理于涛表示。
将台堡红军三军会师纪念馆,是红军长征的历史见证。1936 年10 月22 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完成伟大的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2016 年7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的号召。
在将台堡,西吉县委副书记潘存国介绍,现在每年大约有80 万人前来红军三军会师纪念馆参观学习,加上隆德县的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固原市已经成为红色传统教育基地。如何把这些资源利用好?距离纪念馆一街之隔,就是西吉现代农业示范园,杨俊炜和他的同事们准备在园区靠近公路的地方开设现代农业观光和瓜果采摘区,让游客在接受红色传统教育之余,也能亲身体验新时代扶贫攻坚的成果,同时带动当地旅游业和经济发展。
产业,扶贫的关键
马铃薯产业近年来成为西吉农民脱贫致富的“钱袋子”。年初受疫情影响,外销受阻,全县43 万吨马铃薯沉睡窖中。在红耀乡小庄村,贫困户郭连军家窖里就积压了10 吨。
“持续稳脱贫、防返贫,产业是关键。”西吉工业园管委会主任马耀宏说。“我们项目年底投产,就能解决马铃薯的销售难题。”杨俊炜所说的项目,就是水发浩海投资5 亿元建设中的马铃薯产业园。县城的西头,原来一家经营不善的福建民营企业已经转让给水发浩海。杨俊炜说,“我们计划建设一个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配套一个马铃薯产业研究院,还有一个马铃薯加工厂。”
西吉的马铃薯淀粉颗粒大、品质好。目前,全国马铃薯淀粉年产量总共40 万吨,水发浩海的马铃薯精深加工生产厂,年加工马铃薯淀粉能力就有10 万吨,预计投产一两年内就能成为中国马铃薯淀粉加工的龙头企业。
“此外,水发浩海还计划在西吉当地建设马铃薯繁育原种能力6000 万吨,示范推广马铃薯高淀粉专用加工型品种20 万亩,年生产马铃薯原种2000 万粒,生产可供加工优质商品薯30 万吨。”杨俊炜介绍,“项目投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可达12 亿元,新增就业岗位450 个,直接带动种植农户增收3.2 亿元,此举将大大促进西吉县马铃薯产业优化升级。”
弘德村村口,水发浩海正准备建设1200 亩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打造成黄花菜种植示范基地。红寺堡的主要经济作物是黄花菜,全区种植面积达8 万亩。“红寺堡的黄花菜品质全国最好,但是由于加工、存储、销售能力跟不上,形不成规模优势,农户收入有限。”于涛说,“我们因地制宜,在当地投资建设了蔬菜深加工基地,目前已建成恒温库、冷藏库、生产车间、办公楼等设施主体工程,今年10 月底就能建成投产。明年,东部沿海和粤港澳等地就能吃上红寺堡的黄花菜。”
9月初的西吉,夜晚的气温已经降到10摄氏度左右,位于县城西头的水发浩海总部办公区依旧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刚从日喀则参加完西藏最大光伏项目签约的水发浩海董事长王文涛,正和同事们规划着企业发展蓝图。固原市污水处理、热力供暖、西吉肉牛交易中心、中卫市城乡供水工程、沙坡头文旅、海原灰岩矿、吴忠市红寺堡8 万亩光伏发电……墙上的项目进度表,显示出水发人只争朝夕的昂扬干劲。
今年,西吉将作为全国最后一批贫困县整体脱贫。
依托山东国企优势,促进宁夏、甘肃、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西北省区与山东、江苏、河南等东中部省份在农产品供应链、商贸流通、品牌共建、民生工程等方面的诸多互惠合作,正在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