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与成效分析

2020-11-04魏赛拉加严慧珺张俊才魏正发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防灾青海省灾害

魏赛拉加,严慧珺,张俊才,魏正发,吴 靓

(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青海 西宁 810008)

0 引言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部位。区内地质环境复杂、生态脆弱、气候多样、构造复杂、地震频发。省内72%的国土面积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多期次的高原隆升和河流侵蚀下切,使地势高差悬殊,沟壑广布,谷坡险峻,为区内地质灾害发育创造了良好的地质条件,在山地、丘陵、台地与河谷平原过渡带,地质灾害以条带状、团状发育,尤其以湟水河、隆务河、黄河、通天河流域最为发育。

长期以来,我省地质勘查单位和研究人员对省内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布、成因、危险性评价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10余年来,随着城市发展、社会财富聚集、人口密度增加,地质灾害与日俱增。地质灾害造成损失巨大,破坏性强,这些灾害除了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生产活动以外,还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特别影响区内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全面认识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于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地质环境,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损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1]。近年来,在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方面相关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关于灾害防治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不少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和研究方法,形成了诸多不同的结论和思想。地质灾害的预测、防治、善后全过程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裴友萍等[2]认为灾害经济学是一门守业经济学,是指保护已有的资源和物化劳动成果免遭损失。卓志等[3]从防灾减灾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建立了防灾减灾支出与经济增长模型,认为防灾减灾支出与投资收益存在最优规模效应。董艳艳等[4]通过分析兰州市2006~2012年的地质灾害与经济发展关系,认为地质灾害对经济发展具有双重效应,但是总体上以负面影响为主。本文通过多种方法对2009—2018年青海省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综合评价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以期为青海省未来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1 地质灾害基本特征

1.1 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引发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问题,也越来越受世界各国的重视。根据2018年底统计的数据,我省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4 662处。按灾害类型划分,灾种主要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为主,其中,滑坡918处,崩塌452处,泥石流1 648处,不稳定斜坡1 632处,地裂缝12处。按灾害发育的区域划分,西宁市有1 015处,海东市有1 531处,黄南州有173处,海北州有344处,海南州454处,果洛有103处,玉树州761处,海西州281处;由图1可以看出,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地区为西宁市和海东市,也是青海省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

图1 灾害现状与人口分布Fig.1 disaster status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1.2 地质灾害灾情

复杂的地质环境和多变的气候条件,决定了青海省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和多发的地区,历史上曾有多次地质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案例。根据青海省统计年鉴和地质环境公报数据,2009—2018年底,青海省共发生地质灾害497起,共造成3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18亿元。根据近10年的地质灾害灾情统计数据(表1),按发灾区域分析,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西宁市、海东市、黄南州、海南州和海北州地区,占到全省地质灾害总数的93%,同时这些地区也是现状灾害发育的地区。按灾害类型分析,主要以滑坡为主,占灾害总数的75%,其次为崩塌,占灾害总数的16%。按经济损失分析,滑坡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部损失的52%,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部损失的43%。按单灾种造成的平均损失成本看,泥石流灾害损失成本最大,而崩塌灾害损失成本最低,这种现象同我省的地质环境条件息息相关,因省内多山地少平原,城镇和村落多在河谷和山前平原地带,因此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多以面状或条带状发育,受灾范围广,而崩塌多以点状发育,受灾区域也是以单点为主。

表1 地质灾害灾情统计Table 1 Statistic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我省地质灾害发生时间集中在5~10月份,占全年灾害总数的4/5以上。根据各地多年雨量数据统计,我省5~10月份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90%以上。从图2看,近10年的月平均降雨量与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5~8月份随着降雨量的增长,地质灾害数量也在上升,8月份地质灾害发灾频率达到最高,9月~次年4月份随着降雨减少,灾害数量也随之下降,曲线揭示地质灾害发生主要集中在6~9月份之间。由此可以看出,降雨是引发我省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2 月降雨量与灾害数Fig.2 Monthly rainfall and disaster number

2 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2.1 地质灾害防治

现阶段的地质灾害防治手段主要是调查评价、群测群防、定期排查及搬迁治理等,近10年来我省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累计投入的治理资金达9×108元,除2018年因降雨量突增而引发地质灾害群发以外(表2),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图3),年均地质灾害发生次数控制在32起左右。但总体上地质灾害防治率还处在较低水平,目前地质灾害治理率仅为3%左右。

图3 近10年防治投入资金与地质灾害数Fig.3 Investment in prevention and number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recent 10 years

表2 全省各地区地质灾害灾情统计Table 2 Statistic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all regions of the province

2.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根据《青海省统计年鉴(2010~2019)年》GDP数据(图4),10年来我省GDP从1 081.27×108元增加到 2 865.23 亿元,GDP总量每年都在持续上升,10年内增长了2.65倍,平均增长率为10%左右。从GDP增长率曲线中可以看出,2009年到2014年经济发展较快,之后开始趋于稳定。总体上,近10年青海省经济发展较平稳。

图4 近10年GDP变化Fig.4 GDP change in recent 10 years

2.3 防治资金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

地质灾害从发育到消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全过程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相互影响。为了更好的说明地质灾害投资与收益的关系,我们假设政府的Ij项经济活动的投资固定为T,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对Ij项经济活动有挤出效应。同时假设Ij项经济活动的收益为Ij(x),地质灾害防治(守业)投入的收益为S(x)。从实际经验中可知,S(x)与地质灾害损失呈反向递减的关系;S(x)与地质灾害防治目标收益呈递增的关系。根据社会总成本函数,运用反向思维,在设定总投资为T的前提下,建立Ij(x)与S(x)组成的总收益函数E,E=Ij(T-x)+S(x)。

我们可以从图5中看出灾害防治投入初期,随着防治资金的增加社会总收益在递增,而Ij项经济活动的收益在随着递减,当地质灾害防治投入达到x′时,社会总收益达到最大值E′,即Ij项经济活动的收益与地质灾害防治收益的交点。如果再继续增加防治投入后,虽然S(x)的有经济收益(用守业经济学理论,减少物化劳动损失与守业追加劳动投入的比值大于1),但是社会总收益曲线开始递减,并对Ij项经济活动的挤出效应明显,因此当社会总收益达到最高点E′时的防灾投入是最优的。当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减少时,地质灾害防治收益的曲线将向左上方移动,而Ij项经济活动的收益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两条曲线的新交点出现在x0点上,此时的社会总收益E0,并不是社会总收益的最高点;如果政府增加地质灾害防治投入超过x′时,新交点依然不是社会总收益的最高点。

图5 总投资约束下的地质灾害防治总收益Fig.5 Total revenue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under the restriction of total investment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首先政府需要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同时防灾投入必须具有一定规模后才能达到地质防治的效果,并产生经济收益。另一方面,政府须把控好防治资金的投入比例,过多的支出,不仅不能产生防治效益,也会对其他的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导致资源浪费。综上,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必须保持适度原则,并结合经济发展的程度,达到最优投入比例。

结合我省经济发展情况和地质灾害现状分析。近10年我们每年都投入了一定量的资金应对地质灾害,并且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灾害数量和灾害损失都控制的较好。尤其2012和2013年高投入在2012—2016年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图3、图6)(图6中为直观的对比GDP、防治投入资金、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数据,将年防治投入资金放大了1 000倍)。但是2012和2013年的高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是受玉树地震影响而增加的,2014年开始防治经费开始减少,灾害数量和灾害损失又呈现上升的趋势,用总体收益函数分析,我省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投入较低,未达到最佳收益点。

图6 2009—2018年防治投入与直接经济损失Fig.6 Prevention investment and immediate pecuniary loss in 2009—2018

从图6中可以得知,随着GDP总量的增长,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也呈现波动式上升。说明随着经济产量的增加,地质灾害成本也在逐年上升。由S(x)与地质灾害损失呈负相关关系可知,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也要随着经济产量的增加逐年增加,但是我们也要综合考虑总体收益,由总体收益曲线可知,在仅考虑地质灾害防治收益时,S(x) 在[x1,x2]的区间均有收益,但是过了x′后,总体收益其实在逐渐下降。

另外,地质灾害全过程中投资产出的并不是可以流通或货币化的商品,而是对已有资源或已创造价值的保护,是一种“安全品”。即为安全品我们就不能单纯的与货币进行等值换算,因地质灾害的防治和控制也是社会安全福利之一,DENNIS和MILETI等[5]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灾害管理制度不能发挥有效的防灾减灾作用,则会引发严重的道德风险。虽然防灾减灾投入会对社会其他方面的投资带来挤出效应,但是防灾收益也会体现在国民经济的总体收益中,以我省现状为例,在以生态和旅游为主导的经济中,地质灾害的防治不仅能降低对生态破坏,同时也为旅游发展带来安全保障,提升旅游经济效益。

3 结论

通过分析青海省2009—2018年连续10年的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从防治方面分析,2008—2018年我省地质灾害防治效果较好,灾害数量和灾害损失控制的较好,但是受降雨增多、经济体量增加、城市扩张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近10年我省地质灾害数量和成本呈现上升的趋势。

(2)结合我省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从总收益函数分析,虽然近年来灾害防治效果较好,如果剔除受玉树地震影响因素,我省地质灾害防治投入较低,未达到总体收益最佳比例。因此,根据地质灾害与防治成本之间的关系,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应该随经济增长而加大投入。

(3)地质灾害防治投入的收益虽然不是可以流通和货币化的商品,同时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对于社会其他方面的投资也会带来挤出效应,但是从社会总体效益看,我省地质灾害防治不仅能降低灾害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而且也能为旅游经济提供安全保障,从而提升旅游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防灾青海省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青海省高速公路集中监控运营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