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拓展训练理念的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2020-11-04时光龙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劳动课程教育

时光龙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部,安徽 合肥 230601)

劳动教育在新时期教育体系中被重新提及,该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劳动教育承担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社会责任等能力。2020年年初,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在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产生强烈反响。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基础。然而,现阶段的对于新时期劳动教育的研究多停留在劳动教育本身的研究,或者是内涵特征的探讨,鲜有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来构建未来新时期劳动教育的落实路径。本研究正是根据拓展训练的成熟理念结合其与劳动教育的共同特点,探讨了其结合的可行性,从而对其路径构建进行深入展开。

1 拓展训练与其特征

1.1 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Outward Bound)又名外展训练,是一项实践性强的户外体验式课程。其最初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二战时盟军在大西洋战线与德军潜艇大战,造成盟军大量海员溺水丧生。教育学家库尔特·汉恩等人据此建议政府创办了以训练海员海上生存能力的学校,其课程培养目标主要是以提高海员的生存技能和意志力,同时也可以提高海员合作进取、创造凝聚力精神,以达到提升团队战斗力为目的。二战后,由于素质拓展训练特有的实践和体验式学习优势而被保留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训练内容逐渐扩大到人格和管理训练等方面,受训对象更扩大至学校和企业。20世纪90年代,拓展训练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由香港传入内地。2002年教育部出台了推行素质教育相关政策,此举促进了素质拓展训练在学校层面的发展进度。很多高校已经有了开展成熟的素质拓展课程条件,课程内容设置也更加的多元灵活,教学目标逐步趋向于体验式教学。

1.2 拓展训练特点

(1) 体验性。体验性是拓展训练中表现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其实质是一种真实的情境感受[1]。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校内外两种课程形式,校内主要通过场地开展教学,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提高其团结奋斗精神和勇敢精神。校外以自然和生活体验活动为主,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问题解决能力,也易激发学生创新思维[2]。

(2) 实践性。实践性是拓展训练中的重要一环。它虽与拓展训练的体验性有部分重合,但又有其不同的特点。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调动学生动手能力,学生需要通过已设置好的课程内容,再结合自身的实际行动才能更好地完成课程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集中精力去思考问题、团结一致去行动,以最终克服困难。

(3) 主动性。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拓展训练课程需要学生拥有自主开放的思维,主动探索的好奇精神。学习者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积极主动地吸收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待课程结束之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课后主动反思与总结[3]。这也体现了教学形式带动学生主动融入课程。

(4) 身体锻炼性。拓展训练属于户外运动项目组成部分,户外运动又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最根本的特性就是强调对学生身体的锻炼。所以说,拓展训练也具有身体锻炼特性。并且,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内容包含了跑动、动手行动的要求。这种要求是在有教师组织的情况下利用场地环境,让学生有目标地参与锻炼。这种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能增强学生的阳刚之气。

(5) 评价多元性。课程的评价与回顾是该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环节即是对学生自身的反思回顾,又是对教师水平的一次检验。从评价的作用来看,一是从态度、投入、感受方面所获得的心得体会;二是在参与、主动思考中获得收获;三是内心深处获得的体验,比如人与人之间在练习中的情感交流获得的情感需要[4]。

2 劳动教育与其特征

2.1 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的内涵随时代变化会有不同解释。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强调:“当前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意见》中提到的现阶段劳动教育内涵具有新时代的特征。《教育大词典》对劳动的定义为“劳动是以人自身活动来引起、调整人和自然之间物质转变的过程。”《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相关专家王连照认为:“劳动分为体力和脑力、简单与复杂、物质和精神、生产和服务四个方面[5]”。著名学者冯颜利认为:“劳动教育是对人们(特别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观)、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6]综上可知,劳动教育是一门校内外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的社会实践课程。

2.2 劳动教育的特征

(1) 回归自然性。人类的生存依靠自然、崇敬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欲望的膨胀开始表现出破坏自然的行为,这也导致了世界自然灾害的频发,人类面临巨大的威胁。因此,人类开始重新审视和回归自然。劳动的特点为此提供了最好的媒介,通过此种媒介引导人类走向回归。劳动本身也是生命存在的标志,为了生存就必须劳动,这也是自然的规律[7]。

(2) 实践应用性。劳动本身就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过程,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8]。劳动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实现实践的基础,对于现阶段的课程而言也是如此。一方面,按照“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原理,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获得专业学习技能;另一方面,通过日常性劳动、社会实践或者义务劳动也能使学生获得生活技能。在实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两者结合共同实现实践和应用价值。

(3) 观念塑造性。劳动教育对于塑造学生思想观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劳动教育的方式使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坚韧不拔的品格、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领导力和公民意识,去除惰性不劳而获的当下利己主义[9]。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纠正社会上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不良风气。

(4) 身体锻炼性。劳动过程中人们一般会利用生产工具或徒手从事生产活动,在生产出产品的同时,身体也随之得到了锻炼。这一现象也是我们常说的“以劳强体”[10]。劳动与体育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远古时代人们捕猎过程中利用武器猎杀动物,近到现代结合劳动专门开办的运动会、学校的劳动教育、社会义务劳动中都有体育锻炼的身影。

(5) 内容综合性。劳动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借鉴了其他科目理念。例如,理论上倡导“五育并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支撑[11],而“五育并举”并非各自独立,五育之间的理想状态应是“融合”[12]。因此,劳动教育的发展无形中吸收了其他四育理念。其中,德育构成其灵魂、智育为其提供智力储备、体育为其提供生理基础、美育以精神的力量助推其发展[13]。

3 拓展训练理念融入劳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3.1 理念补充的迫切

劳动源于社会生产活动,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劳作的方式也随之做出相应调整,对劳动的定义也做出了不同的释义。拓展训练拥有突出的实践性、成熟的体系和实施的便捷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其课程实施的成熟性。将拓展训练理念融入劳动教育都会对其产生有益的补充。此外,也可借助其理念中体验式学习、主动性探索、身体锻炼和多元评价等方面优势,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涵,这些特点也是拓展训练在长期实践应用中与时俱进的有益总结。融合拓展训练的理念符合劳动教育的发展所需,理论上可以和劳动教育契合,实践上探索出新时期劳动教育出路。因此,可将前期劳动教育理念的研究加以扩展,增强其在新时期教育中的适用性,满足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需求。理论指导实践,劳动教育的落实亦是如此。只有完善劳动教育理论,才能更好地促使其落地实施。

3.2 实施障碍

2020年4月份发布的《意见》中强调:“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这为新时期劳动教育路径指明了发展方向。近年来对于新时期劳动教育研究较多,但鲜有探讨具体实施路径。总体来看,现阶段对于探寻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还处于探索阶段。拓展训练理念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将其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不仅可以接受现实的检验,而且可以发挥其理论优势。两者不仅在特征上相近,而且在内容、方法、观念等方面互为补充。例如,两者具有的实践性、身体锻炼、主动性、体验性等特征,在内容、方法、观念上的体验性、内容丰富性、评价多元性都可以满足现阶段劳动教育需求。这也从内容上契合了《意见》中提出的要求。

4 拓展训练理念融入劳动教育课程的可行性

4.1 两者需求的契合性

两者从出发点和目标都具有高度相似性。首先,拓展训练最重要的理念是体验式学习和实践性自主探索,该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能动性、思维活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再次,拓展训练具有评价多元化和团队配合精神等特点,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和关爱他人的品格具有良好助力作用。最后,拓展训练课程可磨炼学生的意志。现如今,西方资本主义的拜物论、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甚嚣尘上,年轻一代的劳动教育也有所忽视[14]。通过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实现学生锻炼、磨炼意志,培养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这也同拓展训练锻炼人的意志品质理念不谋而合。

4.2 拓展训练的成熟性

自拓展训练课程传入我国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课程体系。前期成熟经验为解决后期高校劳动教育怎样开展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参考。首先,从拓展训练课程培养目标要求上通过不同模块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实践技能习得、思想观念塑造和培养创新意识。其次,在课程建设上,拥有丰富经验的群体主要集中在高校和企业,它们通过场地训练对学生和员工的实践训练,总结出一套理论基础、训练原则、课程讲义和心得体会,在指导劳动教育课程实践上拥有大量经验。最后,对于新时期劳动教育过程实施中怎样监控管理,实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拓展训练也具有大量的宝贵经验借鉴[15]。

4.3 拓展训练现有场地设施

据统计,1995年拓展训练传入内地至今,全国已有近500所高校、100多所小学和上千个企业单位开展了素质拓展课程[16]。在场地分布上,现阶段全国平均每一城市拥有至少一个拓展训练基地,除满足城市娱乐休闲需求外还可供该地其他训练业务承接。每所城市的拓展场地多为私人经营并接受市场监管,营业资质、器材设备齐全可靠,并且高校所在地基本都位于城市或城市周边,因此,对于无场地设施高校可以通过定期租赁解决。实施过程中,可以选择大巴车统一接送学生进入场地学习,时间安排上应合理可行。此种方式开展课程基本属于“业务外包”模式,拓展训练理念的劳动教育属于业务,将其承包给经营者[17]。此种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课程开展成本。

5 拓展训练理念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路径构建

5.1 明确课程实施理论依据

5.1.1融入中国儒家思想 素质拓展训练思想要更好融合于劳动教育,需要结合中华传统优秀思想。儒家文化思想是中华文化思想之基,孔子是儒家文化思想之杰出代表,正如其中一句所言:“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悟”,此言印证了拓展训练和劳动教育之精神。只有了解孔子教育思想基本体系,探求孔子思想与现代教学之间理论渊源,才能传承和创新课程。

5.1.2杜威“做中学”理论 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实用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其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三育思想[19]。“教育即生活”思想主张教育本身就是要满足学生兴趣需要,为学生所喜爱。“教育即成长”主张新的学生发展观和教育观,反对消极对待学生旧思想。“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学生内部心理条件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结果是通过经验产生。杜威的“做中学”理论为今天的拓展训练融入劳动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5.2 课程准备阶段重安全防护

5.2.1提升风险防护意识 无论是户外还是室内活动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拓展训练理念的劳动教育更是如此。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存在潜在的危险,这些危险构成了拓展训练风险。如果在课程进行时人的大脑风险意识将会降低,这是大脑分泌一种激素的一致作用所导致[20]。人体此种反应的结果在于其防范水平降低。因此,在课程中降低风险需要在人的思想意识上着手。

5.2.2强化安全知识培训 由于劳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多在户外进行,其场地由于环境的复杂多变而增加了危险性。因此,在课程活动中所有参与人员包括教师都必须熟悉外部环境的地形、气候、自身条件设施等方面条件。同时需要在开展前再一次对场地环境等熟悉之后才能真正开展。

5.3 课程类型选择室内外并存

5.3.1室内课程内容建设 室内课程建设主要是应对天气和特殊情况的影响不能在室外进行的情况下开展。其内容建设主要从六点切入。具体有器材、人数、时间、项目目标、规则和总结提升组成。器材选择上可以以手工工艺劳动为主,例如折纸、盆艺等;人数上不易太多,若班级人数较多则可分组进行,一般每组不超过20人;时间上每个项目在30分钟左右,避免学生疲劳;目标设置上多以动手能力、发散性思维和团队精神培养为主;规则的制定可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设定,最好为学生留有发挥空间;最后是总结提升,对学生的作品无论好坏均要正确对待,依据学情适当鼓励。

5.3.2室外课程内容建设 户外劳动教育的开展一般需借助器材进行。相较于室内劳动教育,户外的开展更具有灵活性、多样性。与室内设置一样大致分为六步进行,但在项目的设置、项目过程和注意事项上有较大区别。项目目的设置,不仅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学情,同时也要分析环境影响下学生心理的变化。项目过程上,更多的是身体的全面活动,在过程中由于使用器材和设施的多元化,其项目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增加。注意事项方面,户外的不确定因素多,环境制约作用明显。

5.4 课程组织与实施

5.4.1前期准备 融入拓展训练的劳动教育是一种体验式学习的课程形式,是多个不同项目内容组成的课程体系。如何开展,则需多方面的考察准备。首先,需要对拓展训练对象进行评估。这里根据已经实施的拓展训练4W法则进行:劳动教育实施路径需求和拓展训练的可融入性评估;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形式分析讨论课程内容设置;被培训的对象为高校学生群体,对他们的学情进行考察;课程的开展需要结合天气和季节开展,需要结合学期和学年计划来制定整体实施计划。最终确定课程实施目标和课程内容。

5.4.2课程分类 合理划分劳动教育课程是内容设置的前提,课程从活动的层次可以分为劳动理论学习、室内和室外活动三个部分。理论的学习一般在室内,具体讲解劳动课程需要完成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在课程中的规范与要求和课程评价标准等;室内活动主要集中于手工课的动手能力,趋向于理论课程;户外劳动教育主要集中于借助拓展训练的场地进行。课程内容多在团队的公共参与下,激发个人潜能,挑战与战胜困难的项目,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获得对社会的理解与锻炼自己勇敢互助的精神。

课程时间划分为长课程和短课程。长课程一般会持续一学年,课时量约64课时。主要包括体能的锻炼、劳动技能掌握、生活技能掌握、团队合作、社区服务和环保行动等内容。由于长课程持续时间长、项目执行具有一定挑战性,所以在组织开始前一定要和学生取得充分沟通;段课程一般为半学期或一学期,课时量约为16~32学时。内容主要选择两项主内容进行,这种模式易操作、效果成效较快。

5.4.3项目设置 拓展训练理念的劳动教育实质上为体验式学习,其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实施过程中相关事物。具体有:培训机构提供的课程体系、培训场地中的活动设施、课程实施的教师能力、校方主管部分的组织能力等。

设置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和安全性等原则。劳动教育中借鉴了拓展训练,就需要设置培训方案,实施中都必须要参考和依据它来完成。

5.4.4课程实施 任务布置是结合环境和课程特点提前准备好器材和场地,以应对课程开始后突发状况的发生。课程布置必须提前完成,如果布置的时间在课程开始后则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任务设置应提前完成,必须做充分准备。

导入热身环节主要是联络师生、生生情感,减少学生对器材和环境的陌生感。通过导入热身环节打破学生和教师的陌生,减少学生对教师的抵触。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活动中配合的熟练感和班级认同感将被加强,从而有利于降低运动的风险。

过程体验是让学生在了解项目规则的前提下,完成过程中劳动任务,在过程中收获劳动知识和良好品德,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感悟。通过借鉴素质拓展训练的理念可将课程设置为从任务难度、学生认知和教师提示、目的设置四个维度。其中任务维度设置见表1。

表1 劳动课程任务维度

6 课程总结

课程结束之后,学生会产生交流的需求,这时候组织方就需要提供一个平台与机会。这样也能为课程做一个总结与提升。

分享回顾方式:一般可用轮流发言形式,最好是分组讨论发表看法。这样做的好处是人人都有机会发言,并比较出更好的总结。还有是圆桌会议形式,圆桌会议一方面不仅代表平等,同时也代表了发言者的自由,最大限度地发散学生们的思维,从而催生出创新。

总结提升:回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总结。这不仅可以有效提升自我,也可以改变日后的行为习惯。总结可使用一些定理定律(如:鲶鱼效应、马太效应、木桶原理等)对劳动教育中的行为进行概括。合理的总结可为心智和行为养成提供基础,从而将劳动教育中所产生的感悟运用在生活中,达到学习目的,改变自身行为,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猜你喜欢

劳动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