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服出行:让民族服饰成为都市亮丽风景线
2020-11-04苏怡汀
◇ 文/苏怡汀
第二届瑶服出行活动现场
2020 年端午节前夕,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观音山景区里,一场“瑶服出行·瑶行都市庆端午”的活动让景区热闹非凡。40 多位来自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金秀瑶族自治县,湖南省邵阳市,广东省清远市、韶关市等地的瑶族同胞,穿上各自家乡的瑶族服饰欢聚一堂,大家一起讲述瑶族的历史、文化、习俗,一同展示瑶族的文化魅力和民族风采。
邓为霜
都市秀服饰,提升文化自信
“参与活动的第一条要求是必须穿瑶族服饰。有很多在外漂泊的‘广漂’没有把衣服带在身边,所以报名参与的时候都是叫家里人寄过来。”邓为霜说。
“瑶服出行”活动的发起者邓为霜来自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邓为霜发起了首届活动。身在异地他乡的瑶族群众汇聚在一起,表达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获得热烈反响后,第二届“瑶服出行”在端午小长假前顺利举行。
邓为霜,瑶族(蓝靛瑶支系),1991 年10 月出生在文山州麻栗坡县杨万乡的一个村子里,这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村子。她通过自考考取了深圳市广播电视大学读大专。上学期间,她一直担任百度贴吧的瑶族吧小吧主,在贴吧里与其他瑶族同胞探讨、交流瑶族文化的点滴。2015 年,邓为霜创办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瑶族文化”。在互联网上弘扬瑶族文化的同时,邓为霜也收获了一段良缘——她的爱人是来自湖南的瑶族同胞。二人因在网络上探讨交流瑶族文化而相识、相知,从网友发展为恋人,最终结为夫妻。目前,他们定居广东东莞,育有两个女儿。
婚后两三年里,邓为霜做起了全职妈妈。照顾家庭的同时,她仍然坚持传承瑶族文化。一有空闲,她就编辑瑶族文化方面的消息,发到“瑶族文化”公众号上。几年间,她学会了拍摄和制作视频,经常帮网友制作瑶语歌曲视频。
今年年初,邓为霜在东莞某景区工作,在一个工作机会中结识了一个汉服社。看见汉服社成员们一起穿上汉服走街串巷,通过服饰来识别有共同兴趣的人,邓为霜想到,组织一个活动,让身在都市的瑶族同胞们通过民族服饰来联结并识别彼此。“我曾经穿着瑶服去坐高铁,在高铁站遇到了用瑶语和我打招呼的人,他们都因为看见我穿着这身服饰认出我来。” “瑶服出行”应运而生。
在邓为霜眼里,穿瑶服是很普通的日常行为。“没什么特别原因,我想穿就穿,就像穿日常的现代服装一样。服饰虽然是有区别的,但我穿着的心情没什么区别。”邓为霜笑着说。在第二届“瑶服出行”活动中,邓为霜挑选的是一位广西瑶族朋友送给自己的改良版瑶服。“我和这位广西朋友是同一个支系的,但是我们的服饰略有不同。平时我也会穿其他不同地区、不同支系的瑶服,我觉得都是在弘扬瑶族文化。我更想呼吁远离家乡来到广深莞惠城市务工的瑶族同胞,把民族服饰穿在身上。”邓为霜说。
通过推广瑶族文化,邓为霜认识了分布在各行各业的瑶族同胞。“很多瑶族人都很热心,也很喜欢自己的民族文化,但是缺少一个机会把这份真挚情感外化成一种表达。”
一件瑶服,凝聚两代心血
“由于工作关系,我穿民族服装的机会较多。穿着自己民族的服装走在大街上时非常自豪。想到其他瑶族同胞可能没什么机会在城市里穿民族服装,或者独自穿民族服装外出时可能需要一些胆量,就决定参与‘瑶服出行’活动,旨在鼓励大家,唤醒民族自信。”赵云梅笑着说。赵云梅,瑶族(过山瑶支系),上世纪70 年代出生在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市粤西第一瑶寨——阳春市永宁镇横垌瑶族村。现在,她在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工作,兼任广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秘书长。5 月下旬,获悉第二届“瑶服出行”的活动消息,她当即决定穿着自己的瑶族服饰去参加活动。在活动现场,她给前来参加活动的同胞介绍了自己的故事。
第二届瑶服出行活动中,大家一起包粽子
活动现场欢声笑语
封建时期,统治者对少数民族进行严酷镇压,一些少数民族为了生存不得不隐瞒自己的民族成份。1953 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由于被历代统治者欺压、排挤怕了,阳春横垌村的瑶族乡亲们不敢承认自己是瑶族,填报了汉族。直到1978 年,赵云梅的父亲赵章澜受乡亲们委托,再三向地方政府和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写报告反映情况,要求恢复民族成份。通过严谨的调查取证,广东省民委于1981年批复同意确认横垌赵姓为瑶族。横垌大队因而成为当时阳春县最早的、也是唯一的瑶族大队。同年4 月底,赵章澜被推选为全国少数民族代表,到首都北京参加“五一”观礼。“当年在人民大会堂和怀仁堂受国家最高领导人接见时,父亲都没有自己的服饰。另外两位同为瑶族的观礼代表把父亲的落寞和遗憾看在眼里,记在心上。40 多天的朝夕相处中,他们使用相同的瑶语交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回来后,他们特地为父亲做了两套手工刺绣瑶服,一套男装,一套女装,只收了点材料钱。”这两套服饰,赵章澜全家视为珍宝,珍藏至今。
这次观礼回来后,为阳春瑶族乡亲父老恢复本民族服饰,恢复民族的身份标记,便成了赵章澜致力推动的事业。赵云梅在父亲带领下,走访当地老人,寻访关于当地瑶服的记忆。2013 年,赵云梅调入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工作,她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资源进行瑶族文化研究。“我到全国各地旅游或者出国交流,都要打探那里有没有瑶族人,都要去看看当地的服饰,我也经常穿自己的瑶族服饰。看到我衣服上有盘王印、八角花这些元素,对方就知道我是瑶族,我们就会用相同的语言交流。”这样的经历让赵云梅深切感受到父亲致力推动的事业有重大意义。
父女二人的调研工作持续了多年,2017 年,赵章澜和赵云梅将寻访调研得来的纹样、款式等素材交给了一位瑶绣传承人,做成了四套冬装样品供阳春市瑶族同胞选择。“女装有三种款式,男装有一种款式。在用料和款式上做了一定的创新,使它更适应现代生活。服饰上保留了过山瑶最主要的花样。我们就是通过这些纹样去识别彼此的支系,所以这些传统一定要保留。”横垌瑶族村或从横垌搬迁出去的多数群众都按照自己的需求,为自己选做了服装。
第二届瑶服出行活动参与者合影
“参加‘瑶服出行’活动,我希望能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瑶族同胞进行民族文化交流,探讨瑶服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另外,我也希望众多在城市漂泊的瑶族人,能够通过这样的活动找到自己的亲人,能获得身份认同,也能催生民族自信心!”赵云梅说。在平时工作中,赵云梅能接触到在广州生活的各个少数民族,“广州是个开放包容的大都市,有83 万少数民族人口。我们民族宗教部门和市区两级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会牵头举办各种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比如藏历新年、苗族‘四月八’、朝鲜族泡菜节、蒙古族烤全羊文化节,还有广府庙会上的民族方阵、民族艺术表演等。各族同胞都穿上各自的民族服饰,其乐融融。大家聚在一起热闹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但‘瑶服出行’这类民间活动相对较少,希望这是一种积极的创新尝试!”
“自己的服装”,漂泊游子的“乡愁”
“穿上自己的服装就很高兴,就像小时候过年有新衣服的感觉,特别激动。但常年在外,平时没什么机会穿瑶服。正好有‘瑶服出行’这个活动机会,所以特别珍惜。”来自文山州富宁县归朝镇那旦村委会玉响小组的李清贵说,得知“瑶服出行”活动后,李清贵夫妻和亲戚一行10 人前往参加。
李清贵拿出了家乡玉响村举行春节联欢活动的照片进行展示。李清贵,瑶族(蓝靛瑶支系),生于1977年的他从2000 年开始一直在深圳务工居住。春节是他最重视的节日,从2018 年春节开始,每年他都和另外两位伙伴一起策划、组织村里的春节联欢。照片中,人人穿上民族盛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00 年的深圳正处于经济腾飞的起始阶段。李清贵在亲戚带动下来深务工。抵深第4 天,李清贵在一位壮族同乡的介绍下,进入深圳市全佳兴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工作至今。
“开始,我做最基础的普工,月收入大概300 元。”凭借着踏实、勤奋、好学,2004 年,李清贵晋升管理层,从普通工人成为“白领”。同年,他娶了邻乡的一位瑶族姑娘为妻。妻子随他来深工作,两人育有两女一子。多年打拼,李清贵如今已是这家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
这些年,家乡的亲戚、乡亲如果有外出打工的意愿,总是首先想到找李清贵,而他也尽力帮忙介绍工作。“深圳这边工厂很多,机会也很多。”这些年,李清贵已带动约百人到深就业。不少人在务工中学到了电脑编程、驾驶等技术,有了一技之长。
离乡背井的这些年,李清贵夫妻总是把自己的瑶服带在身边。李清贵说:“我妻子坚持要带着。她说,尽管在大城市穿的机会不多,但如果瑶服放在家乡更没有机会穿。一直放在那里会放坏了,那就太可惜了。”
据邓为霜介绍,受疫情影响,前两届“瑶服出行”活动规模不算太大,但还是引起了不错反响,这给邓为霜带来了很大的鼓舞。她说:“我们的活动得到了广东当地的瑶族企业家、广西和云南的瑶族同胞的关注。9 月份,我准备做‘瑶服出行’第三届——瑶族服装展示秀。我想我会坚持把这个活动办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