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政策把握能力 助力学校优质发展
2020-11-03郭刘龙
郭刘龙
近年来,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解决新时期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党和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政策,用以指导、规范教育改革。仅2019年,在基础教育领域,就密集出台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多个文件,力度之大,规格之高,前所未有。
政策的生命在于落实。教育政策在学校的落实,关键在校长。作为学校的掌舵人,校长的政策把握能力决定了政策在学校的执行效果,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因此,提升校长的政策把握能力至关重要。政策把握能力要求校长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教育政策要求,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办学治校的实践中,结合实际,有效落实,从而保证办学方向,促进学校发展,提高育人质量。
一、充分认识教育政策与学校发展的关系,提高落实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育政策是党和政府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作为行动准则,就是要执行、要落实。但事实上,一些教育政策往往不能获得预想的效果,对教育实践起不到规范和管理的作用,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执行者固守自己过去的认识和经验,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从而对新的政策要求不重视、不敏感。对学校来讲,如果校长对待教育政策的态度是坚持“关起门来做教育”“以不变应万变”,一味地抓升学考试,这样的态度就违背了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大趨势,长此以往会使学校逐渐走向边缘。校长对学校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校长能正确认识教育政策及其对学校发展的影响,保持教育政策与学校发展之间的一致性,从而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提升自身政策把握能力的前提。
教育政策对学校发展影响重大,不仅体现在学校的办学方向、育人目标等价值取向上,而且也规范着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办学行为。事实上,教育政策影响着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是学校办学的基本遵循。首先,教育政策影响着校长的办学理念。当校长的办学理念与教育政策的价值导向保持一致时,学校办学的共识度和认同感就会比较高,学校的教育生态也会相应变得更好。当前,教育政策的价值导向主要表现为:在教育的质量、效益与公平发展中,更加注重公平;在学生发展目标上,更加注重德育,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在学生素质的提高上,强调能力导向,指向学生适应社会变化和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培养。这些都是校长办学理念的应有之义。其次,教育政策影响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按照政策要求,进行资源配置是政策的一项主要功能。如果学校的发展能与政策的方向保持一致,就能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如良好的生源质量、师资队伍保障、硬件财力支撑等,从而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学校发展。第三,教育政策影响着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当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行为与政策保持一致且取得良好的办学效果时,学校往往能够通过政策激励和考核中的优异表现来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吸引学生、吸引教师,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近年来,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快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赞誉,其中一个重要经验就是能够高度重视、认真领会各项教育政策的内涵实质,并在办学实践中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项政策法规都是围绕着立德树人的贯彻落实而出台的。我校以立德树人为办学目标,按照政策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身心健康、品学兼优、个性鲜明、志向远大”育人目标,构建了“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立体交叉、相互融合的育人模式,教育教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可见,对于校长而言,提高认识,充分理解教育政策对学校发展的影响,提高落实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校健康发展、快速发展的保证。
二、学思结合,拓展认知,提升教育政策的解读能力
执行政策的前提是理解政策。校长提升政策把握能力首先要提升政策的解读能力,也就是说,校长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政策的实质及其边界。
教育政策是以文本形式呈现的,政策文本一般指向明确、内容详实,但由于政策所涉及的对象广泛,且为了表述准确,政策文本呈现出概括性较强、专用术语较多等特征。这些特征对校长的政策解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学校工作中,经常出现教育政策传达失真、执行失误、宣传失当等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一些校长对政策主旨要义理解不透、望文生义,对政策精神实质把握不准、流于形式,从而无法转化为学校的教育实践,导致政策落实中的形式主义。
那么,校长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政策解读能力呢?
首先,校长要建立自己的教育政策认知体系。政策具有连续性,面对一个新政策,需要了解已出台的相关政策,掌握这些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脉络,同时应明确任何具体政策都是围绕着教育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而出台的,教育的大政方针为我们理解具体政策提供了方向指引。例如,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意见》,理解该《意见》,首先应明确它的主旨:建立健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机制,解决“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以育人方式改革为抓手,对高中学校进行全面、系统和整体设计,实现高中学校深度变革,全面提升办学育人水平。同时,应了解这是国家围绕普通高中改革发展问题,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三个方面政策后,出台的第四项基本政策。因此,要深刻认识《意见》,就需要了解前三个政策,搞清政策的来龙去脉。唯有如此,校长才能充分掌握该政策的内容和目标,真正做到全面、准确理解政策的精神实质。因此,提升政策把握能力,校长就必须坚持自主学习,认真思考,以新时代教育政策的价值导向为基础,熟悉并了解与教育有关的各项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拓展认知领域,建立自己的教育政策认知体系,不断提高对教育政策的认知水平。
其次,校长要积极参与政策解读的相关活动。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出台重大政策之前,会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政策发布时,同步发布解读文章,或者召开新闻发布会。这些活动都是校长了解政策真实面目的途径,校长应积极参与,从教育政策研制者的角度,思考理解政策的实质。
第三,校长要克服自己的思维定式。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校长往往会形成自己的一套包括惯例、成见等在内的固定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选择性地接受与自身一致的教育政策,而忽视、抵触那些与自身不一致的教育政策,从而造成政策理解的变形或失真,甚而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
三、合理转化,求实创新,提升教育政策的执行能力
政策往往都是面向政策对象下达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指令的,其指令带有合法性、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政策对象必须贯彻执行。
教育政策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纸上文件”,从本质上來说,教育政策是一种行动过程及结果,对学校而言,就是把政策要求付诸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的过程。学校实施政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政策要求是宏观的、普适性的,学校首先需要实现政策目标转化,使其成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任务,在此基础上,需要校长带领广大教职工共同努力完成任务,实现政策目标。
“没有执行力,一切都是空谈。”校长执行政策的能力,既是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也直接决定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校长提升政策执行能力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做好政策文本的转化工作。政策文本广泛使用公文专用语,文体色彩比较庄重,在推动政策文件进入学校后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就要做一些校本化、具体化乃至通俗化处理,用教师易于理解的语言加以转化,切不可对政策文件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需要将政策文本转化为校本方案,将政策的“指令语言”转化为学校内部的“操作语言”。
第二,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推动政策落地。校长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执行和完善政策,及时了解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政策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校长既不能盲目、机械、呆板地完全依靠上级的“指令”执行,也不能固步自封,“不敢越雷池半步”,而是应该有适度的变通和创新。
第三,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展示成果。改革成果的交流展示是检验学校政策执行水平与效果的重要媒介和载体。校长是否有能力对外进行互动交流展示,是否能够通过学校实践的内外互动,不断增强学校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扩大学校的品牌影响力,同样是当前校长把握教育政策、落实教育政策所需的一项重要能力。
除此之外,校长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意志力,这是因为在基础教育领域存在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问题;重视知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素养培养,体重增加、体质下滑等问题,这些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老大难问题。相对而言,作为解决对策的转变育人方式、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师生负担等政策,都是长效要求,需要校长有足够的耐心和意志力,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提升校长的政策把握能力,既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提升。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力度加大、政策密集出台的大背景下,对政策认识水平的提高,显得尤其重要。同时要强化政策执行力,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政策把握能力,促进学校优质发展。
(作者系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