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教育让思维之花绽放

2020-11-03俞敏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38期
关键词:导学学会思维

俞敏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确立“创新教育”的全新学生观,找准教育与创新的结合点,把学生培养成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一条课堂教学新思路。

这条新的课堂教学思路具体可分为三步骤,这三步骤是课前参与、课堂导学、课后延伸。在具体的操作实施中以“创新”为前提,以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为立足点,在每个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创新能力。下面就谈一下操作过程中的具体做法。

(一)课前参与。学生在课前或自主学习教材,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或自己通过书籍、网络、咨询、请教等收集有关资料;或在生活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寻找有关信息;或按照老师布置的思考题,作好准备;或动手制作相应教具,准备上课使用。这一步骤不仅为课上导学奠定了基础,而且使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自己的認识、自己的问题等目的走向课堂,促进课上的学习,更为学习学会收集、组织、分析、加工、运用信息提供了锻炼机会,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二)课堂导学。教师是以教材为例子,创设良好的一学氛围和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归纳、表达;学会交流、合作,汲取,宽容,学会倾听、思考、置疑、辩论,从而淡化教师的分析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己去感悟、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1.激发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在学习中对某一门功课产生较大的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增强,创造思维就活跃。所以每一节课上,都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一个新颖别致、精彩纷呈的导入,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猜谜语、讲故事、出示实物等,还可以用电教手段、背诵、朗读、抢答等多种方法来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出口成章,字字珠玑,会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这样的语文课学生怎会不喜欢、不投入呢?既然投入了,用心参与了,其创造的思想不知不觉就被启动、运转了。

2.授之以法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特别是面对知识激增、日新月异的时代,试图拥有所有的知识已经不可能,怎样获得知识无疑比拥有具体知识更为重要。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教学中就注重“授之以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执教《清平乐 村居》时,四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类文体,所以我就注重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赏析诗歌的步骤和方法即读诗歌、品语言——说意境、析写法——悟情感、找意图,并且按照这三步组织教学,这就改变了传统(教师逐句、逐段讲析,最后归纳主题、总结写法)的老路子,使学生由过去被动听授转变到积极参与教学中来。

3. 导学点拨

这是课堂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是“导学”,引导学生主动去学,去思考提问,去合作交流,去主动求知。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探究创新,这一目的是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的。

(1)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环境

有专家说:“课堂就是犯错误的地方。”人的创造力从本质上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适宜创新的环境中主动发展起来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实施“无错原则”,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加以适度“宽容”,使学生有学习的安全感。特别是对“学困生”,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关注,使其爱上语文课。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回答的问题,不能以唯一标准或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束缚学生,强加给学生。“我想听到开花的声音”“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水很活泼”,“雪融化了变成春天”,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啊,如果还抱着传统的习惯性思维加以否定的话,无疑会扼杀学生创造之花。

(2)让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发问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费尔巴哈也说:“新知识从怀疑中产生”。实践证明,有疑才能掀起思维的波澜,有疑才有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寻疑是解放学生头脑,培养其创新能力、 发展智力的必要手段,但关键不是教师生疑,而是学生生疑,主动的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不同的见解。比如部编版教材四上的第二单元,就是让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还要学会在众多问题中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养成对问题的质疑习惯,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其思维也就越来越敏捷了。

(3)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品尝成功的乐趣

让学生主动的提出问题,教师要进行全方位的设计,要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放给学生,让学生去自由讨论, 交流解决,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鼓励学生发表看法,让学生真正畅所欲言,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及时肯定他们的长处,使他们真正拥有自己的课堂。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排演课本剧等,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其表演力和想象力,又能够够他们的合作精神;还可以组织竞赛活动,如在学习《白鹭》、《草原》等优美的散文时,就可以进行朗读比赛;还可以限时背诵,给一段或一篇课文,看谁背的又快又准。

总之,课堂上的教学时间应为学生所有,教师只是“导”在学生不会之时、需讲之处,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品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三)课后延伸。指的是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地留作业,使知识得以进一步的拓展, 能力得以进一步的发挥。 当然,作业应有层次性、实践性、创新性,可以结合课内教学让学生进一步通过查资料、 上网等形式拓展所学内容。这种“课后延伸”常布置些思考性的作业, 不硬性规定统一完成,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度的人生体验过程,每个40分钟都是生命的、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研究如何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研究如何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体现出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和情绪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

猜你喜欢

导学学会思维
学会分享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我是小导游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