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资讯
2020-11-03
中国重离子治癌技术核心指标达国际领先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肖国青9月20日披露,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自1993年成立至2019年历时26年磨一剑,突破国外专利封锁,攻克核心关键技术,自主设计国际首台“回旋注入+同步主加速器”组合医用重离子装置,装置整体性能达国际先进,核心束流指标达国际领先。
医用重离子治疗装置,可利用高速的碳重离子穿过正常组织,杀死人体内肿瘤细胞,向“瘤子”发射精准定向“碳离子导弹”。重离子治癌具有不良反应小、疗程短、疗效好、精准治疗的优势。
肖国青表示,目前,国际重离子治疗装置在德国、意大利等国建成12台、在建6台,累计治疗患者3万余人。中国甘肃建有6台,推广在建合计4台。技术方面,中国还自主创新完成重离子放射治疗整体软件解决方案,打破高端医疗器械国际垄断,成功应用于甘肃武威示范装置临床治疗,并进行商业运行。2020年6月,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在省政府新闻办例行发布会上就以武威为例披露了碳离子治疗系统的成功实践。意味着中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离子治疗系统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继美国、日本和德国进行了临床试验前期研究和治疗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自2006年至2013年,开展了213例临床前期试验,证明了重离子治癌临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肖国青说,碳离子治疗系统武威示范装置检测历时2年半,检测报告7000余页,首次为中国同类医疗器械检测确立标准。同时,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通过国家安全性、有效性系统评估,获批上市。今年3月起,正式接收患者,对100例患者实施治疗,疗效明显。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创新技术揭示血液肿瘤靶向治疗终极耐药突变规律
近日,陆道培分子医学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发表了题为Dynamic evolution of ponatinib resistant mutations in BCR-ABL1 positive leukaemias revealed by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用新一代测序技术揭示BCR-ABL1阳性白血病普纳替尼耐药突变的动态演化)的学术论文。
虽然目前已经有多种第一代和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可以应用,如达沙替尼、尼洛替尼等。但随着长期服药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增多,基因突变导致的TKIs耐药已成为重要的问题。由于肿瘤性质不同,BCR-ABL1阳性的急性白血病更易发生耐药突变。
已有的研究显示,对于序贯接受多种TKIs治疗的患者,耐药突变的克隆演化更加复杂。其中T315I突变对所有的第一、二代TKIs均耐药,因而被称为肿瘤的看门人(gatekeeper)突变。由于具有更优化的设计策略,普纳替尼对包括T315I突变在内的几乎所有BCR-ABL激酶区突变都有效,也成了T315I突变患者靶向治疗的最后希望。但随着应用的增加,普纳替尼耐药现象也时有发生。
陆道培医学团队在BCR-ABL1耐药突变规律方面持续研究,是国际上较早进行相关研究的团队。既往检测BCR-ABL1耐药突变大多使用第一代的Sanger基因测序法,由于方法学限制难以区分多克隆突变和复合突变。为克服此难题,陆道培分子医学团队基于十多年的TKIs耐药突变研究经验,结合基因测序技术的进展,设计了新一代高通量基因测序的检测方案。新方法不仅可以直接鉴定多克隆突变和复合突变,还具有可以定量分析克隆演变、检测敏感度高等优点。此项检测技术已递交发明专利申请。
(来源:齐鲁在线)
纳米仿生机器人有望“制服”脑肿瘤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纳米医疗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蔡林涛、副研究员张鹏飞等人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唐本忠及湘潭大学教授陈华杰合作,成功研发出一种基于聚集发光元件AIE的纳米仿生机器人系统,可以成功穿越血脑屏障,实现对脑胶质瘤的精准靶向诊疗。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美国化学会—纳米》,题为“Natural-Killer-Cell-Inspired Nanorobots with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for Near-Infrared-II Fluorescence-Guided Glioma Theranostics”,并已申请发明专利。
该纳米机器人系统,以AIE聚合物材料为内骨骼,以自然杀伤细胞膜为外部皮肤,保留了AIE材料在聚集态的优越的近红外二区发光性能,同时赋予了AIE材料自然杀伤细胞免疫调节与识别的功能。
小鼠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机器人可通过调控血脑屏障上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引发血脑屏障细胞骨架重排,导致细胞间隙增大而形成细胞间“绿色通道”,帮助自己穿越血脑屏障对脑部进行渗透。在跨越血脑屏障进入脑部区域后,这些纳米机器人可利用自然杀伤细胞膜表面蛋白与肿瘤细胞膜表面受体的特异性识别富集到脑胶质瘤细胞内,表明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
(来源:中国科学报)
首项肿瘤电场治疗中国人群真实世界数据公布
一项评估肿瘤电场治疗爱普盾在中国胶质母细胞瘤(GBM)患者中的前瞻性、单臂观察性研究近日于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第四届中国脑胶质瘤学术大会上发布。该研究首次公布了肿瘤电场治疗在真实世界中应用于中国人群中的疗效数据。
此次真实世界研究由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联合发起,是两地共同开展的国内首个肿瘤电场治疗在中国人群中的研究。该研究在香港安健肿瘤治疗中心入组了44例中国大陆患者,其中新发GBM患者组29例,复发GBM患者组15例。
研究中期分析结果显示:新发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4月,中位总生存期尚未达到;复发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到4.5月,中位总生存期8.6月;在安全性方面,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轻度至中度皮肤刺激,均为Ⅰ~Ⅱ级。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数据库发起人和创建者、北京天坛医院江涛教授表示:“作为首个肿瘤电场治疗在中国人群中的真实世界研究,目前已阶段性地验证了中国患者使用肿瘤电场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比传统疗法,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轻微可控的皮肤不良反应上。因此,这次真实世界的研究可以说是为我国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治疗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接下来我们会继续随访,进一步观察长期数据。”
(来源:中国新闻网)
索凡替尼上市申请获受理罕见肿瘤患者有望迎来国产靶向药
9月21日,索凡替尼2020ESMO最新研究数据发布会在北京举办。多位专家深度解读了索凡替尼的最新研究数据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发布会上获知,今年9月17日,国家药监局已受理索凡替尼用于治疗晚期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新药上市申请。如获上市,“罕见病”神经内分泌瘤(NET)将有国产的靶向药用于治疗。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徐建明教授称:“索凡替尼(surufatinib)是一种创新靶向药,具备协同抗肿瘤机制。它可以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来阻止在肿瘤上生成新的血管,同时也可通过抑制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来调节巨噬细胞,改善免疫微环境,激活人体免疫功能。”
目前,索凡替尼已公布胰腺来源神经内分泌肿瘤和非胰腺来源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两项研究,分别于去年11月和今年9月17日向国家药监局申请上市。2019年12月,治疗非胰腺来源神经内分泌瘤的上市申请被纳入优先审评。
和黄医药首席科学官苏慰国博士表示:“索凡替尼除了抗血管生成的作用以外,还有和其他抗血管生成药物不一样的作用机制,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发现索凡替尼能够起到调控整个免疫微环境的作用。”他进一步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索凡替尼新的适应证,以及其与不同免疫抑制剂如何联合用药。
在价格和医保方面,和黄医药市场销售副总裁马须春表示,现有治疗药物进入医保后费用约为1.5万元/月,未纳入医保时大概5万元/月,很多患者确诊后却用不起。未来索凡替尼上市后,会积极申请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让更多患者能用得起、用得上。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俄罗斯找到宫颈癌前病变治疗新方法
俄罗斯国家核研究大学“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和莫斯科国立谢切诺夫第一医科大学的科研人员,提出了宫颈癌前病变荧光诊断和光动力内科治疗(PDT)诊疗新方法,并在所有参与研究的女性患者中证实了治疗的有效性。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刊登在《激光物理学通讯》上。
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激光和等离子技术研究所科研人员波琳娜·阿列克谢耶娃介绍说,在PDT治疗中,将光敏剂引入人体血液后发现,肿瘤细胞能够比健康细胞积聚大量光敏剂。经过一定时间后,大多数光敏剂离开正常细胞,但仍保留在癌细胞中时,肿瘤细胞就会受到一定波长的激光辐射。她进一步介绍说,氯型光敏剂吸收辐射并产生活性氧气,这些氧气会杀死附近的癌细胞并损害血管,从而阻止癌细胞吸收必要的营养。与此同时,利用光谱仪记录光敏剂被激光激发时产生的荧光便能够准确判断肿瘤的边界。
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物理研究所教授维克托·洛谢诺夫称,10名经形态学确认诊断为白斑和宫颈发育异常的患者接受了PDT临床治疗,3月后,所有患者不再有肿瘤细胞。
治疗过程中还发现,使用这种治疗方法还能消灭人乳头瘤病毒,维持宫颈的正常生理结构,这对于计划怀孕的妇女尤其重要。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