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农耕文化融合于木雕作品中的创作理念
2020-11-03杨定玉
文 杨定玉
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原住民文化与移民文化在不断融合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与特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闽南地区的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变,保护与传承问题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今在全球化浪潮中,农耕文化受到机械现代化的替代,并已经受到中断和消失的威胁。以传统耕作方式为载体的农耕文明中所蕴含着的文化基因仍需要我们继承,因为它是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实践和智慧的结晶,更是伟大民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物质基础,并以不同形式流传下来的精华,凝聚了先贤的智慧,因此保护与传承农耕文化任重道远。
而惠安传统木雕历经千余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是以中原文化的传承脉络,蕴涵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价值,又汲取和融汇了海洋文化、闽越文化以及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外来文化的技艺精华,再完美融合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审美意象,具有古老朴素、敦厚淳朴的艺术风格,其人物造型生动逼真、凝重端庄、栩栩如生,具有明显的中原雕刻手工艺的痕迹,又有南方雕刻文化精巧别致、细腻繁杂的工艺成分,是南派雕刻艺术的典型代表。而其巧夺天工、精雕细刻的技艺也得到了东南亚国家华人的广泛认同和弘扬,成为闽南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贡献。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笔者是土生土长的惠安人,在惠安从事木雕二十余年,对于木雕事业和农耕文化都有着深刻感情和充分理解。给后人留下永久记忆是我们这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近期构思创作作品时,把农耕文化的题材融入了惠安传统木雕设计中。
传统农耕题材的艺术作品创作是对历史记忆的重现和映射,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是特定时代人类厚重磅礴的诗篇。如何在木雕艺术中表现、保存并传承传统农耕文化,需要我们认真探讨和思考,为了让久远年代里模糊的闽南农耕情景、农耕足迹再现,创作凝固成三维艺术品,以撞击人们的心灵。作品用农耕时代闽南农村常见的三种传统工具作为创作题材,呈现给年轻一代观者,以留存长远记忆。
为了增强作品的观赏性和艺术效果,作品结合了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惠安女,惠安女“勤俭贤惠、顽强坚韧、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其生活中独特的民俗风情,是闽南文化无可替代的一个标识,她们的形象与承载的内涵意义早已为人们认同且熟知。这样把两者结合起来创作,既加强了作品的观赏性,又能把濒临失传的农家用具以艺术品的形式呈现给观者,从而留给后代对农耕历史的记忆。
“农耕记忆”系列作品之一《耕牛犁田》中,操犁人使用耕牛拉犁耕地时,将犁平放在泥土上,犁尖向前方,耕牛牵于犁前,把牛加车(又称牛鞅,一种木制的u 型套子),放在牛肩峰前面,牛加车的两根牵引绳系在横向的木棒两端,木棒中间有铁环;木犁由犁铧、犁镜、犁床、犁托、犁柱等多部件组成。把犁前端的铁钩挂在铁环上;犁头(犁铧)是三角形的,用铁铸制而成的,尖锐的前角向前,犁头上面斜向安装犁壁(即犁镜),才能把泥土翻耕上来。使用耕牛耕作的惠安女(以下简称犁手)跟在犁后,一只手握犁把手(即犁梢),犁把手是犁的操纵杆,操犁人通过犁把手来控制牛拉的犁的行动轨迹;犁手握牵牛绳(用于牵引牛方向及调头)和竹子,赶着耕牛拉着犁前进;犁田人催促耕牛拉着犁前进,牛走得过慢时或不听话时,犁手就挥动着手中竹子驱赶。
“农耕记忆”系列作品之二《石碓舂米》中,作品主题是ー件脚踩石碓臼舂米的过程,石碓臼是一种古老的舂米工具,是由石臼、踏板、大厚木棒、两支石柱(安放转动小横梁作为大木棒杠杆支点)及装在木体上石制的舂头组成,一人手持木棍作支点保持身体平衡,在后面脚踏踏板,以带动长臂大木棒另一头的石舂头上下起落,石舂头与埋入地里的大石臼不断撞击,一人拿拨米棍或竹刷翻动臼内谷物,使谷物受捣均匀不会溢出石臼外。把米捣碎后的碎粉用米筛筛成细粉,反复多次,直到全部加工成细粉。
“农耕记忆”系列作品之三《石磨磨豆》中,雕刻的是一件手推石磨加工粮食的传统工具,整体用石头雕琢而成,下盘较大,中间凿成凸圆平面,圆形外沿凿成沟,上面是一块直径40 厘米左右、厚度15 厘米左右的圆轮,中心镶入铁芯为轴,上片磨轮外沿装一木桩,圆轮底部有粗糙的沟齿,上面稍凹处有一小洞穿通,谷物放在上盘可自动漏到盘底碾磨。操作人把推架插入木桩圆孔里,用力把上圆石盘推转,颗粒状粮食在上下粗糙磨齿转动摩擦作用下,磨成水浆或干粉。操作时由两个人完成,一人双手握在丁字形的推把横杆上,双脚分前后小弓步,上身弓腰使劲,靠双手推拉转动沉重的碾砣,一张一弛转动石磨碾碎了谷粒、麦粒等粮食,另一人手持勺子盛谷粒倒放在圆盘上,使石磨连续转动,以增加工作效率。
如今的年轻人难以想象,20 世纪50 年代至80 年代,石磨、石碓臼是农村老百姓离不开的食品加工设备,曾经的石磨、碾盘、石碓臼镌刻着过去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农村石磨坊是人气最旺的地方,因为家家户户都需要碾米磨豆。通过木雕创作的方式将这些记忆呈现出来,营造出浓厚乡情和难忘的农耕记忆,以作为我辈艺术工作者给后人留下永久的历史印记,让长盛不衰的中华传统文化世代留存。
《耕牛犁田》
《石磨磨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