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本土升级“双循环”

2020-11-03贾康

法人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双循环全球化供给

◎ 文 贾康

(作者系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法治日报社法人智库高级顾问)

在9月22日召开的由港股100强研究中心主办、财华社协办的“双循环时代的金融全球化”系列沙龙第一期活动上,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贾康阐述了自己如何认识中央明确提出的“双循环”新概念,以及与之联系的新发展格局。

贾康表示,我们要优化的这个供给体系一定是我们立足本土、对接全球化的广阔舞台,是追求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升级版发展。

“双循环”下的国际关系处理

从背景上来说,我们所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非常突出地表现为中国在推进现代化、寻求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需要应对的逆全球化不良因素,以及需要慎重和理性处理的国际关系变化。我认为在当前背景下,需要应对挑战,把握继续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机遇,处理国际关系的角度尤为重要:

第一,从已经被称为全球最主要、最举足轻重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来看当前的时代主题。从2018年中美贸易战打响到现在,中美博弈实际上已经升级为更广泛的科技战、外交战、金融战,人文交流的对抗因素也在上升,还有可能擦枪走火的局部热战等。

基辛格曾说,中美关系已经回不到从前,现在是处在冷战之峰的山脚下。显然,在这样的中美关系背景之下,我们需要从大的战略思维进行正确把握,与之相关的其他国际关系也必须一起来进行审慎的判断。

我觉得,最关键的战略思维要立足于一个判断,就是当年邓小平所说——改革开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我们所处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那么现在,“和平与发展”主题是不是变化了?是不是需要重新表述了?我认为,正如中央所明确表述的,这个主题并没有变,而是遭遇了挑战。但是,如果能够处理好的话,仍然可以在原来确定的现代化伟大复兴为导向的和平轨道上发展。

第二,认清全球共享一个产业链的基本格局。如果从现在研究的新供给经济学来做论证,从整个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生产关系,以及由人们构成社会群体组成的国家关系来看,全球共享一个产业链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变。

美苏冷战结束以后,中美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入了全球化共享一个产业链的基本格局。脱钩只是少数极端政客的一种威胁性说法。实际上,脱钩谈何容易?共享一个产业链所升华出的“共享经济”概念,在信息革命时代,实际上已经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也在实际生产力层面支撑着社会关系演进,而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配套条件。

第三,和平发展的主题背后,还有核威慑所形成的战略平衡,这使第三次世界大战成为极小概率事件。人类社会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为什么有了一战、二战,但到现在为止,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核武器在二战快结束时的使用告诉全世界:一定要特别注意防止这种非常惨烈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再次投入实战。实际上,这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核威慑”进而推进到核战略平衡。

CFP

“共享经济”和“核威慑”是互相呼应着支撑“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这是被时间验证的一种正确战略判断。现在的逆全球化、单边主义、极端主义、霸凌主义、民粹主义等,只是一些逆流,并没有颠覆人类文明往上提升的主潮流。因此,处理中美关系就要有底气。

当前,我国在综合实力方面确实不如美国,美国“打压中国的牌”可能还有不少。这个时候,处于守势的我们更加需要有理、有利、有节。我们在守住底线的同时,是争取斗而不破,这是现阶段处理国际关系非常重要的“压舱石”。

而在处理其他国际关系方面,如对欧、日等这种被划为美国盟友的关系处理上,我们不要把他们看作“铁板一块”,绝不四面出击,要更多地与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和其他被划作美国盟国的国家求同存异,积极地发展多边关系。总体来说,我们处理国际关系时,在中美之间是斗而不破,和其他的国家求同存异。当然,还有与我国客观上形成一些战略协作关系的国家,形成一种在国际战略平衡里的重要砝码,比如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

追求升级版“双循环”发展

当前,为什么我国决策层明确提出要形成“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呢?我的初步领会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原来的发展轨道、战略策略组合有必要适当调整。

在“内循环”概念上,其实和已经强调若干年的“扩大内需”是一脉相承的。在前些年改革开放中,逐步发展起来形成全球最大市场潜力的国内统一市场,都是扩大内需进一步带动本土有效供给所形成的内循环,也是维持经济景气和繁荣水平的一种主要支撑因素。同时,中国决不放弃继续在国际循环方面争取一切可能性。

国际循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称为“国际大循环”,彼时中国本土市场发育还很有限,于是首先强调的是“两头在外”,即通过国际循环把中国经济发展进一步引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到经济起飞的状态。那时候的国际大循环,不仅引入资金,同时带来技术、管理以及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意识与规则。之后的发展,从标志性的“邓小平南方观察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到2000年前后“中国入世”,中国市场经济一步一步地培育起来,融入了全球市场经济大舞台。

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之后,我国需要考虑依靠实力雄厚的国内统一市场来抵御外部巨大不确定性。今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种种的不确定性——比如说美国大选关键时刻临近,特朗普手上还会出什么打压中国的牌?这时候,要更多地以内循环为主,这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可以把握好的,这种战略思维就是审时度势。

以“内循环”为主体,以更深层次的改革,匹配上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形成“内循环”和“外循环”相互促进,这是在全球共享一个产业链的全球化舞台上,会发生的一种积极效应。所以,要在开拓创新中形成新发展格局,就是要以更为优化的“双循环”,追求更高质量的、以结构优化和应变能力提升实现的中国升级版发展。

发展“内循环”的要领

我认为,在把握“国内大循环”方面,应主要掌握如下几个要领:第一,要强调必须抓好有效投融资。如果想使所有经济活动能够有后劲,前置环节是要有投资来形成有效产能,即形成有效供给能力。本年度的投融资已经被概括为“两新一重”,从新基建到新型城镇化,再到传统基础设施,要合成投融资的通盘安排。

第二,以内循环为主体,要特别注重怎样优化收入再分配,以释放14亿人口巨大经济体的消费潜力。这些年,老百姓收入确实在上升,但收入分配里仍存在着矛盾和不合理之处,要通过优化收入再分配,更好地改进民生,稳定预期,在有效投资的支撑之下,保持就业达到一定水平。老百姓的收入可以稳定和形成较好预期,进而提高消费能力、释放消费潜力。收入的支撑,同时要加上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等,以支持民众预期的稳定和向好,消费潜力就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这也是对于经济景气和以经济内需为主体的一个必然、重要支撑因素。

第三,中国要从“短期”看到“中长期”。总体上,在弥合二元经济的过程中,要在配套改革中使得经济要素充分地流动,首先就是要通过户籍改革等形成的配套改革,让更多的农村人口相对顺利地进入城市成为市民,构造“内循环”新局面。

中央在一系列改革配套方面都有明确部署,凡是可以在实际运行中有条件放开户籍的中小城镇,要尽快放开户籍限制;有压力的一线和一些省会、中心城市等等,也要积极地以积分制度来实施过渡,让已经进入城市里的常住人口——被称为从农村迁移过来又没有取得户籍的打工仔、打工妹、农民工,有更好的条件、尽快地对接到市民身份上。

第四,企业在外部阴晴不定的形势下,进一步发展外贸的同时,需注重在必要时候“出口转内销”。

第五,“卡脖子”的关键技术,要以举国体制的2.0版,即新型举国体制来攻关,支持内循环。

所有这些,一定是在考虑“外循环”和“内循环”相互促进的同时,积极把握和推进的。也就是说,“国内外大循环”相互促进,而不是只讲一边。强调“内循环”为主体,绝不意味着退回到闭关锁国,因为这是死路一条。以客观规律来看,我们是有可能在积极拥抱全球化的过程中,以“内外循环”的相互促进来开拓发展新格局、打开新局面的。

最后归结为一个概念,就是中央所说的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在改革深水区以有效制度供给、结构优化,促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高,而供给体系一定是我们的立足之本,这样才能对接全球化广阔舞台,追求高质量升级版的发展。

猜你喜欢

双循环全球化供给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全球化时代的数字纪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消费升级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中国削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实现“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政府供给侧改革新论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