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栌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2020-11-02张艳霞

乡村科技 2020年25期
关键词:防治措施病虫害

张艳霞

[摘 要] 黄栌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应用较为广泛,夏可赏紫烟,秋可赏红叶,观赏价值极高。目前,黄栌受病虫害危害严重,严重影响了黄栌的景观效果。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黄栌的白粉病、枯萎病、蚜虫、缀叶丛螟的发病规律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黄栌;病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6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5-76-2

黄栌为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在园林绿化及造林绿化中应用广泛,在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生态廊道等种植较多,既可孤植进行点缀,也可与其他观赏树木搭配种植,还可进行大面积群植黄栌林,可营造出良好的秋季景观效果[1]。在秋季,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黄栌的叶色会慢慢变化,昼夜温差在10 ℃以上时,其叶色逐渐变黄,再变为橙色,最后变为红色,尤其是霜打后,叶色变得鲜红夺目,景观效果极好。黄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较强,喜光,在较潮湿的环境下、弱碱性土壤环境中均能生长。病虫害不仅会影响黄栌树木的正常生长,还会影响叶片的景观效果,因此,掌握黄栌常见病虫害的发病规律,采取各种措施对黄栌病虫害进行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白粉病

1.1 发病规律

被白粉病危害过后的黄栌,其叶片上会有白色粉末,进而影响黄栌叶片光合作用,致使黄栌树势变弱。秋季黄栌叶片开始变色时,被白色粉末覆盖的黄栌叶片由于光合作用变弱仍表现为暗绿色,变色程度较弱,表现为灰黄色或者灰白色,且叶片易提前掉落。黄栌受白粉病危害严重时,如不及时进行防治,则会致使叶片出现发黄、发黑的现象,甚至干枯脱落。发病早期,黄栌叶片表面有针头状白色小点,随后逐渐扩大为白色圆形病斑,呈放射状。白粉病发病初期如果不能及时防治,白色病斑即会往外蔓延,并逐渐连接成片,最终致使黄栌整个叶片布满白粉。

一般情况下,黄栌白粉病的发病病原菌在病株的落叶和病枝上进行越冬,在来年5—6月开始对黄栌进行侵染,6月底至7月初树木开始发病,8—9月树木进入发病高峰期。白粉病多从树木下部分蘖枝上叶片开始侵染,然后逐渐往上进行蔓延。8月底至9月初,黄栌叶片的白粉中有一些小颗粒状物质,初期这些物质为黄色,然后颜色慢慢加深,最后表现为黑褐色,这些物质中含有大量能传播以及浸染的孢子。黄栌白粉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雨水,因此,如果5—6月降雨较早或7—8月降雨量较多,则黄栌白粉病感染概率会大大增加,且发病严重。此外,如果黄栌下部分蘖枝条较多,则感染白粉病的概率也会越大。值得注意的是,黄栌白粉病的发生还与树木间的通风性以及透光性联系紧密,在栽植密度较大或者通风性较差的区域,黄栌感染白粉病的概率较大,特别是大面积栽植黄栌片林绿地时,黄栌白粉病的发生会更加严重。

1.2 防治措施

一是及时清除树木的枯枝落叶。由于白粉病病原菌大多是在黄栌病株的病叶以及病枝上进行越冬,因此,秋季黄栌落叶后要及时对树木病枝进行修剪,并将修剪后的病枝落叶收集,在远离绿地或绿地里某区域进行集中处理,提前消除越冬病源。二是及时进行清园。在秋季黄栌落叶后或早春开始萌芽前,可使用石硫合剂、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等对黄栌枝干进行喷杀,在早春和秋季做好全面杀菌,提前进行预防,从而减少病害发生。三是加强树木修剪、日常疏枝,清除下部分蘖枝。在日常养护管理过程中,要定期对黄栌进行修剪,控制枝条密度,去除内堂枝条、重叠枝条,增加枝条的通风透光性,以减少白粉病的发生。调查发现,黄栌根部分蘖能力极强,会萌发出一些分蘖枝,白粉病易侵染這些分蘖枝条,因此,要及时将分蘖枝条清除干净。四是提前预防。每年的5—6月是黄栌白粉病感染早期,因此,要在5月下旬或6月上旬对黄栌喷施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或代森锰锌等常见的杀菌剂提前预防,且各种杀菌剂要轮流喷施。五是喷施农药。对于受到白粉病危害的黄栌树木,在发病初期应喷施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或者多菌灵等常规杀菌剂,同时在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进行防治。喷施杀菌剂时,应每隔15 d喷施1次,不同杀菌剂应交替连续喷施3次。对于白粉病危害严重的黄栌树木,要先将受害严重的叶片摘除,再喷药防治。

2 枯萎病

2.1 发病规律

枯萎病是一种能侵染植物维管束的病害,既可从树木根部进行侵入,也可从树木伤口进行侵入。枯萎病发生轻微时会影响景观效果,严重时会导致黄栌植株提早落叶,甚至死亡[2]。降雨量较多时枯萎病发病率较高,发病高峰期集中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以及7月下旬到8月上旬。此外,黄栌栽植过深或周边土壤碱性较强时,枯萎病发生情况较严重。枯萎病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边缘开始变黄,慢慢发展到叶片全部变黄,并出现焦枯状,最终慢慢脱落。黄栌枯萎病严重时,其花序会出现萎蔫、干缩的情况,且花梗皮下出现褐色病线,种皮开始变黑。

2.2 防治措施

黄栌枯萎病的防治以生物防治以及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为主,以化学防治为辅的技术进行防治。一是伐除病害比较严重的黄栌植株,清除病枝、病叶,提前消除越冬病源,同时使用石硫合剂、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杀菌农药对黄栌枝干进行喷杀。二是选育抗枯萎病的黄栌植株,通过培育抗枯萎病的品种来防治黄栌枯萎病,从育种层面上根治黄栌枯萎病。三是严格按照黄栌的栽植养护管理技术要求,合理进行灌溉,可在挖好的种植穴内施加一些生物类菌剂,从生物防治角度对黄栌枯萎病进行预防,以有效减轻病害对树木的危害。

3 蚜虫

3.1 发病规律

蚜虫是园林植物中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也是危害黄栌的主要害虫之一。蚜虫以其刺吸式口器对黄栌植株的茎、叶进行取食,破坏植株的幼嫩部位,使叶片出现皱缩或卷曲。蚜虫为害树木时会排出大量的水分以及蜜露,若其滴落在植株下面的叶片,则会引起叶片出现霉菌病,严重时会导致树木生长发育变缓,引起树木枯萎。

3.2 防治措施

一是人工进行防治,早春季节要及时刮除受害树皮,修剪受害枝条,及时消灭越冬虫卵;二是采取物理防治措施,可在林间或者绿地内悬挂黄色的诱虫板对其进行诱杀;三是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可在夏季虫害危害期,通过释放蚜虫天敌对其进行防治,例如,七星瓢虫、草蛉等;四是采取化学防治措施,例如,利用3%啶虫脒乳油1 000~1 2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者3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进行防治。

4 缀叶丛螟

4.1 发病规律

缀叶丛螟6月开始化蛹,6月底形成成虫,7月上旬出现产卵盛期。缀叶丛螟成虫为黄褐色,前翅表现为栗褐色,后翅表现为灰褐色。缀叶丛螟属于食叶类害虫,作为危害黄栌的主要害虫之一,其主要靠取食黄栌树冠外侧的枝叶为生,被危害的叶片表现出缺刻以及焦黄,严重时叶片会被全部吃掉,只留叶脉。缀叶丛螟对幼龄树木和树势较弱的树木危害较大,其会影响黄栌的正常生长发育,降低黄栌苗木成活率,影响秋季红叶景观效果。

4.2 防治措施

一是人工进行防治。早春时,要及时清理树下隐藏的虫茧,从而减少越冬幼虫数量。幼虫危害树木的关键时通过将缀巢剪除,进一步减少虫源数量。二是进行物理防治。在缀叶丛螟成虫羽化时,可在绿地或者苗圃内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三是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在缀叶丛螟卵孵化的开始期至低龄幼虫出现高峰期,可利用苏云金杆菌或者短稳杆菌等进行生物防治,也可利用缀叶丛螟的天敌进行防治,缀叶丛螟卵期的天敌有瓢虫、蚂蚁、螳螂等。其中,缀叶丛螟幼虫寄生性天敌包括茧蜂等,缀叶丛螟的捕食性天敌包括喜鹊、黄鹂、画眉、麻雀等鸟类。四是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在幼虫危害的主要时期进行施药防治,可使用25%灭幼脲乳油1 000~1 500陪夜、20%除虫脲水剂800~1 000或者45%高效氯氰聚酯水乳剂1 000~1 200进行防治。

5 结语

合理有效地减轻病虫害对黄櫨植株的危害,是提升黄栌红叶景观观赏效果的关键因素。提前预防喷施药物以及修剪、管护等是预防、防治黄栌病虫害的主要措施。要想使黄栌植株健壮生长,需从各个方面提高、改善植株自身抗性,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防治,从而有效减少黄栌植株病虫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丽静,王盼盼,宋春霖.紫叶黄栌白粉病病原菌鉴定[J].山东农业科学,2019(4):136-138.

[2]王庚申.黄栌白粉病的致因与防治技术初报[J].河南林业科技,2007(2):13-14.

猜你喜欢

防治措施病虫害
探析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
浅谈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南方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
林业的病虫害及生态防治研究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核桃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