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与商榷
2020-11-02朱红琴
朱红琴
撰写案例是为了记录精彩瞬间,反思经验教训,案例中的反思部分能反映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是凸显出通过事件得到了哪些启迪,提升了哪些育人理念,收获了哪些教学方法的重要板块内容。近日笔者学习了《中国学校体育》2020年第5期案例选登《一节“玩”出来的体育课》一文。笔者除了整体感觉很有收获外,还对作者案例反思部分的描述特别感兴趣,觉得对一线体育教师如何写好案例反思有一定借鉴作用。
一、收获与体会
1.从教学效果反思。形式服从效果,任何教学手段的选择都应是服务于教学效果的。通过案例中的反思,可以看出作者注重对教学效果的及时分析,通过效果及时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首次授课教学效果一般,尤其是女生不能领会教师意图,动作错误百出,作者及时发现不足,寻找原因,采取有针对性、趣味化的教学手段,学生学习动力足,学习效果自然就非常好,这就是从教学效果及时反思带来的益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且教且反思”,只有不断地从教学效果角度去反思,才能分析出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才能重新设计出更加优化的教学手段,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从教学行为反思。技能教学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科学的教辅手段,从“双边”的教学行为中反思出适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可以发现,作者将“学生的学”作为主要思考方向,对自己前后两次不同的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虽然是同样的教材内容,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女生的真实想法,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达成度截然不同。原来的方法教学效果差,更新后的教法教学效率高。作者的反思提醒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细节,要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这点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3.从教学理念反思。作者依据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在反思中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寻找解决办法。面对女生不喜欢篮球运动的现状,作者通过和学生的对话找到了方法,学生喜欢玩,那就从“玩”字入手。如何把“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动作和“玩”有效结合起来?作者独具匠心,把教学中重要的步伐练习和上下肢协调能力培养组合,通过游戏逐步渗透、层层递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到了“這就是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啊,其实蛮好玩的,很简单嘛!”的教学效果,可谓妙不可言!同时也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玩中学,学中乐”教学理念的最好体现。作者的反思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达到了通过“反思”总结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掌握运动技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商榷与建议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提出“案例事件”中的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供大家研讨。
1.建议强化学生行进间运球的能力。作者教学流程设计层层递进,逐步揭示主题,循序渐进,但在最后一个步骤持球练习中,学生一旦持球进行运球的时候,大多数学生是做不到人球一致的,尤其最后一步跨跃拿球这个动作是很难人球一致的,这个现象在女生中尤为普遍。
解决建议:在学生熟悉了行进间步伐练习的基础上,要强化学生行进间运球的练习,提高学生的控球能力,同时还要设计出学生在跨右(左)脚的同时如何拿球,保持最后两步流畅、动作协调。这个可以在徒手练习的时候,让学生在跨右脚的同时双手胸前击掌,类似于持球、跨左脚的时候右手向前上方伸出,提高学生上下肢动作的协调性。
2.建议辅助器材的使用不能对正确技能形成负迁移作用。在学生熟悉步伐的练习中,运用气球可以提高练习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保持学生练习兴趣的持久力,但最后一步持球实战练习中,就不适宜继续使用气球,作者是让学生用篮球击打气球,看谁把气球打得最高,这个举措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放在怎么样把气球打得高,而不是如何能柔和地把篮球投出去,这个在技能学习上因为教辅手段的不适宜,可能会形成技能学习的负迁移。
解决建议:在最后一个环节中不让学生用篮球击打气球,只要将篮球向前上方柔和地投出即可。
3.建议为动作技术学习创设实战情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一般是在篮球快攻和传切战术配合中运用得较多,要求在较快的速度下完成,最后一步小是为了投篮者能调整前进节奏,便于最后稳定出手。在作者的教学设计中,缺少了运球速度变化的练习,作者可以让学生在徒手的时候就进行由慢到快的步伐练习,在快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如何控制自己身体的平衡,主要靠最后一步调整。持球后同样要让学生体会速度的变化,否则都是在慢速的情况下,学生掌握的技能是不适用的(特别是女生因为球性不熟悉,一旦速度变化,动作就会不协调),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学生在教学中技能掌握得很好,但一旦进入实战情境下,学生就不会运用了。
解决建议:在这个时候,不要担心出现错误动作,只要教师采用教学比赛的形式,创设实战情境组织学生练习,问题就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