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民间艺术——秋色”文化保护与线上推广途径研究
2020-11-02陈纪超黄雅苗沙海银
陈纪超 黄雅苗 沙海银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弘扬对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了解“佛山秋色”特色文化的保护现状及传承路径,文章从“佛山秋色”由来入手,通过文献梳理,总结该特色文化的研究现状。针对文献梳理所发现的现状不足,提出从新媒体技术运用、在线课程构建、引入VR技术三大线上推广途径保护与推广“佛山秋色”特色文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秋色;文化保护;线上推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5-0184-02
Abstract: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national spiri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otection status quo and inheritance path of the characteristic culture of "Foshan Autumn Color" , the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origin of "Foshan Autumn Color" ,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is characteristic culture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In the light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ways to protect and promote the characteristic culture of "autumn scenery in Foshan" :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online course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VR technology.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utumn Colors of Foshan; cultural protection; online promotion
广东佛山作为岭南文化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佛山秋色是佛山市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积极探索佛山秋色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与推广途径,对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实现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下,如何充分发挥网络技术资源优势,创新佛山秋色文化的发展、推广途径,既是历史使然,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当代。据此,下文以佛山秋色文化发展为着眼点,简要梳理佛山秋色的起源及其研究现状,并积极探讨在网络技术支持下,佛山秋色文化如何实现创新与推广。
1 “佛山秋色”由来及其研究现状
1.1 “佛山秋色”由来
据《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记载:佛山自明代以来,每至秋收之节,艺人们都要抬着多种用纸、泥、果等料精心做成的佳品参加游行,当地人称为“出秋色”,故名佛山秋色,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秋色赛会。佛山秋色,是佛山城市发展历史和精神特性的一个载体。秋色工艺的发达,是佛山手工艺高度发展的反映,而秋色赛会的繁荣则与佛山工商业的繁荣密切相关。[1]佛山秋色历史可追溯到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5),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文化历史。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关于“秋色”由来的说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即:孩童耍乐说、民众相约说、纪念抗击黄萧养胜利的活动。关于“秋色”由来在《佛山忠义乡志》《南海县志》等官方史料有详细介绍,此处不做过多论述。
1.2 “佛山秋色”研究现状
为了解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秋色”文化的研究现况,文章首先对中国知网(CNKI)所收录的以上两大主题相关文献展开检索与分析。“佛山秋色”归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下,文献主要來源于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Ⅱ两大学科门类。据查阅发现,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数据库收录哲学与人文科学1435种(核心178种)、收录社会科学Ⅱ2285种(253种),此外,中国知网(CNKI)内还设有“非遗保护研究专题数据库”,故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为素材所得的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参考价值。
通过相关主题的文献检索与分析发现,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秋色”研究主要有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持续上升。通过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指数分析结果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研究的学术关注度、媒体关注度、学术传播度、用户关注度都呈现持续上升状态。此外,在高级检索中,将检索条件设置为“(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非遗)或者(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非遗)”,将发表时间设置为:2000-01-01至2019-12-31,通过跨库检索,总共检索到37973条记录,各年份文献发表数量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最近20年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研究经历了从起步到迅速增长两大阶段。在2005年以前,“非遗”文献数量增长缓慢;2005年至今,文献数量增长迅猛且基本呈直线上升趋势。由此可见,“非遗”进入国内研究领域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最近15年间,在国内研究领域掀起一番巨浪。
第二,“佛山秋色”社会关注度较高,但学术关注度微弱。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研究热度很高,但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佛山秋色”学术关注却微弱。首先,以百度、360搜索引擎为例,分别输入“佛山秋色”进行检索,分别找到4,810,000、177,000条网页记录,可见“佛山秋色”在社会群体的关注度较高。但是,当在中国知网(CNKI)高级检索中,将检索条件设置为“(主题=佛山秋色或者=佛山秋色)或者(关键词=佛山秋色或者=佛山秋色)”,将发表时间设置为:2000-01-01至2019-12-31,仅找到13条文献记录,可见“佛山秋色”在学术圈的热度还有待升温。
第三,“佛山秋色”文化内涵探析、地域性特色构建呐喊声音居多,创新与推广路径号召较弱。通过对CNKI所检索到的13篇文献梳理分析发现,仅有2篇文献提及“佛山秋色”的共享(推广)途径,其余文献均重在探讨“佛山秋色”文化内涵建设与技艺传承途径,从“互联网+”的角度对“佛山秋色”进行探索推广路径的文献稀缺。
2 “秋色”文化保护与线上推广途径
“佛山秋色”被誉为“岭南民俗的一朵奇葩”,成为佛山的城市文化名片。佛山对秋色的保护和传承,实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城市文化形象营销的有效结合。[1]秋色作品展览、秋色文艺节目游行、秋色文化主题艺术节是“佛山秋色”普遍的传统宣传方式。在网络技术日益成熟、网络平台丰富多样的信息爆炸时代,将传统的“线下宣传”向“线上推广”延伸,一方面打破传统宣传方式的时空局限,有助于“佛山秋色”文化宣传的时效性提升;另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文化读者群体,让“佛山秋色”进入更多地区和人民的视线。
2.1 运用新媒体技术推动“佛山秋色”的传承与发展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开放性、分众性、信息海量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特点。技术上的数字化和传播上的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2]以“佛山秋色”宣传、推广为核心,打造独具一格的新媒体推广平台能够实现快速传播、广阔分享。例如,以“佛山秋色”为核心,设计、构建微信公众号平台,通过该平台实现秋色作品展示与推广、秋色活动广告宣传、秋色文化知识竞赛、秋色研究文献传递、颂扬该项目传承人故事等,长此以往、形成特色、扎根民心。有研究认为,运用新媒体技术推动非遗传承与发展,既有利于创新文化传播载体,增强传承效果,又有利于增强非遗传承人的自信心,加强传承动力。[3]
2.2 以非遗项目为主线,构建地域性非遗文化在线课程
以非遗项目任务为主线,设计、构建具有佛山城市文化特征的在线课程,将佛山秋色纳入课程设计中,是推广“佛山秋色”的有效途径。实际上,目前有许多城市将非遗元素融入了高校课程教育体系中,非遗融入在线课程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例如,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例,共发布了59门与“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相关课程。在这些课程中,也不乏地方性非遗项目专题讲堂,如《常州地方文化》《非遗讲堂——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研究》《香山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佛山不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岭南文化分支广府文化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截止到2017年12月,该市共有市级非遗项目103项,市级非遗传承人达163人。[4]在构建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特色线上过程中,按“非遗”项目级别为篇章,以具体项目为小节,以文化推广为目标,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讲述文化内容、展示文化作品、彰显文化特色。以“佛山秋色”为例,将该非遗项目设在国家级项目篇章中,在该项目教学设计中,融入项目概念、文化由来、保护与发展现状、研究现状、经典作品、代表性传承人故事等内容,为广大读者呈现完整的“佛山秋色”介绍,让佛山秋色文化深入人心。
2.3 运用新型VR全景视频推动非遗传承新发展
VR是由计算机产生一种人为虚拟的环境,这种虚拟的环境是通过计算机构成的三维空间,或是把其他现实环境编制到计算机中去产生逼真的“虚拟环境”,并通过多种专用设备让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从而使得用户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上产生一种沉浸于虚拟环境的感觉。VR具有三个最突出的特征:交互性、沉浸感和构想性是VR最突出的特征。[5]通过VR技术展示“佛山秋色”文化,将记载秋色的艺术活动过程、艺术作品以三维形式呈现,让人们在720°空间里不断穿梭,直观、真切地感受“秋色赛会”,身临其境般领略表演艺术和手工艺术文化,能够增强人们对“佛山秋色”特色的认同,使人们惊叹该文化之美妙,激发广大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意识。
3 結语
随着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以及新时代的蓬勃发展,中国的非遗文化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见人见物见生活”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等“非遗”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保护和传播手段与时俱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内涵与特色,弘扬文化精髓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如何让非遗与日常生活深度融合,让非遗文化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一项课题。
参考文献:
[1] 陈恩维.试论地方特色文化与文化强省建设——以广东为例[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5):14-19.
[2] 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30(6):66-69.
[3] 程梦诗,陈臆朵,杨凤,等.文化自信下都江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新通信,2019,21(24):215-216.
[4] 束维.佛山再增22个市级非遗项目、31名市级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总数达103项[R]佛山日报,2017年12月28日第B04版.
[5] 杨小娟.虚拟现实技术在CAI中的应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9(5):44-46,52.
【通联编辑: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