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体化谈家、校、社联合的困境及突破
2020-11-02于素梅
家、校、社联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教育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期待,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选择。但从当前我国教育全局来看,在这方面的联合发展还不够强劲,势必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1]”体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居于重要位置,具有“以体育人”的特殊功能和价值取向,体育教育的家、校、社多元协同,无疑对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乃至教育均衡发展与质量促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育课程一体化体系的建构,首先在“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内涵的定位上,明确在“形式联合”中提出了要做好家、校、社联合[2]。然而,为什么一体化要提出这种联合?能否顺利实现联合?如何创造机会、凝心聚力走出困境,实现突破,助力体育课程一体化,推动体育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与探索。
一、家、校、社联合的提出及其现实意义
家、校、社联合的提出并非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才开始,其由来已久,并且从教育发展的角度、从体育教育质量提升的角度,家、校、社联合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
1.家、校、社联合的提出
国家的建设与发展、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离不开教育这一强大的推动力,而教育阵地并非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也同样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多少年来大家一谈起教育,首先想到的是学校教育,似乎会错误地认为离开了学校这一育人场所,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实则不然,学校、家庭、社会有机联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才更有利于学生在成长、成才、成功之路上稳步前行、健康发展。
回溯有关家、校、社联合的研究不难发现,从关系定位的概念取舍来看,有的是用“合作”“合力”“融合”,有的是用“联动”“共育”“协同”“携手”,还有的是用“一体化”,但含义趋同,都共同聚焦在形成合力上。从研究领域来看,直接从大教育谈联合共育的比例较多,其次是从德育的角度探讨合作育人机制。2008年,时任厦门市松柏中学副校长陈鹭波从德育角度提出了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大德育网络”,主张德育工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让学生在德育大环境中参与德育实践,在体验中育德、立德[3]。
从体育的角度对家、校、社联合的研究,王颍2015年的《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构建家校社一体化青少年体育网络的研究》[4],分析了家、校、社一体化青少年体育网络建设思路等。实际上,党和国家也早已对体育的家、校、社联合给予了高度重视,多次下发文件加以强调,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早已提出“加强家庭和社区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5]。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也明确提出:“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密切结合的学校体育网络,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6]”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在家校社联合方面提出得更为明确:“家长要支持学生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社区要为学生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7]”这些文件的出台,无疑对突出体育的综合性、多元化育人功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体育课程一体化提出了校内外的联合,重点聚焦在家、校、社的联合上。“联合”,一是要联动,体育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尤其是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质健康的促进等,家庭、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发挥联动效应,共同促进其发展与提高。二是要合作,即建立合作的机制,意味着联合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产生合力效应,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家、校、社联合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教育还是体育,家、校、社联合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是多元的,并非只通过学校发挥教育功能,还需要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联合发力,共同达成大教育对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尽管在学校教育中,各学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和规律,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合理设置课程方案,优化学校教育资源,但学校毕竟是个大集体,多集中于共性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应用,遵循学生年龄段特点和发展规律实施以及因材施教,但综合分析来看,完全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愿望并非能够全部实现,因此,加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学校教育之缺口,家、校、社协同共育,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和被尽可能地满足发展愿望。
体育学科领域,无论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问题,还是多数学生学了12年体育一项运动技能未能掌握的问题,一定意义上都不能完全将问题的根源归结为学校教育,更不能单一归咎于学校体育工作没做好,甚至还有些人将这些问题片面地怪罪于体育教育工作者。实则不然,尽管这些问题都与体育教育工作者、与学校体育、与学校教育有关,但体质与技能的影响因素是极为复杂的,家庭、社会在体育教育方面的缺失,尤其是家、校、社未形成合力,未建立联合促进机制,使得以上问题越发突出和难以消除。因此,家、校、社联合无论是共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根除体质下降的“顽瘴痼疾”,还是助力学生终身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都意义非凡。
二、体育课程一体化家、校、社联合的困境及突破策略
家、校、社联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属不易,联合的机制是什么,谁来牵头组织联合各项活动的开展,假如各自为政,显然无法真正联合,要形成机制走出联合困境,否则就难以有所突破。
1.“连点”的确定对家、校、社联合困境的突破
体育课程一体化要真正实现家、校、社联合,确定三者之间的“连点”至关重要,体育课程一体化家、校、社实现联合的“连点”,应该具体反映在共同关心、关注的目标或利益诉求上。因为做任何事情有了既定的目标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在某种意义上有了利益驱动,合力也便容易形成。体育课程一体化总体上是要发挥体育课程的服务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满足学生运动需求。那么,体育课程一体化家、校、社的“连点”是什么?换言之,要靠什么力量促使三者相互联合?
学校是德智体美劳五育的主要育人阵地,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开展,一是服务于需要五育全面强化的教育,教育因拥有并举的五育才构成了完整体系,体育能够为办好人们满意的教育助力;二是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和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促进。学校教育功能其核心是定位在服务上,服务于国家教育事业,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优化资源、强化管理,提高体育教育质量,是要更好地突出服务功能。与此同时,学校在为国家、为学生做好服务的前提下,也能够促进学校的发展与进步。当然,也不免有些学校带有一定的追求升学率的功利性思想,但如果服务功能发挥不到位,学校发展不稳健,功利性目标也难以得到实现。
家庭是生活的环境,但也是教育的启蒙,每个家长寄希望于孩子幸福生活的基础上,能够身体健康、学业优良,期望成才与成长。换言之,也是希望孩子能够成为祖国的栋梁,为国家作贡献,实现人生梦想。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家庭培养孩子也是间接地服务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当然,也不免有个别家长在塑造面子工程,为追求名牌、名校不惜牺牲孩子的娱乐、锻炼时间,急功近利地让孩子学习、应试、升学及获得荣誉。但让孩子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之才,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这将是家庭教育的主流思想。也就是说,家庭对于孩子来讲,一是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服务于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二是服务于孩子的成长与成才。家长的服务意识增强,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稳步,家庭将会更温馨、幸福和兴旺。
社会是由人和环境形成的关系综合[8],体育课程一体化所希望的家庭、学校、社会联合中的这个“社会”,是把它具体化到社会机构,尤其是指社会体育机构或支持体育发展的机构等。如,以生产体育产品为主的体育类产业机构,以大众健身、培训、竞赛为主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机构,以及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体育公益慈善机构等。社会体育机构隶属服务业,有的是通过优质服务提高效益,有的是通过公益捐赠体现服务价值,如,体育场馆设施主要是服务于大众健身、竞技赛事、体育专业化培训等。离开了服务,社会体育机构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就不复存在,其自身的发展也难以稳健或实现跨越。
通过分析学校、家庭、社会的功能定位与目标指向,不难看出,“服务与发展”可以确定为三者共同的目标与利益诉求,是他们能够彼此联合的“连点”。只有服务而不考虑自身的发展,联合难持久;只重视自身发展不强化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联合无意义。要实现家、校、社的联合,服务与发展不可偏废,二者同时存在,才能找到平衡。服务一定意义上还隐含着奉献,即“舍”,而发展还带有得到之内涵,即“得”,合二为一是“舍得”,因此,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归根结底还可将“连点”高度概括为“舍得”,而且是先“舍”后“得”,离开了“舍得”难以凝心聚力。
2.“制度”的建立对家、校、社联合困境的突破
体育课程一体化在家、校、社联合方面,确定“连点”至关重要,但要想真正地发挥联合作用,还要建立促进联合机制,具体表现在多种制度的建立,否则,家、校、社的联合难以向前推进。
一是,联席制度的建立使得家、校、社联合成为有组织的活动。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平日都有自身的责权利并履行着常规的活动,难以主动去支持学校体育工作,或者偶尔有但很大程度上难以形成常态,支持效果可想而知。因此,由学校牵头,定期组织家、校、社联席会议,组建一支由三方组成的兼职组织管理团队并形成制度十分必要。大家可以共商体育课程一体化三方联合服务与发展之策,既能达成共识,具有共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也能够探寻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达到共促、共建,形成合力。
二是,共享制度的建立使得家、校、社联合成为有力量的活动。家、校、社难以联合的关键问题是未能做到资源共享,家庭在体育方面有的有优势资源,如有的家庭其父母具有体育特长或在体育企事业单位任职,这种资源对于学校而言,无疑是难得的,或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旦这些资源发挥作用,家校联合就能有資源保障。社会体育机构更是专业资源丰富,不仅场地器材资源多数会优于学校,而且,也有专业的师资资源。如果这样的专业资源能够与学校共享,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校外体育的开展和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后顾之忧。这些资源尤其是专业师资引入学校,将能补充学校体育师资之不足。由此,校社联合将能对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发挥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三是,竞赛制度的建立使得家、校、社联合成为有平台的活动。体育课程一体化在“多样化”实施层面还提出了学、练、赛的联合,以往体育课程实施比较注重学与练,对“赛”多有忽略,对“赛”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体育课程实施中的“赛”既包含严格意义上的竞技比赛,也包含以娱乐、增强体能、掌握技能为主的全员运动会中的比赛,还包含教学中单一动作和组合动作的两人之间或小组之间的比赛。学校在组织严格意义上的竞技比赛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无论是场地器材还是专业师资都不够充足。家、校、社建立竞赛制度,主要是联合开展竞技比赛,结合学校和社会场馆的实际,家、校、社联合组织各类项目的竞技比赛,能够给有体育特长或要发展特长的学生创造参与比赛的机会,对全体学生运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能够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四是,家庭体育作业制度的建立使得家、校、社联合成为有抓手的活动。体育课程在校内的实施,尽管包含课内与课外的各种活动,但学生参与的时间和能够达到的效果仍不够理想,给学生适当布置家庭体育作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锻炼之不足,而且,家庭体育作业的量和内容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发展基础[9]。学生完成家庭体育作业要保质保量,需要家长的监督检查和支持,在场地器材上有时需要社区体育锻炼场所的协助。对于个别学校所布置的专项化程度高,且需要特殊体育场馆的体育作业,需要在社会体育场馆完成,如将游泳布置为家庭体育作业,社会体育场馆自然是学生完成该项作业的主要场所,力求社会机构给予支持。因此,家庭体育作业是家、校、社联合的重要抓手,家庭体育作业制度的建立使得校外的体育活动开展更有保障,校内外的联合更能显示其实效性。
体育课程一体化是一项极为庞大的工程和艰巨的任务,要做到“形式联合”并非易事,需要家、校、社联合发挥作用。然而,家、校、社要有机联合,除了注重目标趋同性并发挥服务功能之外,不可回避各自的目标存异,即各自的发展保障,否则,真正的联合就难以实现。只有客观而辩证地看待家、校、社联合的困境,努力找到服务与发展的“连点”,加强制度化建设,形成目标驱动发展模式,才能实现真正的联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19.2
[2]于素梅.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旨趣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9(9):51-58.
[3]陈鹭波.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大德育网络”的理论思考与教育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7(5):81-83.
[4]王颍.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构建家校社一体化青少年体育网络的研究[C].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5.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tnull_27692.html,2007-5-7.
[6]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2-10/29/content_5309.htm,2012-10-29.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5/06/content_5070778.htm,2016-5-6.
[8]百度百科[D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社会/73320?fr=aladdin,
[9]于素梅.家庭体育锻炼:新时期学生健康发展不可缺失的一环[J].中国学校体育,2020,317(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