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生物需要我们的保护

2020-11-02杨镇语

大众科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中华鲟水生陆地

杨镇语

星期六早上6点多,我和爸爸赶往贵阳,参加由大众科学杂志社、多彩贵州城极地海洋世界主办的:“探寻海洋奥妙,争做科普达人”活动。

在解说员的讲解中,我怀着无比喜悦兴奋的心情参观了贵州极地海洋世界,带队辅导老师左成光博士还指导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海洋百科资料,让我对海洋以及海洋水生野生动物、海洋资源都有一些的认识和了解。现在我和大家来聊一聊那些海洋有关的科普知识吧!

我们居住的地球表面约有70%以上为水所覆盖,其余约占地球表面30%的陆地也有水的存在,地球又俗称水球。地球上的水总体积约有14亿立方千米,其中96.5%分布在海洋。海洋是一個巨大的资源库。在海洋里有很多奇异而又美丽的海洋生物,以及资源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

水是一切生命的起源,在早期的原始海洋里,没有任何生命,大地上光光秃秃一片,经过大约10亿年的化学进化,产生了构成生命的有机物质,于是就诞生了最原始的生命。在距今大约32亿年前,在原始的海洋里出现了细菌和单细胞藻最原始的生物。经过不断进化这些生物从海洋爬上陆地。在13亿年前这一时期,水生生物大发展,成了无脊椎动物的全盛时期。以后又出现了多细胞动物,如海绵、水母等。接下来是各种各样的鱼类相继登场很快占据了地球上几乎全部的江、河、湖、海。古生物学通过研究发现鳍鱼可以不用鳃而直接呼吸空气,有条件发展为“四条腿”,爬上陆地。这种鱼类进化成两栖类,继而进化成爬行类、哺乳类,一直到人类。

参观时,我们看到了北极熊、南极企鹅,以及海洋的各种水生野生动物、植物,其中有很多都是海洋珍稀物种。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关于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水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鲟的保护,中华鲟主要生活于我国近海大陆架水域,繁殖时洄游于长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种。中华鲟非常珍贵。它是一种稀有的“活化石”,最早出现在1.5亿年前的中生代。在分类地位上,中华鲟介于软骨鱼和硬骨鱼之间。它的骨骼为软骨,全身有坚硬的骨质鳞,属于软骨硬鳞鱼类。中华鲟在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

因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阻断了中华鲟的洄游繁殖通道,为保护中华鲟,1982年,经水利部批准成立了中华鲟研究所,是我国首个因大型水利工程兴建而设立的珍稀鱼类科研机构,并其有四个基地进行研究、培育、保护。累计人工繁殖并向长江中放流多种规格的中华鲟近500万尾,有效地补充了中华鲟的种群数量,使中华鲟这——珍稀物种不因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的建设阻断其洄游通道而灭绝。

为保护中华鲟人们采用很多办法,比如进行生境修复:产卵场修复、庇护场修复。索饵场地修复、越冬场地修复、洄游通道修复、岸带恢复、边滩湿地恢复。资源养护:产卵场保护、全面禁捕、增殖放流。生态调度:遵守自然规律,开展水量调度、水沙调度、水温调度、洪峰刺激调度、繁殖期洪泛区湿地塑造调度。污染治理:通过管控陆地来管控水体。通过这些办法,我相信人类一定会保护好各种水生野生动物、植物还有海洋珍稀物的。

我们作为新时代小学生,一定要对破坏和污染海洋环境的各种行为说“NO”。并积极参与到保护海洋,保护好各水生野生动物、植物还有海洋珍稀物种的活动中来,并成为它们的守护者。如果人们不重视保护,去破坏他们的家园以及捕杀他们,它们即将会灭绝的。在自然界的整个生物生态链的生成法则都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如只有人类存在的话,那么我人类离灭绝也就不远了。

猜你喜欢

中华鲟水生陆地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最早登上陆地的脊椎动物
课例
互助
一个农民的四季
治病强身的百字经:《陆地仙经》